《缁衣》在被西汉戴圣编入《礼记》之前曾经单行一二百年,现今发现有郭店简和上博简二种。书即以竹简《缁衣》爲轴心,结合传世文本和石经等所作之综合研究。
《论语》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的生命教科书。本书以十二讲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走进孔子,亲近《论语》。从孔子生平讲起,依次探讨学习的快乐、君子的修养、仁爱的境界、礼乐的熏陶、志向的树立、行道的坚持、智慧的开启、朋友的选择政治的理想,直至职业的追寻。
此為第五輯,執行主編為高瑞傑副教授。《春秋學研究》(第五輯)共收錄文章16篇,分6個欄目:公羊發微、春秋學史、經學文獻與整理,經學訪談、春秋學譯介、書評與札記,反映了學界“春秋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泰和宜山会语》和《复性书院讲录》是马一浮的讲稿,本书为其注释本。全书由两部分构成,前导读,后注释。
由于荀子性朴论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对儒家人性论乃至儒家哲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影响;也由于荀子性朴论的倡导者周炽成先生是我读博时的学长,为此而耗尽心力。我决定对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梳理,同时以此怀念周先生。一开始,只打算写一篇两万字左右的论文,不料,由于这方面的材料太多,并且都有重要价值,都无法割舍,就写成了现在···
全录郑注,节取贾疏,详标句读,除《丧服》篇及若干记文外,悉为分节,节后均列标题,提纲挈领;又旁及他家经解,间下己意。又因经、注、疏文古奥难通,张氏撰著时于字句旁加句读,方便后学者阅读。句读为讲经之基础,离析难句,经义自明。
中国中古时期的「封建」,与西周的「封建」,乃至于现代认知的封建,实为不同的概念;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封建制度与政治秩序,有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本书为2023年10月1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举办的“《永乐大典》研究与整理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一书以轴心时代为背景,突出中国哲学独特的身心修炼主题。全书深入揭示了儒学修身传统中自孔子孳乳而至宋明粲然大备的反省技术与类型,既有对治怒、“梦工夫”、静坐、慎独和立志等修身技艺清晰之呈现,更有对“朱子时刻”开启的“独知”话语之长时段、历时态的脉络之分析,堪称是一部引人入···
治文史要懂得文献学基本知识,懂得如何处理文献、如何用文献。与文献紧密相关的是考据,即考镜源流,弄清事实真相。
本书收录作者十年来围绕出土竹书整理研究撰写的24篇论文。“微观考古”是作者在出土文献研究,尤其是竹书复原整理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理论方法。本书所收论文涉及出土竹书的各种物质形态信息与文本复原、文字释读等综合研究,论述细致,逻辑严谨,言之有据,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出土古书中的很多问题,是“微观考古”理论方法的具体探索和···
本书是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曾海军老师领衔主编的一本面向大学生的中华文化通识教材,全书简明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诸多重要方面,旨在让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整体的了解,引领他们深入思考中华文明的本源,感受到它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
《释名》,东汉刘熙撰,该书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主要以声训方法解释名物,开辟了因声求义的道路,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侃论及此书时说:“知义出于声,故于小学中自成一家。”
本书首次系统论述湖湘文化的历史建构过程,主要从湖湘文化形态建构论、湘学学统建构论、湖湘士人人格建构论三个方面,对作为中国地域文化之一的湖湘文化建构过程作了一个通论式的宏观研究和综合论述。
著名已故学者李学勤先生曾言:晚清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中心位置有两个,一个是湘学,一个是蜀学,湘学与蜀学是在晚清新形势下形成的人文研究的两大中心。
《世界书院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璀璨成果,亦是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智慧的结晶。
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创业且统一天下,却延续前朝国号的朝代,兼具开创和继承两种建朝形态。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其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明代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本书爲作者在经学文献方面研究成果的结集,以经书版本与经典校勘爲主题,文献使用上广泛发掘史料,方法上注重版本学与校勘学的相互爲用,版本的实物形态与文本的校勘结果并重。
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在其千余年的发展史上,明代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