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涛 著《礼治三千年》出版
礼治三千年: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
顾涛 著
商务印书馆2025年
内容简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是一种旨在维持特定社会政治文明秩序的制度。中国传统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但是礼治与法治并非完全对立,它本身有一个庞大的体系。
《礼治三千年: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顾涛所著,顾教授以礼治与法治为方向,费十余年之精力,撰著此书,既探究礼法枢要,从六经和历代典章中梳理“礼”和“法”,又呈现礼之本、礼之义以及礼法接轨,爬梳出婚礼、射礼、封禅礼等的含义与影响,扩及礼俗、礼法的演变和应用,并最终上升到礼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命题获得了当下的生命力。本书细致考索礼仪、礼俗以及影响后人理念的礼教等,给予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名家推荐
顾先生撰述多年,著作等身,其诸多精彩的学术论文及著作我都拜读过。《礼治三千年》系分析中国礼治这一主题的高峰,绝无其媲。此书洵为其已有作品中的杰作,并体现其一贯的写作风格: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且言之有趣!民国时代大历史学家,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之诚先生,曾经给一对新婚学生赠送了一幅匾额,上面写道:“读经则刚,读史则柔。”就书写风格而言,“刚”即言之有物。顾先生于历史实例沛然丰富,出自不同历史背景,有其史源。“柔”乃言之有理。顾先生逻辑严谨、修辞有力、主线清晰。其研究方法囊括分析、解说、评议、描述、叙述、梳理、比较、对比、阐释、注释、训诂,各种解数。顾先生巧妙的措辞、赏心悦目的行文,又给著作添上了一抹文学的气质。还有一大特色,则是顾先生的汉语文献学基础。在他发表的论文中,有多篇涉及“三礼”版本、异体字,或衍文等小学问题。他文献学、诠释学兼备,证明他享有通儒的资格。顾先生好比清初隐逸经学家王夫之。众所周知,王夫之是知名思想家,以哲学为经,以文献学为纬。他的七卷《周易外传》至今尚有益于阐释《周易》,却很少有人提起其文献学上《周易考异》等“小作”。然,顾先生和经学家王夫之同样先采用文献学整理文本,再用诠释学抉出微言大义。
顾先生著作内容丰富多方,分为四卷:卷一礼法枢要,卷二问礼之本,卷三兴于礼义,卷四礼法接轨。各卷以引言冠之,卷中各载四种篇章,例如卷一:一、《礼与法的语源和“经礼为法”的观念形成》;二、《“六经皆礼”说及其延伸路径》;三、《〈周礼〉的赋税制度及其与法家的关系》;四、《制度史书写的〈通典〉模式》。各种篇章下设四五种小标题的论文。例如卷一中之二《“六经皆礼”说及其延伸路径》下,设有如下四篇小标题论文:《学说证成:刘师培—陈锺凡》《寻绎推理的三条思路》《思想史抉原:发轫于章学诚》《延伸路径及其所召唤的》。此书中诸文的小标题,全然证实顾先生别出心裁的创意以及丰盛的才思。
——韩大伟(David B.Honey)
目录
序 [美]韩大伟(David B. Honey)
卷一 礼法枢要
引 言
一、礼与法的语源和“经礼为法”的观念形成
礼因于祭的同源词群系联
释“巫”的分派和礼分经、曲
兵刑合一和法的词义引申
《管》《荀》《韩》的礼与法:外延伸缩和概念交错
“经礼为法”的观念形成
二、“六经皆礼”说及其延伸路径
学说证成:刘师培—陈锺凡
寻绎推理的三条思路
思想史抉原:发轫于章学诚
延伸路径及其所召唤的
三、《周礼》的赋税制度及其与法家的关系
重审《周礼》作于法家说
《周礼》“双重征税”说、“税率繁重”说的产生
《周礼》的赋税制度:《地官》官联三十职
田税轻重与口率均赋:论郑玄方案
《周礼》与“周家法度”:从法典的意义上重新展开
四、制度史书写的《通典》模式
《通典·礼典》的定性与认识转变
“周制”建构:熔铸经传,约为法理
统括“故事”:主动脉、大关节和制度的分蘖
钞謄抑或新裁:从《大唐开元礼》到《开元礼纂类》
制度史书写的《通典》模式
卷二 问礼之本
引 言
五、古典婚礼根植于人之情性
古典婚礼仪节之三节段与二原则
古典婚礼所蕴含的核心观念:“合体”与“孝顺”
由婚龄与婚期之聚讼透射出的情性观
婚礼改革当为人之情性张本
余论:礼学的一摊事务
六、射以观德的礼义生成
“六艺”之射教于大学抑或小学
乡射会民乃礼化社会之有效途径
“持弓矢审固”的射法研求
揖让以“相人偶”见射礼之情性诉求
三番射渐趋渐进以臻和容之境
弓矢取挟与释获法所见威敬、乐群之道
射礼当归入五礼中的嘉礼
七、“祭为四本”说的结构与指向
唐文治的经学与礼学
何为“四本”
礼教为中国的宗教
祭礼洗心的心路历程
礼学经世的归宿
八、封禅礼的经学意旨
封禅“非古”“不经”说检讨
纬学对封禅礼义的建构
从六经经文推导封禅之义
《封禅书》作为“八书”之一的制度设计
作为国家法的封禅及其蝉蜕化
卷三 兴于礼义
引 言
九、魏晋以降的礼俗与观念变迁
《北齐校书图》中的五人坐姿
踞食:一种坐姿成为政治事件
“跪坐”“踞坐”的分水岭
裂变之口:“礼教之反动”
社会与制度的结构性变迁
十、六朝人精于礼学:以何佟之为例
六朝经学:中衰乎?兴盛乎?
何佟之的修礼大业
何佟之议礼二十二则
庐江何氏之经学积成
回到汉唐经学的现场
十一、乡礼的礼义及其历史演变
《仪礼》所见乡饮酒礼的礼义
乡礼是周代乡治精神的结晶
汉唐以来乡饮酒礼的重建
乡礼“鸠占化”的两条路径
乡礼的再变质
十二、祭祖的礼仪层次及其与佛教的互渗
“祭拜祖先”作为佛耶分水岭
祭祖礼四段二十节中的“尸”
立尸之礼义内核所铺展的仪节
汉以后祭礼的谱系和佛教因素的渗入
儒佛弥散:“落狗彘之下”还是“基层的活力”
卷四 礼法接轨
引 言
十三、百年来反礼教思潮的演生脉络
清末新修刑律误遭弹驳催使“礼教”被架上审判台
章太炎《尊荀》《订孔》之“刍狗”为反礼教凿开门户
衍成激流的“清道夫”吴虞之思想趋向解析
鼓吹反礼教之余波三迭与再度张扬
“列文森问题”的阴霾
十四、礼法断层的发生学谱系
礼法断裂的历史现场
礼法断层的一个标本:严复译《法意》
开闸者福泽谕吉的冲击波
黜“礼”的延续与礼法接轨的困境
十五、蒲士性别伦理观在中国的传播
妇女解放受质疑在中国的肇端
蒲士在妇女运动之积弊中辟一新境
从性际异质论到女性人格论的伦理逻辑
新贤良论战中的蒲士映像
性别伦理观之蝉蜕:潘光旦的“位育论”
一千件婚恋的微观史
十六、乡绅之治及其东山再起
呼唤新乡绅的背后
房国春和贺世普:两位新乡绅
陈庄长葬礼的礼意
韩丁问题:难以逾越的坎
余论 礼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
主要参考书目
致 谢
作者简介
顾涛
1978年生,江苏无锡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2007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日新书院院长,清华大学第十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近期研究偏重于中国制度史、礼学史、汉唐边疆。著有《中国的射礼》(2013年)、《汉语古音学史》(合著,2016年)、《汉唐礼制因革谱》(2018年)、《耕读经史》(2021年)、《礼学翠微:由小学通往经学史学》(2022年)、《礼治三千年: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2025年)等。发表论文、随笔、书评等百余篇。开设课程“孔子和鲁迅”(校级通识荣誉课)、“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史记》研读”、“《通典》研究”等。
精彩试读
余论:礼学的一摊事务
古典婚礼的精神内核之所以在今天仍有重新检讨的必要,一方面固然与“五四”反礼教所掀起的家庭革命浪潮之洗礼直接相关,“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礼节风俗就变成了‘野蛮’‘专制’‘腐败’‘迷信’的象征”,因此不仅广大民众厌之如粪蛆,学者们也弃之如敝屣,古代婚姻的形象被负面化、污名化。另一方面,记载古典婚礼仪节的经典——《仪礼》,历来学者苦其难读,而且这部经典是作为周代仪制设计的理想形态而存在的,并非某一时、某一地礼仪施行的实录,在历时演进与实地行用中,也并不以此为实操版流程图,异时异地各有依准,彼此间的差异俯拾即是,甚至出现了诸多过激、异化等现象。因此纵览古籍者如蔡尚思等,便可轻而易举地刺取出婚姻史上的大量弊端和阴暗面。
然而割断了与传统婚姻之间的联系,“西式文明结婚礼的传播,大体经历了由南到北、由口岸城市到省会城市、由城市到乡村的过程”,这一过程却给中国社会和基层带来了更为复杂而严峻的问题:“西方本身有一个强大的重家的传统,在这一系谱中,上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中有经院派神学家的支持,晚近又有自由主义者的重新建构。为什么西方重视家庭的传统没有影响中国,而从柏拉图、卢梭到无政府主义这一反家庭脉络在近代中国大行其道?”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留在当今国际、国内学术视域中的,却一边倒向“缠足、大家庭、纳妾和狎妓为主题”的“黑暗、冰冷、罪恶、不健康与痛苦”。
故此造成了左右为难的现实困境,中西方两面的传统资源均与当代中国格格不入,中国百余年来在“破”的惯性力量支配下,独身、离婚、丁克、啃老,以及生育率下降、只生不养、家教缺失、幼教贫乏等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日益积聚且渐趋深重。面对如此捭阖、焦灼的困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学者提出要走出反传统的思维定势,实现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这一继承、弘扬与转化中,杨志刚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说“谈论传统的转化,就决不能忽视礼的问题”,“对礼的传统进行创发性的阐释,就是一件带有开拓性的工作”。
其实,如果我们追溯“五四”反礼教运动的发力源,“反礼教的目的,就是要去除礼教中违反情理自然的部分,也就是去除王纲和‘性恐怖’的钳制,恢复礼的自然本质”;“五四知识分子虽然大力破坏传统中的各种机制,却并非拒绝此传统,而是意在复兴”。对礼的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工作,恰恰是要将“五四”的精神实质与去伪存真之后的古典要义贯通起来。对古典婚礼尝试重新探索,正启发我们若能摒弃成见,改换思路,对原始文献史料进行扬弃式解读,则将使古礼之精蕴更多地焕发出当代新知。与此同时,婚礼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的实践过程更需悉心钩沉,甚至东亚等国在历史上曾大量借鉴中国古礼,有成功的经验,也产生过诸多失误,均当深入探究。
彭林曾考察过古代朝鲜,尤其是高丽时代在移用中国古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为其时“对于中国礼制往往停留在外在形式的模仿上,使礼在许多场合中仅仅是徒有形式的‘仪’”。这种情况何止高丽时代如此,历代、各地均不乏其例。我们不能满足于蔡尚思《中国礼教思想史》般随手刺取式的例举抨击,也不能满足于陈顾远《中国婚姻史》般抹平纵横、拉成平面式的印象勾勒,而是要扎扎实实将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各类史料尽可能全面地予以收集、分析,将历史上婚礼的最真实面、纵深度和流动性丰富地展现出来。对礼制史上这一落地、变迁直至异化的过程研究不深,对礼制“变”所达到的极致与“不变”的那根轴看得不透,期以对礼典的精蕴能有足够的把握,同样只是一厢情愿。礼学研究有紧迫的一摊事务横在我们面前。
婚礼发展史的待开发,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分支。鲁迅当年在批判孝道时,曾微讽中国需要“真正的学究”:“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儿童教育的发展史,同样是其中的一个小分支。中国有诗教、书教、礼教、乐教的大传统,更有父教、母教、家教、师教的小传统,“八教”要取信于人,就不能徒唱赞歌。“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礼记·昏义》)的每一项,均当进入专门史的视域进行一番扎扎实实的研究,把那大量的事实摆在读者的面前,有成功的,有半成功的,有走样的,也有失效的,让有志于古为今用者取鉴与自择之。
礼学的一摊事务,需要历史学研究充分发扬“学究”精神,不畏芜杂,不怕繁难,沉下心来,俯下首来,将原来不入经史学家法眼的、关乎民众切身实利的一项一项社会史研究新课题,从故纸堆中发掘出来。礼教之所以跌入“五四”炮轰的旋涡,正是长期以来的中国人满足于高唱礼化速效的赞歌,比的是谁嗓子高谁气场强,殊不知越是吆喝得厉害,越增加了反对派的厌恶,越失去了支持者的护佑。鲁迅的内心终究是亮堂的,他在1933年毕竟指出了一条复兴传统的充满荆棘的路,那就是朝着那阻碍实现传统创造性转化的一只只凶猛的拦路虎搏斗,此之谓“禹之功德”!百年即将过去,我们有没有找到捷径?还是朝向鲁迅所说的荆棘塞途中走去吧!
【上一篇】【徐建委】儒学宗教化的兴起与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