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祥元著《仁道发微——感通现象学引论》出版
张祥龙序

此书探讨“仁”的深意,也就是其道性所在。仁乃孔孟儒家的核心,这个观点即便讲制度儒学的公羊家也并不否认。蒋庆先生虽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性之恶的力量只有用制度之善的力量去对治才能消除”,但他还是承认圣人之性“是制度之源”,而体现此善好制度的《春秋》,“就是一部实现天下归仁的大礼书”(蒋庆:《公羊学引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页)。可见无论走哪条道路,儒家都是因其“仁”——不论指圣人之仁性还是圣人通过制度实现于天下的仁政——而称圣称儒。
可是,如何说明此仁不只是“一念之仁”、“人为之仁”,而是或起码可以是万物(含人类及其制度)之本性和天地之大道呢?王国维慨叹“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自序二》)(王国维(字静安):《自序二》,《王国维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4卷第121页。此序作于1907年7月,时值先生而立之年。初刊于《教育世界》第152号,后收入《静安文集续编》。此语原是说西方哲学中有可爱者与可信者之二分,这里则在更广的意义上理解它),现当代儒家或有儒家关怀者却定要解开此死结,在可爱(仁爱正义)与可信(客观真实)之间找到通道。但怎样才能真正突破此“静安悖论”的二律背反,同时又不丧失其中的深刻意味呢?康德首先明确提出,人类追求理念之举必遭遇二律背反(相关的正题与反题同时成立),黑格尔却反其道而用之,认为自己阐发的辩证法不仅解除了这悖论,而且还恰恰利用了它的对立冲突之势,达到了主客辩证统一的“绝对”真实。他真的实现了这一理性壮举吗?叔本华完全否定,而牟宗三先生,尽管尊重黑格尔,也并不承认他对康德的这种存在论式的超越,而是认为辩证法只在人的道德和历史实践里有道理,与客观物质世界无涉(《理则学·辩证法》)。他自己则试图以“智的直觉”来破解康德的二律背反,似乎也是有得有失。
在这个问题上,虽然历史上有过不少相关的努力,比如宋明儒学就是其重镇,但近现代以来对“仁-道”——以仁为至道——的探索,因其“可信”一边被西方高科技重塑,就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看到,求解者们里边,借鉴佛学唯识论者有之,诉诸形而上实体者有之,弃实体而专注于情感合理性者有之,等等;而蔡祥元的这本书,另辟蹊径,以《周易》的“感通”思路或象思维为中枢,以现象学为桥梁,力求通过一条原发的中道——主客之间、先天后天之间、概念与感觉图象之间、真实与幻美之间、实体与经验之间、认知与感情之间——来找到仁的终极真理性。我读书稿后,相信它在这个问题上的确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达到较之前人更有哲理深度的新境界。
蔡祥元认为,感通是仁爱之基,或者说,感通是仁爱的发生结构和存在方式。此结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周易》的“咸”卦,其性为“交感”或“感应”。因此,仁不可能限于主观心理,而必与身体共感谐应;同理,它也不会仅是情感而不同时含天理及其赋予的存在。简言之,它不会只是后天经验的,而不同时也是先天义理的,不然就没有真实的交感可言。交感不同于交流,因其源于阴阳之对交感应,其中有质的生发与持存,而此交感生存不会完全散漫外在,其中必有道德、美感和可格致的天理在。换言之,真交感必生发出新事物、新生命和新天地,而且,它也不止于“生”,因被生者依然交感,所以会生而又生,是谓“生生”。这便是活的本源时间和空间,其中有象、有物、有真、有道、有味。可见,仁基之感通必导致万物一体和天人一体。而且,仁爱毕竟带有自身意识,其感通就不止于初生之一体,更是“再生一体”;人所体验到的,就是再生一体感,“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
要直会到此仁基一体,不可依据概念和感觉这些对象化的方式,介于二者之间和之源的“取象”或“象思维”才是可行之路,也就是此书所谓的“感通成象”之方法。这里就不仅涉及到《易》象的特点,而且与现象学中的“时象”乃至康德触及的“先验想象力”构造的时间纯象也有关,更与海德格尔“绽出”化的“缘发生之境[打开大地隐藏之出神态]”有关。它向美学的延伸,就导致“意象”、“意境”、“诗兴”等思路和话题,将“情景融合”、“妙理”、“灵境”、“兴-趣”等等的哲理依据揭示出来。而且,第十八章将此境象直悟马上转化到对孔子仁境的感受和理解中来,力求打通艺术与道德和本体。
以上这些思路,在这书中大都是通过与相关学者观点的层层切磋而表达的,让我一读之下,不由得为中国哲学界一个世纪、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真实进展而欣喜。蔡祥元与这些处于探讨前沿的思想者们的对话,其中既有欣赏、吸收,也有批评、补足和延伸。他既然以“感通现象学”立论,那么虽然涉及的观点不少,整个讨论却是有收敛方向的。但也并非只以自家立场来划线剪裁,而是尽可能地体贴对方学说中的新意和可贵之处,然后才依其学理脉络地争论和转化。做得好时,就有批卻导窾之效。简言之,此书“视域交融”的功力深厚,不是那种只知立说而无触类旁通的写法。
总之,于“静安悖论”的解决,作者阐发的感通现象学确有实质性的贡献。当然,有关的探讨还可继续深化。比如,感通与现象学时间的关系,书中虽有涉及,但还可着力追究。而如何更深入地理解阴阳学说,以便更加微妙地说明感通或“咸”卦的意味,一种“不同于存在”(列维纳斯语)的“非暴力”的思想意境,也是我愿意期待的。至于感通哲理与科学的关系,虽然在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伽达默尔区分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或将哲学诠释学置于一个更原本的位置之后,好像这种关系对于哲学不重要了,而且我个人从头就反对高科技崇拜,但我依然不能完全释怀于这种关系的被遗忘。特别是,自七十年代以来量子力学研究找到了新证据,表明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是真实的存在,不是人们认知的不完全所导致,这种遗忘就更让人遗憾了。要知道,到了量子力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含义已经慢慢变味了,它甚至超出了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的认识界域。对于爱因斯坦来说,量子纠缠是“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违背了他心目中科学理性的底线——“定域性原则”,应该还有隐藏的原则或所谓“隐变量理论”,一旦被发现,就可以完整地解释那些量子现象,使幽灵消失。但新的研究居然就判定,他老人家在这个关键的科学哲学问题上是错了,这类“幽灵”也属于科学,自然本身也会“掷骰子”,而他认定的那一统宇宙的定域性原则只在量子坍缩之后才管用。
我也明白这些“自然科学”的发现与我们对仁道本性的探究还相距甚远,但无论如何,知道这世界的根底处不服从线性逻辑和点对点传播的因果关系(此乃物理主义的依据),而是还有“蒒定谔的猫”这样有趣的暧昧状态,以及量子叠加和纠缠这样的“物质感通”现象,还是让我惬意了许久,而且对人类未来报了更多的希望,对解决静安悖论也增了些信心。一些科学家或科学哲学家说量子的非定域性是“反直觉的”,但对于我来说,它倒是合乎直觉的,一种从现象学时间观和阴阳结构论中涌出的非对象化的直觉。
辛丑(2021年)春写于畅春园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9月
ISBN:9787522750330
页数:300
内容简介
本书以感通为线索,以西方哲学尤其是现象学为背景和思想方法,对当代儒学的情感论和实体论两种典型进路进行批判性反思,从本体论、认识论和境界论三个层面重新阐发儒家仁道。相关哲理的重构不仅接取了现当代儒家学者的思想尝试,还借助西方哲学的问题意识推进其思考,与此同时,通过对话西方哲学来深化并突显儒家哲理的独特性及其当代价值,以此拓展了现象学的研究视野。
作者简介

蔡祥元,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中西哲学比较,出版专著《错位与生成——德里达与维特根斯坦对意义之源的思考》(商务印书馆,2020年)、《语言与解构——德里达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交错》(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目录
序(张祥龙)       
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现象学  
第二节 现象学之于中国哲学     
第三节 中国哲学之于现象学     
第四节 感通现象学的视角与基本构架
第一篇 感通本体
第一章 实体与情感之间的感通  
第一节 何为仁道  
第二节 陈来对李泽厚情本体的辩驳  
第三节 仁学本体的立论根据及问题  
第四节 李泽厚的原始情感论及问题  
第五节 蒙培元的情理说及其问题
第六节 感通本体的思想视角
 
第二章 从创生实体论到感通     
第一节 熊十力体用论的思想要义     
第二节 体用论的思辨困境  
第三节 内在超越与理性的界限  
第四节 智的直觉如何可能  
第五节 智的直觉面临的双重困难及其出路
第三章 作为情感生发之根基的感通  
第一节 舍勒有关同情与爱的区分     
第二节 恻隐的现象学实情  
第三节 宇宙一体感与仁体  
第四节 感通之为再生一体感
第五节 感通与人格之爱
第二篇 感通成象
第四章 感通成象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根基
第一节 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基本区分     
第二节 易象与易道     
第三节 观物取象与感通     
第四节 “象”在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命运
第五章 感通与现象学直观  
第一节 感通与本质直观     
第二节 感通与存在领会     
第三节 感通与情感性感受  
第四节 感通与价值直观     
第五节 感通与法国现象学
第六章 感通与意象的生成  
第一节 意象说的哲学背景  
第二节 意象的基本内涵:情景交融  
第三节 作为诗意源头的“兴”  
第四节 兴情与心情的区分  
第五节 通感、移情与感通  
第三篇 感通生境
第七章 当代境界论建构的两种典型形态
第一节 冯友兰境界论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冯友兰境界论的可能问题     
第三节 唐君毅“心通九境”的思想体系  
第四节 感通的黑格尔主义  
第五节 “感通开境”的现象学洞见及其玄学困境
第八章 本体论层面的境界如何可能
第一节 圣人境界的思想实情     
第二节 海德格尔对世界之为世界的揭示  
第三节 “世界”与境界     
第四节  境遇化的人格之爱       
第五节 舍勒对“感通”的关注
第九章 感通与入境
第一节 境在象先  
第二节 作为再造自然的意境     
第三节 “绽出”的悟道体验     
第四节 感通与仁境的开启  
附录一  为仁由己乎
——孔子人性论的现象学阐释
附录二  感通现象学要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后 记
本书的直接缘起是2016年春天的一次讲座。张祥龙老师从北大退休后来山大工作,帮助筹建“现象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并依托此中心设立了“现象学与中国文化论坛”。作为中心的主要成员,我也主动请缨做一次报告。虽然跟随张老师多年,早已浸润在他打开的中国哲学的现象学研究视域之中,但自己的研究重心主要在西学。中间也写过几篇中国哲学方面的小文章,都是写着玩玩的。另外,由于学校合院,由原来所在的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合并到新组建的儒学高等研究院,所以这次报告给了我一个契机,尝试写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看能否由此打开一个可以深入研究儒学的现象学视域。
原来写过一篇“为仁由己乎——孔子人性论的现象学阐释”的小文章,触及不少关键问题,但都没有展开。当时已经注意到,关于仁,涉及仁爱、仁性与仁道等不同层面涵义。整个儒学的思想展开,就是以仁爱现象为出发点来理解人性(人心之仁),并以此建构出一套贯通天人的仁道。后来通过阅读宋儒的文本,发现里面有不少可以借助现象学进行解读的空间,但是如何进一步展开,也还没有很合适的切入点。这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奎凤办公室看到了陈来老师的新著《仁学本体论》,顿时眼前一亮,预感到此书的问题可能构成一个探讨的契机。事实上也是如此,陈老师有关实体论与情感论的辨析让我找到了现象学视角与当代儒学视野的结合点。最后准备的报告题目就是“仁爱 仁性与仁道——从陈来先生的《仁学本体论》说起”。报告内容经过修订,以“感通本体引论”为题发表在《文史哲》杂志上,“感通本体”的提法也受到了“仁学本体”的启发。
而后以感通为线索对儒学的研究不断展开,不知不觉写了多篇有关感通的文章。2016年秋天带学生课外阅读朱子读经法,之后完成了一篇诠释学的文章(“儒学经典诠释中的感通诠释引论”),2018、2019年参加青年现象学论坛,分别完成论文“感通成象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根基——现象学的另一个开端?”和“感通与情感——以舍勒情感现象学为背景”。2019年参加“牟宗三与中国文化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完成论文“感通与内在超越”。这些论文以感通为主线展开,涉及本体论、认识论还有方法论等不同层面。之后发现原来一些有关意境或境界方面的文章,比如2013年参加现象学年会上的论文“仁境——孔子圣人境界的现象学解读”以及同年参加华东现象学青年论坛的论文“海德格尔的‘世界’观——论作为‘意境’的世界”,其中涉及的问题可以着眼于感通的视角做进一步阐发。这些“随感而发”的文章之间呈现出一个整体性的轮廓——感通本体、感通成象、感通生境和感通诠释——它们成为本书的基本构架。
这个“轮廓”出现以后,才有了把它写成一本书的想法,然后回过头来从书的角度出发,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删减和补充。这样书稿的模样很快成形了。由于不同文章在写作的时候都是各自展开的,并没有互相直接照顾,简单放在一起,只是一个论文集而已。所以汇编成书稿以后,对书稿进行了整体性的删减、补充与调整。有些文章已经单独发表,纳入到书稿中之后也都作了相应修改,显示出章节之间的思想关联。最后定稿的时候,由于版面以及其他因素,感通诠释系列暂时拿出,只保留了感通本体、感通成象与感通生境这三个部分。它们结合相对更紧密些,构成本书展示仁道的基本视角。当然,如“导论”中所说的,这里主要借助现当代儒家学者的思考以及现象学的相关背景,提供出一个可以重新理解儒家哲理的进路,整体而言只是给出一个思想方向。仁道的重构或者感通现象学的建构,需要进入宋明理学的文本,与理学、心学、气学的思路进行对话,也都需要结合现象学文本展开论述,所以称之为“引论”。
书稿完成于2021年,本来预计2022年夏季出版的,中间申请了国家社科后期资助,后面评审加结项的时间,一直延期到2024年才重新确定出版事宜。在来珠海的这三年前时间里,围绕感通问题有了一系列新的思考进路,涉及感通与同感、感通与交感、感通与超越性以及感通的身体性与时间性等主题,后续的思考留待以后再展开。
这期间最痛心的事是导师张祥龙先生于2022年因病离世。书稿的前言是出版之前联系出版社时让老师写的一个推荐信,征得老师同意作为前言放到了书稿中。于我而言,老师不仅仅是思想的导师,也是思想的知音。学术研究有很多种方式,唯先生的路子最能让我感通,刚在感通的道路上迈出一小步,先生却离我而去,憾莫大焉!
此书的主要部分是在山东大学工作期间完成的,非常感谢儒学院提供的环境。那段时间每天接送孩子,牵扯很多精力,正是学院相对轻松自在的工作氛围,让我得以忙里偷闲,写点东西。书稿的出版非常感谢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陈建洪主任,他一开始帮助推荐出版社并提供系里的经费支持,后来在此基础上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本书责任编辑韩国茹女士,她为本书提供了严谨细致的编辑与校对!
2025年春于珠海
【上一篇】【王文娟】数字化时代中国哲学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