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甜甜 著《清华简"诗"类文献笺证》出版暨序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8-31 12:23:35
标签:

黄甜甜 著《清华简"诗"类文献笺证》出版暨序言

 

 

 

书名:《清华简"诗"类文献笺证》

作者:黄甜甜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內容介绍

 

本书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和《耆夜》三篇简文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为上编、下编:上编为文本疏证,各章先列入校释后的新释文,随后辑录学界对字、词和句的重要考释意见,最后以按语形式加入作者的观点。下编分别讨论各篇的成文时代及其文本性质,最后以先秦“诗”学乃至整个先秦学术脉络为背景,讨论三篇简文对学术史问题带来的新认识。

 

作者介绍

 

黄甜甜,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文献学方向博士。曾在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家语委年度项目,曾出版《清华简〈金縢〉集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绪论 / 2

一、概念界定 / 2

二、研究对象 / 9

三、研究史回顾 / 11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23

第二章 《周公之琴舞》集解 / 28

一、周公元启 / 28

二、成王元启 / 46

三、成王再启 / 61

四、成王三启 / 68

五、成王四启 / 79

六、成王五启 / 85

七、成王六启 / 91

八、成王七启 / 99

九、成王八启 / 106

十、成王九启 / 115

第三章 《芮良夫毖》集解 / 119

一、《芮良夫毖》本事 / 119

二、芮良夫初毖 / 123

三、芮良夫二毖 / 172

第四章 《耆夜》集解 / 205

一、饮至礼 / 205

二、王作《乐乐旨酒》 / 216

三、王作《輶乘》 / 225

四、周公作《赑赑》 / 230

五、周公作《明明上帝》 / 235

六、周公作《蟋蟀》 / 241

七、篇名“耆夜” / 250

 

下编

 

第五章 《周公之琴舞》和《芮良夫毖》文本性质考 / 256

一、两篇简文的基本特征 / 257

二、两篇简文与“书”类文献的关系 / 268

三、两篇简文的“诗”类文献特征 / 273

四、两篇简文内容之源 / 277

五、两篇简文文本性质之总结 / 280

第六章 《耆夜》文本性质考 / 282

一、由语言文字推测《耆夜》的成文时代 / 284

二、由内容推论《耆夜》文本的构成 / 287

三、《耆夜》篇的文本形态 / 290

四、由《周礼》“乐语”论《耆夜》篇的文本性质 / 292

五、总结 / 297

第七章 由清华简论《诗经》在战国时代的编集和流传 / 299

一、今本与简本《蟋蟀》之对比 / 299

二、由《耆夜》论《国风》之改编和《诗序》之形成 / 305

三、简本与今本《敬之》之对比 / 309

四、由简本《敬之》论《周颂》之结集和流传 / 313

结语 / 318

参考文献 / 3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2024年10月15日,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先秦两汉典籍研究为核心的中国古典学研究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二十一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研究日渐成为中国古典学研究中的显学。黄甜甜的《清华简“诗”类文献笺证》正是出土文献研究的最新力作,该书在文字训诂考证、《诗经》学专题研究等方面皆具特色,其出版对于推动出土“诗”类文献的整体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该书结构设计合理,除绪论之外,分为上下编,上编是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和《耆夜》重要研究观点的汇释,下编是分专题的论述。

 

明确界定“诗”类文献的概念是该书的首要创见。在绪论一章,作者不同意学界某些学者只要见“诗”就将全篇归入“诗”类文献的做法,而是主张从语言形式和文本功能双重视角去界定“诗”类文献。特别是从《楚辞·九歌》特有语言形式特征上区分“诗”和《九歌》一类的“赋”,将清华简《子仪》从“诗”类文献中剥离出去。

 

重视与同时代金文材料的互证,是上编文本集解的一大特色。语言具有时代性,想要准确考释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和《耆夜》的字词,甚至研究整篇的成文时代,需要借助同时代的文献材料,寻找清华简“诗”类文献与同时代金文等出土文献的共同特征。该书在同时代文献互证方面,有多处创获。例如,《周公之琴舞》简四“夫明思慎”等几句,书中借助于西周师望鼎和逑鼎等铜器铭文的互证,指出“夫明思慎”几句当时西周金文的习语。又如《耆夜》篇周武王《輶乘》诗“士奋甲,殹民之秀”两句起首字的用法,作者通过与大盂鼎、曾伯陭钺铭文等铭文的系联,考证出起首字用作指示代词的用法渊源有自。

 

利用清华简“诗”类文献,推动《诗经》学重大议题的研究,亦是该书的重要特色。《诗经》的成书历程、《诗经》的经典化等学术史议题是当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该书在这些方面皆有深入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学界对战国时代《诗经》流传形态和经典化历程的认识。例如,作者从简本和今本《蟋蟀》的对比之中,发现了今本《蟋蟀》经历了言说对象从贵族士人到一般君子士人的泛化,全诗的诗旨也被有意改造为泛化的教育意义,这些观点足以深化当代学界对《诗经》经典化具体方式的认识。

 

整体而言,《清华简“诗”类文献笺证》在古文字考释、《诗经》学,乃至历史文献学和古典文学等研究领域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学界期待着他的早日问世。

 

廖名春

2024年12月13日于北京养心园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