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杰 著《尊朱辟王思潮与明清学术转型:道、学、政之间的程朱陆王之争》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5-09-02 23:58:09
标签:

张天杰 著《尊朱辟王思潮与明清学术转型:道、学、政之间的程朱陆王之争》出版

 

 

 

书名:《尊朱辟王思潮与明清学术转型:道、学、政之间的程朱陆王之争》

作者:张天杰

出版商: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本书简介

 

本书共包括绪论、结语以及正文的八章二十多节。绪论,概述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回顾学术史上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介绍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概述从“崇儒重道”到“尊朱辟王”,顺治、康熙两朝大力推行“崇儒重道”的文化政策,到了康熙朝中后期则进一步推尊朱子,其标志则为朱子配享的升格。康熙帝具有深厚的理学素养,以理学治国;还涌现出一批理学名臣,除了在经筵日讲中弘扬程朱理学,还参与《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的御纂。还有《明史》纂修工程,《道学传》设与废以及对王阳明及其后学的尊与贬,成为史馆开局之初的问题焦点。主张废置的除了张烈、陆陇其,还有黄宗羲与汤斌以及毛奇龄、朱彝尊等人,而支持徐乾学、徐元文兄弟的很少,论辩之中尊朱、尊王以及考据各派议论“有相合者,有相反者”,正好反映出清初儒家的基本面貌。

 

第二章梳理“尊朱辟王”的著述以及传播,以张烈、陆陇其、张伯行为代表的官方学者与以张履祥、吕留良为代表的民间学者,都积极从事于“尊朱辟王”的著述及其刊刻,如张烈《王学质疑》、陆陇其《学术辨》《松阳讲义》与张伯行《正谊堂全书》、吕留良天盖楼版“程朱遗书”,以及当时书院的程朱理学讲会与出版活动等,共同推动了朱子学的广泛传播。

 

第三章到第六章,则为讨论“程朱陆王之辨”,宋元以来的朱、陆异同,演变为朱、王异同,这是本书的核心问题,故而分四章来作具体展开。

 

第三章“学风辨”,主张“尊朱辟王”的学者,对于朱子、王阳明异同的问题,关注最多的就是王阳明的《古本大学旁释》《朱子晚年定论》这两种书,比如张烈就说“援《古本大学》以为据,此挟天子令诸侯之智也。著《朱子晚年定论》,此以敌攻敌之术也”,其他学者也认为其中有涉学风不正问题。相关还有王阳明及其后学与佛、道二氏的关系,以及为人为学的问题,如张履祥就说王阳明“三教一门”,“一部《传习录》,只‘骄吝’二字可以蔽之”。

 

第四章“学理辨”承接上一章,梳理清初的理学家辨析朱、王二系差异的四组命题:“心即理”与“即物穷理”、知行先后、“无善无恶”与“道性善”、“尊德性”与“道问学”。这些辨析进一步明晰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这两系不同的理论指引下不同的道德实践路径。

 

第五章“门户辨”,选择了观点不同的三位学者展开讨论:主张“独尊朱子”的代表民间学者吕留良与官方学者陆陇其,与主张跳出门户之争的陈确。吕留良与陆陇其倡导“尊朱辟王”,然到了雍正朝陆陇其成为清代本朝第一位从祀孔庙的儒者,吕留良则沦为文字狱批判的对象,他们尊朱有同有异。吕留良在程朱理学与遗民节操的固守上同样毫无假借,从节义之道引申而发展了朱子学。陆陇其更注意程朱道统论而发挥其“卫道”之功:一则辨析为何朱子之学即孔子之学、尊朱子即尊孔子;一则辨析为何顾宪成、高攀龙与黄宗羲、孙奇逢以及汤斌等人调停朱、王的态度不可取。与黄宗羲、张履祥一样,陈确也是刘宗周的重要弟子,但他被认为是“反理学”的代表,他指出宋明诸儒未免杂禅,而《大学》则是伪书,故反对门户之争而回归孔、孟以求“知行合一”。

 

第六章“道统辨”,首先分析了张烈“朱陆同异,乃陆之异于朱耳”,他认为陆学“猖狂自恣”“侮圣蔑经”故非正学,张履祥“学术王霸”论、陆陇其“源流清浊”论也基于各自对宋明学术史的认识来维护程朱道统。为了重新梳理儒学道统,官方学者熊赐履、魏裔介、张伯行等编纂了《学统》《圣学知统录》《圣学知统翼录》《伊洛渊源续录》等著作辨析程朱道统;而满族统治者则需要阐明“得天下之正”,康熙帝为了实现“治统、道统萃于一人”,故特别看重朱子学道统观对于政治统治的意义,他抛出了“理学真伪论”,拷问那些以道学、道统自居的“理学名臣”,其中除了以实学、实行来阐发何为“真理学”外,还涉及满汉关系以及康熙帝垄断道统的“帝王之术”,故而这是一个缠绕在学术、道德、政治之间的复杂而重要问题。

 

第七章讨论“由王返朱”转型中的学者心路,清初“由王返朱”转型的学术运动之中的理学家,比如张履祥、陆陇其、汤斌、李光地等人,自身学术探索的心路历程之中也有着“由王返朱”的转型过程,而其中不同的曲折程度则体现了朱、王抉择的复杂性,陆陇其与汤斌号称“汤陆”,然从祀孔庙的时间却相差了一百多年,就与此中曲折密切相关。不同的理学家之间,也会因为“尊朱辟王”而彼此影响,从辟王学的第一人张履祥,到吕留良、再到陆陇其,三人之间的交游以及思想承继、“尊朱辟王”理论与实践,使得我们对于清初学术转型的发生、发展有了更为具体、明晰的认识。

 

第八章分析“由王返朱”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儒者在学风上的共同倾向是从玄虚走向笃实,也即讲求实学与实行:一是普遍重视个人的道德践履;二是倡导经世致用,官方理学家多为经世之能臣,民间理学家也多有从事下层乡村的经世实践主张;三是以经学补理学,部分理学家也有考据学的著作。

 

结语,对明清学术转型过程之中的“理学”进行再思考。特别是在从理学到朴学转型之中,义理之学与考据之学的关系究竟如何,“由王返朱”转型本身的意义又何在?都是极为复杂的问题,值得仔细加以分辨。何况理学并未从整体上转变为考据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学与作为士大夫个体修身实践依据的理学,其实都是清代学术的主体,只是学界的热点已转换为考据学了。相关的思考,必须结合学界关于明清学术转型的不同观点来进一步阐述。

 

作者简介

 

张天杰,浙江桐乡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专著有《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张履祥评传》《菿汉大师:章太炎传》等;整理古籍有《祁彪佳日记》《童溪易传》《陆陇其全集》等。

 

目录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