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主编“科举学丛书”出版
来源:“科举学与考试研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七月十一日甲戌
耶稣2025年9月2日
刘海峰主编“科举学丛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25年8月
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自隋大业元年(605)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跨越整整1300年历史长河。它不仅塑造了从隋唐到明清的政治结构、教育体系、社会心理和文化生态,更辐射东亚诸国,并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东方智慧。在一定意义上说,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894年“清代大金榜”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便是世界对其历史重要性的崇高认可。
自1992年刘海峰教授首倡“科举学”概念以来,经数十年耕耘,科举学研究已蔚然成林,成为海内外瞩目的显学。2005年科举废除百年之际,刘海峰教授《科举学导论》的出版,更标志着科举学的体系化。
2025年,适逢科举废除120周年,由刘海峰教授主编,李兵教授、张亚群教授参与撰写的“科举学丛书”应时而生。丛书共《科举学十讲》《科举学家访谈录》《简明科举史》《科举1905》《科举趣谈》5本,以通俗笔法讲述科举故事,阐发科举学内涵,力求雅俗共赏,满足专业研究与大众阅读的双重需求。
作者简介
刘海峰,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特聘馆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科举学与高考改革,已出版《科举学导论》《中国科举文化》等著作41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部省级一等奖11次,其中包括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3次。
李兵,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举史、家教史、湖湘文化史。出版《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习训齐家:中华传统家教家风》等学术著作20部,主编著作5部。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8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科举与中国文化”“中华传统家教家风”主讲人。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人。2020年被评为湖南大学教学名师。中国书院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陈列内容负责人。
张亚群,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研究分会主席团主席,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三明学院闽台书院与经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科举学论丛》执行主编。出版著作16部,其中个人著作有《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等6部。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刊发表论文240多篇。论著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7项。
分册简介
《科举学十讲》|刘海峰著
科举学以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及其运作的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重要性和趣味性。在“得仕者如升仙,不仕者如沉泉”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科举及第、金榜题名几乎成了所有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目标,科举学研究的问题是与古代士人命运相关的重大事情,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因而趣味横生,引人入胜。本书不是专门论述科举学理论体系的著作,而选取十个科举学专题来讲述,以体现科举学的广博精深与雅俗共赏并存的特性。
《科举学家访谈录》|刘海峰编
所谓“科举学家”,是指对科举有较深入研究、出版过高水平科举学著作的专家。本书是对21位当今海内外科举学界最具代表性的科举学家的访谈记录,内容涉及科举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也包含不同学科、不同断代、不同领域、不同国别的学者的治学经验与方法。本书力求展现科举学研究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多种多样的研究路数、丰富多彩的研究成果,走近“科举学”这门多学科、国际性的专学。
《简明科举史》|刘海峰李兵著
谈论或评价科举的重要前提是清楚地掌握科举的发展历史、制度运作等。结合考试的功能和科举自身的发展特点,将科举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来认识,则更有助于给出客观、公允的评价。本书按历史时代顺序,以科举制度发展演变为经,以人物、事件、活动、思想为纬,以简洁、晓畅的文字将中国科举的千年发展历程展示出来,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能大致了解中国科举发展的千年历程。
《科举1905》|张亚群著
1905年是中国科举史和文化教育、社会政治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科举之停废,绝非单一的、偶然的特殊现象,而是晚清社会政治、军事、外交、教育、文化演变的必然结果,它成为此后诸多重大变革的发端,推动了东亚儒学文化圈国家文化教育和学校考试制度的现代转型。本书从文化的视域,客观分析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历史作用,深入探究1905年废科举的动因及历史影响,有助于对这一深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考试制度有新的认识和评价。
《科举趣谈》|李兵著
故事虽非信史,却往往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真实,科举故事正是如此。通过它们,今人得以窥见已消亡百廿年的科举制度之一斑,这或许正是科举故事的独特价值所在。科举故事不仅广泛见于历代笔记、文集,在正史、政书等官方典籍中也大量保存。本书按“读书报考”“应试生活”“考试录取”“徇私舞弊”等专题搜集117则故事,引领读者通过具体事例,获取对这一延续1300年的选官考试制度更直观的认识。
丛书总序
刘海峰
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自隋大业元年(605)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跨越整整1300年历史长河。它不仅塑造了从隋唐到明清的政治结构、教育体系、社会心理和文化生态,更辐射东亚诸国,并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了东方智慧。
2020年9月28日,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四大发明’以及漆器、丝绸、瓷器、生铁和制钢技术、郡县制、科举制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求是》2020年第23期)
国家最高领导人将科举制与“四大发明”相提并论,可见对科举制的评价有多高。因为科举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对人类文明进程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清末在内外交困的1905年废止科举,似乎以及盖棺论定了,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科举制都是被否定的旧事物。然而,彻底否定无法彻底告别,全盘否定带来诸多问题。当代人不会轻易跟在清末人士的后面,不假思索地将科举一概骂倒了。与科举类似,书院在清末也被视为旧学的堡垒被彻底唾弃,儒学、汉字在“五四”时期也曾被一些人说得一无是处。到后来,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分析,便为书院、儒学、汉字等加以平反。只是科举制至今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仍然很坏,其实不是科举制本身太坏,而是过去人们对科举制的偏见太深。
自从清末将科举“妖魔化”以来,许多人还停留在跟随清末人士后面盲目地批判科举制的阶段。以往人们对科举的了解和认识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现在需要走出清末,正本清源,为科举制平反,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只要不否定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不否定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我们就不该否定从隋唐到明清的科举历史和科举社会,因为1300年间优秀的中华文化有很大部分就是由科举人物所创造。科举制的考试内容虽然不外乎经史辞章等古典人文知识和能力,但其政权开放、公开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机制具有现代性,在传统社会十分难能可贵。科举制崇尚的“至公”理念和公平竞争精神至今仍是人才选拔的核心原则。
自科举制终结后不久,现代科举研究便逐渐兴起。由于科举制存在时间长、影响面广,问题重要,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科举。1992年,“科举学”概念的提出与之后的逐步体系化,标志着科举研究从零散制度考据走向系统化专学建构的新阶段。这一专学以科举制度本体为核心,辐射科举与政治结构、教育形态、地域文化、文学创作、社会流动、人文地理等多元领域的互动关系,形成纵横交织的专学体系。科举学的形成标志着科举研究从制度研究走向学科自觉,从历史回溯走向兼顾现实观照的新阶段。
2005年科举百年祭前夕,我和张亚群、李兵出版了“科举学研究丛书”第一批著作3本。近20年来,科举学已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专学,海内外各种各样的科举学著作层出不穷。本套“科举学丛书”的宗旨是在中国科举废止120年之际,向大众读者普及更准确更好看的科举学知识和科举历史文化。本丛书仍然由我们3位学者撰写,但不是专深的学术著作,而是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著作,包括《科举学十讲》《科举学家访谈录》《简明科举史》《科举1905》《趣谈科举》等五种。
感谢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陈小林编审,是他请我主编出版这套“科举学丛书”。能够想到在中国科举停废双甲子的2025年出版“科举学丛书”,尤其是能构想出《科举学家访谈录》《科举学十讲》《科举1905》等几本书的书名,确实对科举学不仅了解,而且相当在行,属于十分专业的古籍出版社领导。感谢吴宇琦等编辑的辛勤劳动,使本套丛书得以在科举制双甲子祭之前顺利面世。
科举制虽然早已废止,但其蕴含的制度智慧仍具现实意义。这套“科举学丛书”的编纂出版,旨在深入浅出地挖掘科举历史的学术价值,促使人们鉴往知来,反思科举制度,并揭示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在科举制度废止两甲子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份历史遗产,了解千年文明的制度智慧与当代回响,既是对中华文明制度基因的溯源,亦是为现代人才选拔与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历史镜鉴。因此,这套丛书的出版价值不仅体现在学术层面,更彰显出传承中华文化、普及历史知识的深层意义。
丛书五本著作中,《科举学家访谈录》《科举1905》已先行推出,将在“第二十四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赠予各位与会代表。全套丛书将于9月正式发行,欢迎学界同仁与广大读者关注、阅读。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