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古今之间的清律盗毁神物——神明崇拜、伦常秩序与宗教自由

宗教在我国传统时代通常能享有一种“消极的”自由,而欧西因历史上宗教颇为不自由,故作为回应,近代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积极的”的宗教自由制度。我国有关神物的规则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继受来了欧西的这类体现“积极的”的宗教自由的规则,而放弃了传统的模式。这类规则对我国而言可能并非较好的选择。

【陈侃理】如何阅读儒经义疏——李霖著《宋本群经义疏的编校与刊印》读后

读儒家经典的人多,读过义疏的就少了。今人看到群经义疏,多半把它们当作是经书的详细注脚。但经学史专家李霖会告诉你,不对,那是刻本造成的错觉。

【谢晶】儒法之间的刑罚根据论:清律窃盗罚则的古今中西之维

来自西方的现代刑法学有关刑罚根据的理论主要有报应刑论、预防刑论与并合主义三种。对我国传统时代法制影响最为深刻的儒法两家也对相关问题有所探讨,并均可被基本归入“并合主义”一派,亦即同时认可刑罚的报应、威慑与教育矫正的作用,承认刑罚乃对罪行之报应,将预防犯罪作为刑罚的目的。

【王琦 朱汉民】以道学建构帝学——朱熹诠释《大学》的另一种理路

中国传统的“帝王之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掌控权力、驾驭臣民、富国强兵的学问。宋儒希望建立道学化的帝王之学,实现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朱熹通过对什么不是帝王之学的辨析,确立了以《大学》为核心的儒家正学引导帝王的经典体系与理论框架,并通过理学思想的运用,回答了帝王为什么学,如何学以明理而正君心立纲纪等系列问题,推动了···

【田飞龙】国家何在:香港青年的身份危机

香港反修例运动始终高位徘徊,折射出香港青年人国家认同的深度危机,同时也是其回归身份与意义体系的重构性危机。政治认同的本质是对所处国家基本体制与政治价值的认同。

【陈来】《周易》中的变革思想

《周易》中包含了丰富的变革思维,它主张世界本质上是不断变化的,人必须通晓世界的变化,才能认识世界;人不仅要认识这个变化的世界,还要推动变化的过程,成就这个世界的变化。人必须与世界的变化相配合,形成自觉的变化观,才能更深地理解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人的历史实践,既有损益的渐变,也有剧变式的革命,而人类大部分的活···

【李若晖】经典诠释视角下曾元对曾子孝论之调整

中国社会中是不允许无距离的存在的,因为无距离就代表着无关系,在中国以关系为本位的社会中,无关系意味着社会关系的坍塌。子对于父兼敬爱,对于母是有爱无敬。曾元的父子一体,取消了敬,并没有取消父的位置。对父不敬,意味着对父母乃是以爱为联结,以事母之道事父,整个家庭便成了以爱为联结。在整个社会中,取消了“敬”,于是敬所···

【常樯】谷牧与中国孔子基金会

文革以后,谷牧欣然担任中国大陆成立最早的儒学组织——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名誉会长。在他的悉心关怀和亲自指导下,孔子基金会率先扛起在中国复振儒家文化的大旗。依托孔子基金会,“三孔”文物保护、儒家文化研究与普及、曲阜名城建设、国际儒学交流等事业逐渐走出文革阴霾,步入正轨。历史地看,谷牧堪为孔子基金会乃至文革后中国儒学研究···

【谢晶】儒家的“连坐” ——清律“家人共盗”的法文化阐释

礼乐源自人心人性、顺应人心人性,能在较大程度上发挥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效用。历代王朝在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法律制度并运用于实践之中时,片面强调百姓中家长的责任,忽略“为民父母”的统治者所应同样负有的(甚至更大的)责任,反映出专制君主推诿自身责任的自私心理。

【陈畅】良知与恕道 ——心学伦理的内在张力及其克服

心学是一种复杂多元多样的思想体系,心学内部诸种思想形态的演变均与社会政治实践密切相关。明代心学家以陈白沙和王阳明为代表,建构了恕道的两种形态:因应万物变化、一体地予以包容接纳的“平等”形态,与以情为核心建构富有情谊的公共社会的“差等”形态。这两种形态在阳明学派学术中以内在张力的形式存在。黄宗羲对感应与恕道的诠释克···

【任剑涛】孟荀之外的第三条儒学进路

现代儒学的突破并不在综合孟荀,而在承续董仲舒进路。这种承续,自然也不在仅仅专注政治操作的董仲舒公羊学,而在儒家学理与儒家政治的内在综合:既在理论上综合诸家之长而成就通纳百家的儒学思想体系,又在实践上保有原则地切入现实政治运作,从而将儒学的理论雄心与政治志向熔冶一炉,让先秦发源的其他各家之后继者难以望其项背。

【任蜜林】谶纬与古文经学关系之再检讨——以刘歆为中心

从思想内容来看,谶纬与今文经学关系更为密切,而其与古文经学的关系则给人以相互敌对的印象。其实,谶纬与古文经学的关系非常复杂。在东汉之前,古文经师对于谶纬基本上持赞同态度,在思想上还影响了谶纬,如刘歆的很多思想在谶纬中都有体现。王莽一方面利用“符命”和谶纬为自己篡夺政权积极制造舆论,另一方面在政治改制上则主要依靠···

【姚中秋】一阴一阳之谓中国——中国文明演进动力之文化地理分析

世界普遍历史发展下一波之主题是“成于东南”,此即“通其变”,以中国文化更化西方所初创、但已不稳定的世界治理机制,以使世界秩序趋于稳定。这类似于汉初东方文化复兴,灌注于郡县架构中而更化秦制。今日世界演变之大势亦当为位于东方的中国,以其源远流长的文教,涵摄、化成西人始创之现代国家和世界秩序,以化成天下,以安天下人。

【田飞龙】长臂管辖与美国的全球法律殖民

所谓的“司法主权”的本质在于主权地位是否完整与对等。无论是欧盟整体,还是法国或其他成员国,在继续接受美国安全保护、情报控制与全球化公共服务的同时,很难凝聚起充分的共识和力量去反制美国的长臂管辖。

【庞毅】民初祭孔及其困境:以湖南长沙为例

本文以长沙为个案,探究民初长沙祭孔的演变及其原因,检视民国初年长沙祭孔的实际情形及其所遭遇的困境,并藉此探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

【张敏】“袁氏当国”时期的央地军政关系析论

军事改革需要国家领导者和政治精英共同的智慧和经验,进行长期的努力。后发现代化国家更需要在中央军事集权的前提下,进行央地适度分权,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需要防止地方主义的政治分裂,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国家认同,其分权方式应通过法治化实现。

【陈赟】对传统儒家形上学的推进——评杨国荣先生的“具体形上学”

杨国荣先生的具体形上学,拒绝了各种抽象的形而上学,拒绝了本质主义的儒学;在世界哲学视域中,在儒学的当代发展的脉络中,具体形上学乃是生成中的儒学,是接续儒学从中国的哲学到东亚的哲学再到世界哲学的发展的最新成果。

【王中江】心性论的多元性与孟、荀“心性论”描述的非单一性

孟子和荀子一正一反的主要设定,只是强调了人性、人心的一个方面。由于人性、人心的其他层面是无法否定的,结果就是孟子和荀子在主要的一种设定之下,实际上还用不同方式设定了人性、人心的另一个层面。这从他们人性论的基调上看似乎有矛盾,但从客观事实上看却并非如此。

【李海超 陈继红】论阳明学的良知自然观

由于肯定了良知之量的自然,良知之价值自然与功能自然因各自具备了自足性而出现了关系的紧张。为了消解良知自然观的内在紧张并谋求儒家心学的现代开展,一个可取的方案是:以良知成长的自然替换良知之量的自然。

2019全球祭孔图集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为了集中展示全球各地祭孔活动,儒家网特别编选年度图集,以飨读者。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