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025年9月27日乙巳年崖州孔庙祭孔礼在崖城学宫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崖州”系列活动核心部分,活动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主题融规范礼制、高效流程与文化体验于一体呈现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大哉孔子,万世师表。教师节快乐!
“生生之谓易”中以“生生”言变化,不同于存在形态的变化观,后者追求一种认识规律。“道”既不能作为某种超时空的实体而存在,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抽象原理,却能先于一切存在物。“生生”可以通过“道”获得同样的理解,而生生之理作为道理,不同于反映气之运行的规律。“无”不能成为一种开端,“生生”才是传统中不一样的开端方式。
牟宗三将康德的“先验对象=X”误解为“普遍性相”,否认了知性通过先验统觉创造自己对象的可能,从而将理性实现的道德法则和行为的创造视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进一步,他将道德法则能够在情感中真实呈现视为智的直觉之可能的证明,指出了智的直觉是存有论的创造原则,即创造作为行为物的物自身,而此原则同时就是万物的创造之根据,这就是···
荀子的“情性建构主义”,并不是理性化的“道德建构主义”,而是同样注重感性化之“情理合一”的社会建构主义,但的确与“道德实在论”殊途。荀子“情性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是以从外而内的方式来翻转“性恶”,这种道德转变的目的就在于“道善”,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性恶道善说”。
通过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性自命出》所表达的“天—命—性—心—物”的认识论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层层深入的递归结构,即物的确定性可以递归到心的无限性,心的无限性可以递归到语言的确定性,语言之心的确定性又可以进一步递归到性的无限性,而性的无限性又可以递归到命的确定性,最终,命之确定性可以递归到终极的天的绝对···
在朱子学遭受阳明学冲击的背景下,高攀龙力主尊朱辟王,维护程朱为孔孟道统之传;继承李材、崔铣等说,持《大学》“古本”错简论,肯定《大学》的核心地位;以“知本”“格物”作为《大学》中心范畴,强调心理与物理的同一,以回应阳明对朱子的批评;反对阳明无善无恶之说,捍卫儒家性善论,突出复性的重要意义。
邵雍认为,只有圣人能够洞悉自然生生与历史生生的逻辑与原则,自然生生按照“加一倍法”的数理框架经历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的三个阶段,遵循“体以四分”的底层逻辑,展现了万物生、长、收、藏的循环过程。历史生生同样遵循“体以四分”的底层逻辑,元、会、运、世是时间性存在的基本单位。
儒家文明在历史上扮演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角色,深刻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具有人本性、道德性、伦理性、悠久性、包容性、教化性等特点,构成了中华文明特性的主要内容。随着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的展开,儒家文明的特质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所应有的贡献,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也在逐渐···
目前,儒学书院普遍面临付费学员人数较少的困境。……以上两个问题,制约了儒学书院的发展。我想,如果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再配合适当的营销,扩大一下影响力,应能催生出持久的购买力。针对这两个问题,近些年来,我也一直在探索、试错。经过数年的不断试错,我推出了规范儒学。
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2025全球“云祭孔”网络直播活动,作为祭孔大典的重要内容,将联动国内50余家主流媒体平台,对海内外60余所孔庙、文庙、书院以及文化机构的祭孔活动进行集群式直播。活动特别设置了“全球《论语》共诵”主题内容,将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短视频,并在直播活动中播出。
本文在中国哲学尤其宋明理学的思想脉络中,解析王岱舆的代表作《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所蕴涵的中华一统、以人为贵、以民为本、天人和谐及文化会通思想,阐明王岱舆对伊儒佛道进行辨异与会通的路径方法及其伊儒会通思想的当代价值。
本文系统梳理了儒家文化与制度的核心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追溯儒家思想从先秦到明清的演变轨迹,分析其与宗族制度、科举制度、国家治理等关键领域的互动关系,本文探讨了儒家传统在“大分流”、社会价值观塑造、性别规范等议题中的作用。研究强调,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多维的文化体系,其影响并非单向的,···
当世人皆言读书无用,他用一生印证:在书页翻动的声响里,栖息着生命最鲜活的魂灵。
唯有“为己之学”,不但使人文科学立于不败之地,且根本上是拯救人类的唯一方向指引。一言以蔽之,如今学问之至言大义唯在:摒弃职业与技术化之学术,回到孔子“为己之学”的传统与精神中来,至少须以“为己之学”的三边形结构来引导科学技术作为人的使命。
在现代化发展中,源于宗族文化的祠堂被认为是传统的、乡土的,但这难以解释城市中“高楼之下立宗祠”的现象。本文以广州市猎德村的宗祠为研究对象,把祠堂作为媒介,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了祠堂重建和文化传承的关系,以及城市祠堂何以继续发挥实际功能。研究发现,城市祠堂的物质性再造离不开宗族文化的影响,但祠堂及宗族活动仍不···
中国意味着时间和空间,也意味着文化和文明。本书从儒家的立场、宗教的角度,以文明冲突或文明互鉴为背景,勾画其结构逻辑、演变脉络及价值内涵。如果这里的建构还多少值得肯定和认同,那么关键的原因就在对哲学范式的反思和超越。
在“格物穷理”的诠释过程中,明道将“格物”引入对“穷理”的解释,强调“穷理”就是将理推至于物。伊川则反之以“穷理”训“格物”,突出察识具体事物之理的重要性。伊川诠释中遗留的一理与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问题,最终被朱子以“理一分殊”的架构解决。朱子的“即物穷理”意味着要穷物之性理与分理,最终上达天理。
清初理学官僚从国家治理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始重新认识程朱陆王诸学说,重建儒家道统脉络,注重发挥理学的经世功能,推动理学官学化,试图修正和革新理学。他们因阐发理学而研究经学,复由研究经学而反思理学,融传统经学于理学教化之中,以经学弥补理学之不足,促使理学向着经学化的方向转变。
所谓“超越”,实有宗教的超越与哲学的超越两类,而两类又可分为三层。在两类三层当中,牟宗三所谓“内在超越”实乃哲学的超越,为内在的、境界的超越,而非外在的、实体的超越;在内在的、境界的超越当中,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达到了理论高峰。两类三层超越论,既可以维护高扬理论之价值,亦可以对理性施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