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修道的教育:儒家教育思想笔谈

《中庸》开篇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纲领。教育首先是“修道”,而不是知识灌输和职业技能培训,更不是刷题升学。在今天这个工具理性和数字化考核的时代,重温修道的教育思想,回到教之为教的本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景林】教以“养”为先——中国学术与教育之“通”性基础的重建

传统思想学术研究依照西方模式的现代转型,加之长期以来文化上的激进主义思潮,亦使学院学术退居单纯知识性、学科化的一端,而失去了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和教化的作用。这种社会民间性教化机制的缺失,正是当下分科化体制教育缺乏自身“通”性内涵之种种弊端的原因所在。近年来,学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古典学的学科建构,体现了中···

【黄燕强】经传正名与经学范式的转型

就经学史研究而论,经传正名是必要的,因为通过正名可以呈现经书系统的变动历程,由此探索经学范式的更新机制及其内在理路。但就经学的赓续和发展而言,增益经目是必要的,因为经书系统的扩大不仅意味着增加了新文本,而且意味着对传承经书的道统谱系及道体内涵的重新诠释,这有助于创构新的经学范式并推动新思想的启蒙。

【陈乔见】荀子礼学纲要

荀子以礼或礼义为道,他对“礼”之起源、功能和意义的解释主要有四种:一是“礼有三本”的解释,这是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解释祭、丧等礼仪的起源和意义;二是“礼者养也”的解释,这是从社会政治哲学的角度,解释礼义规范何以必要的问题;三是“百王之道”的解释,这是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解释“礼义之统”的形成;四是“礼义生于圣人之伪”的解释,这···

【张晚林】论《太极图说》消极的形而上学架构

朱子之所以重视《太极图说》,乃因其为形而上学之架构。但因作为《太极图》本体之“太极”乃一思想物,故濂溪所建构的形而上学为消极的形而上学;这一消极的形而上学使得濂溪合道德学与宇宙论而一之而建构道德形而上学之企图未能完成。真正要完成道德形而上学建构,形上本体须作哥白尼式之扭转,即由思想物之“无极”转化为可觉证的“心”,···

【黄睿】孟子气论与阿奎那习性论之比较与会通

阿奎那在亚里士多德哲学基础上建构了系统的“习性”理论。《孟子》气论的诠释难点,如身体之气与精神之气的关系、志与气的关系、养气与性善论的冲突等,可以藉由习性论来解决。气论与习性论具有不同的形上学基础,分别从静态和动态方面把握了习性与气的本质。习性论能阐明许多孟子“难言”处,彰显孟子使用“次”“馁”“养”等隐喻的妙处;而孟···

【葛诗嫣】先秦儒家的“道”与“技”之辨——以《荀子·富国》为例

本文考察了《荀子·富国》的“道”与“技”思想,以“明分使群”解读荀子的礼思想基础上的“道”“技”观,认为早期的儒家思想中体现了尊重知识、分工合作、服务人本的意识,通过对技术和技能者的重视即“贤者得进”来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从而“兼足天下”,达到富国与治道的理想境界。在早期儒家礼学思想体系中,“百技所成”“知者为分”“任智进贤”统···

【汪亮】某某书院五年(2022年-2026年)规划(草稿)

本规划是五年的规划草案。书院的发展是广义的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因此,书院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教育和文化规律的,书院的发展是一个细水长流的事业。因此,我们应该本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来做书院。

【李荣山】究天人之际:康有为的纠结与普遍性的两难——从费孝通出发的考察

康有为在天人之际的纠结揭示了近代以来从中国出发的普遍性始终面临两种根本的困难。费孝通晚年和而不同的天下大同思想,不同于康有为激进平等主义的大同,试图恢复以“推”的方式从差序格局达至天下大同。其思想底色是儒家的,但吸收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实践经验,以及对西方处理族群关系的经验的反思,是全球化时代激活从中国出发···

【刘强】再论《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谢安“雅人深致”说新解

对“雅人深致”的正确解读,既是诗学问题,也是人学问题,既关乎诗教和诗品,更关乎人教与人品。谢安是《世说新语》中记载最多的魏晋名士,他对于中国“雅文化”的形成厥功至伟,其“雅人深致”的诗学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阐释空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

【方旭东】伴侣机器人:一种儒家辩护

随着近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萌发,顺从不再被认为是女性或妻子的美德,相反,它被看成玩偶或奴隶的特征。这种指控让儒家陷入非常不利的局面。而性爱机器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儒家从这种不利处境当中拯救出来,因为机器人(物)就是机器人(物),哪怕它是多么酷似真人的性爱机器人,人们对待机器人不用再担心那种物化女性的批评。

【汪沛】“伴侣机器人满足了儒家对理想妻子的想象”:何种儒家?谁的想象?

方旭东从“儒家妇道的角度”,论证了伴侣机器人(更常见的叫法是“性爱机器人”)满足了儒家对理想妻子的想象,是完美顺从的妇德理想。本文旨在指出方旭东“儒家”论述之下的个人主义色彩,揭示将性爱机器人作为“理想妻子”的想象背后的暴力本质,并且阐发儒家夫妇伦理中蕴含的他者哲学。

【许石林】中式父子“如何走出这一步”

尽管时移世易,中式父子多数无法摆脱中国人的宿命和天性,而不得不选择与前人并无二致的父子关系,但毕竟时代已不同,父子之间虽不能失于狎亵、误陷猥昵,仍应该尽量多沟通,父慈子孝,万古不易,“多年父子成兄弟”固然罕有,而彼此内心应主动开启一线天光,不要被动消耗、僵持等待,尽量“走出这一步”。

【汤勤福】疑非圣人之言:朱熹论《孝经》

朱熹是重视《孝经》的,因为《孝经》中蕴含着义理。他认为《孝经》传自孔子与曾子答问的内容是“经”,其他“杂引传记以释经文”的内容属于“传”。朱熹持仁体孝用的观点,从天理论高度,阐述了仁之未发、已发与孝的关系,构建起一个能够解释所有人际关系的“孝—礼”结构。

【卜宪群】秦汉的乡里社会与国家治理

秦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乡里不仅始终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与社会基础,也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对象。秦汉乡里社会与国家治理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与国家治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周伟驰】奥古斯丁与中国礼仪之争

明清之际中国礼仪之争涉及对中国祭天、祭祖和祭孔的理解,以及对中国宗教的一般理解。礼仪之争起因多样,涉及教廷与修会、修会与修会、国家与教廷、国家与国家等之间的利益之争,也涉及神学派别之争。

【朱汉民】论宋儒的新经学思潮

宋学是一种不同于汉唐经学的新经学形态,其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并取代汉唐经学的学术地位,是建立在有破有立的基础之上。宋学的“破”,即宋儒首先对汉唐经师的章句训诂之学展开怀疑,进一步发展到对经典传记甚至经典本身的怀疑,从而动摇汉唐经学的至尊地位。宋儒的“立”,即建构新的经典体系,通过重新诠释这些经典而建构新的义理体系,从···

【王玉彬】张之洞与儒学的近代转型——以《劝学篇》为中心

《劝学篇》不仅是清末新政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在时代变局中“存中学”的引领性方案。张之洞关于儒学与经学的定位虽以维护圣教为本意,却为儒学与经学之近代转型提供了助力:首先,“学”之视域的开显使得儒学既成为众学之一,又被限定为以治身心为要旨的“内学”;其次,在新式学堂中设立的“经学科”或趋于通识化,或趋于专业化,蕴示着儒学之···

【李记芬 李晨阳】友爱与道德之间的张力及其解决——儒家哲学的回应

儒家主张友爱有其自身的独立价值。友爱与其他道德价值确实存在一定的张力,但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平衡,即以和合的方式共存。因此,友爱与道德也不是完全相互独立或者相互矛盾的关系。重审友爱的独立价值,并正视友爱与其他德性之间的张力,有助于我们追求最终的理想生活。

【陈壁生】中国文明“礼乐”性质的形成:后郑玄时代的制礼运动

汉代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以礼为本,遍注群经,使“周礼”成为后代王朝制礼可以模仿的典范。而三国西晋对“太平制礼”的重新理解,使“太平”的内涵从符合天道的秩序转变为消弭战争的状态。最终,晋初以《周礼》中的“五礼”为标准制定晋礼,开启了后世每一代王朝建国即制礼的历史。一朝的礼制不一定彻底施行,但表明了国家认同的基本价值。制礼···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