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两岸三地语文教育发展论坛发表 《中国语文教育上海共识》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03-31 20:24:18
标签:

 

 

2016两岸三地语文教育发展论坛发表 《中国语文教育上海共识》

来源:2016中国语文教育发展论坛通讯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二月廿三日壬子

           耶稣2016年3月31日

 

 

 

 

 

2016年3月28日,由上海国学会(筹)、北京弘道书院、上海浦东图书馆共同主办的2016中国语文教育发展论坛在浦东图书馆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就语文教育的发展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形成了一系列共识。本次论坛由永嘉书院、上海友朋会、浦江学堂、同济人文通识教育中心共同承办,由台湾元亨书院、香港中文大学新亚文商书院、《新教育家》杂志社、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熙华国学堂和上海理工大学尚理国学工作室共同协办。


上午,由十余位专家学者组成的圆桌论坛在浦东图书馆二楼会议室举行。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在语文教育之内涵及功能、语文教育之内容也即教材问题、语文教育的评估体系、语文教师的素养及教育、语文教育的灵魂等五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以期对未来的语文教育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下午的开放论坛在浦东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上海国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先生和浦东图书馆馆长张伟先生分别致开幕词和欢迎词。北京弘道书院院长秋风教授、永嘉书院投资人李作勤先生、上海国学会理事长张松先生也先后致辞。本次开放论坛特邀上海教育电视台主持人徐丽遐女士主持。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浦江学堂创始人、永嘉书院院长、著名作家、学者鲍鹏山先生的《语文教育的功能》,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元亨书院创院院长、著名儒家学者林安梧先生的《关于“语文学习”与“人文培育”的一些建议》,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先生的《语文教育与君子养成》,山东大学儒学院教授颜炳罡先生的《灵魂塑造是语文教育的底蕴》等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语文教育对君子人格的养成、人文精神的培育、灵魂价值的塑造的重要意义和功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弘道书院院长秋风先生的《正所谓“语文”之名》倡议用“国文”之名代替“语文”,阐述了自己对此问题的思考。同济大学教授、同济人文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上海国学会(筹)常务副会长、明伦书院名誉山长刘强先生的《当下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对策》认为当下语文教育具有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灌输教育取代体验教育等多个弊端,只有中华元典的学习才能对治这些弊端。旅加学者、博士、教授张璟女士的《加拿大小学的语言课程教育》介绍了加拿大语言课程教育的方式方法,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青海师范大学教授、《老子》研究专家左克厚先生的《语文即生活》特别强调经典的教学要接地气,要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华书局编审、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中华书局传统文化教材筹备办公室主任祝安顺先生的《国学教育与语文等学科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力图划出语文教育和国学教育的边界。上海虹口教育学院院长、语文特级教师马骉先生的《语言非下功夫不可》对语文教育之语言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强调。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新亚文商书院院长郭少棠先生,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教育学博士柳恩铭先生因临时有事未能亲自到场,由在场的嘉宾分别宣读了他们的《语文教育的历史时代使命》和《语文教育回归本真》两篇演讲稿。

 

最后,由刘强先生宣读了上午达成的《2016两岸三地语文教育发展论坛中国语文教育上海共识》,为本次论坛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来自上海、苏州等地的200余名学者、语文教师、民间书院的教师、学生家长参加了此次论坛并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不少听众表示,此次论坛高端、高效、高明,深入、深刻、深情,有那么多学者如此关心、关切、关怀语文教育,出人意料,令人感动莫名。


附录

 

中国语文教育上海共识

 

20世纪以来的近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诸多问题,甚至面临重大危机。尤其在日益全球化、多元化、技术化的今天,语文教育不仅负有引领学生进入人文世界及拓展心灵空间之责任,更应秉承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使命,为培养民族精英、塑造健全人格、涵养人文情怀、坚守价值理性、传承中华文明等愿景,提供为语文教育所独有的那份优雅与超越。真正好的语文教育,应当摆脱既往“语文”教育的工具化、碎片化、功利化、格式化、技术化之窠臼,通过养志、养心、养气、养智、养识等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种“大观”的胸襟和视角,涵养出一个“大我”的人格与精神。新世纪以来,无论政府还是民间,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已经初步达成共识,这为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推陈出新、返本开新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有鉴于此,2016年3月28日上午,由上海国学会(筹)、北京弘道书院发起,在浦东图书馆举办了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圆桌论坛,两岸三地十余位专家学者经过热烈的讨论,就语文教育达成了以下共识:

 

第一,关于“语文”教育之内涵与功能。我们认为,语文教育并非简单的语言文字教育,还应当承担文学熏陶、文化积淀、人格养成之使命,受过语文教育之学子,当有对民族文化中之核心价值的基本认知,当能对世界、历史、文化、人类怀有温情与敬意,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应当承担建立价值判断和信仰体系之责任。

 

第二,关于语文教育之内容也即教材问题。我们认为,应对当前语文教育之内容及课堂教学进行结构性调整,在教育内容上,应当以经过历史长期检验的、对国人之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有良好塑造作用的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对大量占用学生宝贵学习时间的现代白话文予以删繁就简式的调整。在课程安排上,应压缩现有语文教材的学习时间,专门设置经典课堂,俾使传统文化元典如《四书》等能进入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系统性、完整性的经典教育。

 

第三,关于语文教育的评估体系。我们认为,应在中考和高考的语文考试中,增加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容,从而引领当前语文教育的经典教育导向。

 

第四,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及教育。我们认为,应加强对广大语文教师的经典教育研习和培训,可在高校师范教育体系中增加经典课程,如《论语》等经典应成为师范生的必修课。对于入职前或正在一线从教的语文教师可以进行“补课”式的经典研习和教学培训。有条件的教育主管部门,可组织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全员培训和轮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教育者自身文化素养的精进与成长,带动整个语文教育在文化层次和精神品味上的全面提升。

 

第五,关于语文教育之灵魂。我们认为,语文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有情怀、有担当、有灵魂的价值教育,是养成博雅君子、独立精神和健全人格的最重要的人文教育。我们呼唤以人文化成为职志的“大语文”教育,呼唤以君子养成为旨归的“大人格”教育。语文教育不应该只在纸上,而应该走到天地中、山水中、历史文化中和生命现场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教育应该通过认知、感悟、体验、力行等多种渠道,贯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一以贯之的文化理想、生命情怀和人格精神。

 

我们期待并相信,经典教育的融入,必能改善目前语文教育缺乏灵魂之现状,并将在重塑国人形象,凝聚民族精神,恢复礼乐斯文,提升公民品位诸方面,做出应有之贡献。


附:参与圆桌会议并开放论坛学者名单(序齿):

 

郭少棠(香港)、陆继椿、黄玉峰、骆玉明、林安梧(台湾)、颜炳罡、左克厚、马骉、鲍鹏山、秋风、祝安顺、柳恩铭、刘强、张璟等

 

秘书:刘永

 

定稿:刘强


 

2016.3.28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