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召禄】从《文镜秘府论》看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从儒家思想在古代日本的传播和影响史来看,平安时代是儒家思想在日本传播和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后来出版的“敕撰三集”、《文镜秘府论》以及《和汉朗咏集》等汉诗集、文论集,承继了儒家思想中“诗言志”的“诗神”。

【张辉】既为经师,更为人师——我所了解的李景林老师

梁慧皎在《高僧传》序录里针对以往所撰的名僧传,指出“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认为真正有修养和学问的未必有名,而名声在外未必有真学行。李老师曾用“高而不名”形容他的老师邹化政先生,我想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他自己也是贴切的。

张新民口述:寻找大学中的人文精神传统——我在贵州大学的历史记忆与学术生活岁月

两代人的历史记忆汇集在一起,承载的内容既多,寄寓的感情也深,这似乎也成了贵州大学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因而回首往事,想要表达或倾诉的内容实在不少,我只能稍加勾勒,不过留作纪念而已。

【高一品 丁四新】开放的新儒学:郭齐勇先生的儒学观

在我们看来,郭先生的新儒家思想建构和叙述始终遵循两个重要原则:其一,坚持儒学文化的主体性;其二,坚持开放的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其目的是实现传统儒学的现代转型。他的儒学观和儒学思想既彰显了儒学文化的独特价值,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作了一定程度的推进。

杨立华:求索中的现代儒者

杨立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宋明理学。出版著作《思诚与见独之间:中国哲学论集》《庄子哲学研究》《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宋明理学十五讲》《中国哲学十五讲》《郭象〈庄子注〉研究》等。

【赵建永】乐黛云:转识成智觉有情

乐黛云先生80寿辰时,汤一介先生曾为她作“打油诗”一首:“摸爬滚打四不像,翻江倒海野狐禅。革故鼎新心在野,转识成智觉有情。”落款“浪漫儒家”。该诗亦庄亦谐,是乐先生一生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经世致用精神的写照:她心里总有一片待开拓的原野,年过半百后毅然选择重新“启航”,以新兴的跨文化学科为毕生志业,其中甘苦,汤先生最为知···

刘震:授古立德传薪火,笃志诲人积流光

行君子之道、传文化之魂。刘震老师始终以一颗师者赤心、一份人文精神,扎根于他所喜爱的三尺讲台之上,守望师者初心,燃续薪火相承。

【汤序波】从训诂走向哲理的顾久先生

顾久先生是贵州的鸿儒硕学,亦是我钦佩的前辈学者。近有幸读到友人李立朴为先生撰写的七秩大庆寿联:“通今博古,煕育多士,传统赖弘扬,喜看桃李满天下;勤政爱民,清风两袖,口碑播父老,长留恩泽遍黔中。”

【舒大刚】读书·教书·编书——六十二载忆人生

只是回顾我这一路踉跄地走来,虽然小有所得,但却是播种得多,收获得少。比之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我之所得,仍然是沧海涓滴,泰山鼠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成绩,实在是微不足道!而今而后,便要集中精力,尽快将《儒藏》《巴蜀全书》保质量地出版出来,还要将《中国儒学通案》《经学文献通史》等修订完毕,方不负众人的追随和自···

王蔚,财经教授的传统文化情怀

明明是财经教授,教起《论语》来,比中文系老师还热情;带的明明是国际贸易、土地管理的研究生,却“强迫”他们手抄《论语》;他笑谈,自己下功夫最大的两本书,一本是《资本论》,一本是《论语》,这辈子就靠这“两论”吃饭了……王蔚,到底是怎样一位教授?

兴趣变志向,房伟躬身儒家思想阐释、推广

房伟认为,虽然大家研究的方向不同,都希望把这件事做好,能够更好地传承礼乐文化。中国是礼义之邦,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在于礼乐,这一点深深印入了房伟的心田。

杨朝明:始终以弘扬孔子儒学为己任

我在一个传统的农村家庭出生,也在农村长大。我的祖辈、父辈都是非常崇尚读书的人,他们常引导我理解读书的意义。因此,虽然我之前连自己的县城都没有离开过,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很幸运地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这所孔子故里、全国几乎唯一设在农村的山东省重点高校。在那时,我当然没有意识到,这一有意或无意的选择,会让我这一生与···

专访张新民:集众萤之火共亮

新民先生认为,传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活泼泼创造生机的来源,仅靠我们当下经验是不够的。几十年、几百年发展史,在人类历史中不过是短短瞬间。大到国家的智力,小到个人的智慧,谈论它们的生长性,传统这个资源是不能丢掉的。

【子澄】宋立林兄小记

我和宋兄是在新浪博客上认识的,大约是在2009年左右吧。因为我一直以来对当代新儒家非常感兴趣,我们有一些共同的话题,所以慢慢就是熟悉起来。后来宋兄在他的博士论文前言的致谢部分,居然把我的名字写上去,这让我十分吃惊!

【方朝晖】钱逊先生的两次学问转向

改革开放后,钱逊才得以亲闻其父教诲、其父亦力图培养他,但此时他已人至中年,事业和人生基本定型。尽管如此,他还是受到了其父的深刻影响,并导致他的后半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回到国学,回到中国传统,成为他后半生事业的重心。尽管他并未因此放弃早期多年从事的马克思主义,但后半生事业重心与前半生迥然不同,则是不争的事实。

【张楠】为了追寻儒学,“洋教授”贝淡宁来到山东

“山东的历史感更强,山东的学生是真的好学。”对于曾经在新加坡、美国、北京和香港执教的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来说,这是他最深刻的感受。在贝淡宁看来,山东的这些特质都源于儒家文化的影响。

【郭齐勇】蒙培元先生的创见与贡献

蒙培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是我很敬重的前辈学者。他的高徒黄玉顺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那就是编辑出版了蒙先生的全集,又拟召开会议,编辑会议论文集。

【罗安宪】张立文:中国哲学要“自己讲”“讲自己”

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张立文先生获评教授,在接受访问者访谈时,他说道:“人生就在于奋进,生命就在于创造,只要认定了目标,就要不断地追求,以达真、善、美的境界。”这正是张立文先生的人生写照。

山东大学百廿校庆专访杰出校友|刘震: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信,民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如果民族的文化已经被别人所同化或者所消亡,那么所谓的复兴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生活当中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让孔子照亮人心,用儒学温暖世界——当代儒家复兴运动中的杨朝明

在杨朝明看来,儒学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包含了我们的价值信念与民族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当代,我们理应对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充分的“文化自知”,他认为,如果更多地走近中国早期文明,看到它的高度,了解它的深度,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就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