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变志向,房伟躬身儒家思想阐释、推广

房伟认为,虽然大家研究的方向不同,都希望把这件事做好,能够更好地传承礼乐文化。中国是礼义之邦,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在于礼乐,这一点深深印入了房伟的心田。

杨朝明:始终以弘扬孔子儒学为己任

我在一个传统的农村家庭出生,也在农村长大。我的祖辈、父辈都是非常崇尚读书的人,他们常引导我理解读书的意义。因此,虽然我之前连自己的县城都没有离开过,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很幸运地考上了曲阜师范大学——这所孔子故里、全国几乎唯一设在农村的山东省重点高校。在那时,我当然没有意识到,这一有意或无意的选择,会让我这一生与···

专访张新民:集众萤之火共亮

新民先生认为,传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积淀,是活泼泼创造生机的来源,仅靠我们当下经验是不够的。几十年、几百年发展史,在人类历史中不过是短短瞬间。大到国家的智力,小到个人的智慧,谈论它们的生长性,传统这个资源是不能丢掉的。

【子澄】宋立林兄小记

我和宋兄是在新浪博客上认识的,大约是在2009年左右吧。因为我一直以来对当代新儒家非常感兴趣,我们有一些共同的话题,所以慢慢就是熟悉起来。后来宋兄在他的博士论文前言的致谢部分,居然把我的名字写上去,这让我十分吃惊!

【方朝晖】钱逊先生的两次学问转向

改革开放后,钱逊才得以亲闻其父教诲、其父亦力图培养他,但此时他已人至中年,事业和人生基本定型。尽管如此,他还是受到了其父的深刻影响,并导致他的后半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回到国学,回到中国传统,成为他后半生事业的重心。尽管他并未因此放弃早期多年从事的马克思主义,但后半生事业重心与前半生迥然不同,则是不争的事实。

【张楠】为了追寻儒学,“洋教授”贝淡宁来到山东

“山东的历史感更强,山东的学生是真的好学。”对于曾经在新加坡、美国、北京和香港执教的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来说,这是他最深刻的感受。在贝淡宁看来,山东的这些特质都源于儒家文化的影响。

【郭齐勇】蒙培元先生的创见与贡献

蒙培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是我很敬重的前辈学者。他的高徒黄玉顺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那就是编辑出版了蒙先生的全集,又拟召开会议,编辑会议论文集。

【罗安宪】张立文:中国哲学要“自己讲”“讲自己”

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张立文先生获评教授,在接受访问者访谈时,他说道:“人生就在于奋进,生命就在于创造,只要认定了目标,就要不断地追求,以达真、善、美的境界。”这正是张立文先生的人生写照。

山东大学百廿校庆专访杰出校友|刘震: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信,民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如果民族的文化已经被别人所同化或者所消亡,那么所谓的复兴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生活当中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让孔子照亮人心,用儒学温暖世界——当代儒家复兴运动中的杨朝明

在杨朝明看来,儒学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包含了我们的价值信念与民族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当代,我们理应对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充分的“文化自知”,他认为,如果更多地走近中国早期文明,看到它的高度,了解它的深度,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就不···

柯小刚:当代儒家复兴中的一员猛将

尽管早在大三时柯小刚便明确其志在儒学,但他仍决定读西学研究生。因为他认识到,通过“西学源流”的梳理来廓清我们对于西学的误读后,才能廓清那些“洋泾浜西学”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继而,中国传统学问的复兴才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柯小刚自己一直在探索当代社会实践经典教育的现实可能性。

【孔德墉】《孔子世家谱》不仅是血缘,更是文化

作为新版《孔子世家谱》的主修人,孔德墉十分清楚:按常规,续修家谱是家族内部的事,但是续修孔子的家谱就绝不只是一个家族的事,因为孔子和他的思想学说属于产生在黄河之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文化,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甚至属于世界。

行其所知、守之以道:梁培宽先生逝世

7月10日午间12点30分,著名思想家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2017年,由梁培宽编注的《梁漱溟往来书信集》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该书辑录了梁漱溟先生七十余年来的往来书信七百余封,是迄今最为全面的一次梁漱溟书信整理。这些鱼雁音书不仅是梁漱溟个人不同时期思想、情感、生活等的记录,也堪为20世纪中国···

【亚眠】蒋庆的退隐

或云,蒋庆之退隐实由厌倦了理论界无休止的争论乃至谩骂。这或许是真的。窃以为也是对的。向着高原和冰峰作自觉退隐,固属于见识卓绝之匠哲所必择之仄径,一如《圣经》所言窄门。窄门、仄径从来都不是为愚夫愚妇所设。端留予智者。

【人物】在特区修一条国学路——访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景海峰

“跟我去深圳吧。”1985年初,当时正在援建深圳大学的汤一介向学生景海峰发出了南下的邀请,“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有很多发展的空间。”汤一介先生于1984年成立了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就这样,景海峰跟随恩师来到这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来到了深圳大学。那一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第五个年头,景海峰27岁,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

【应奇】罗义俊“不自觉地严肃了起来”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义俊师曰:儒就是儒,儒学就是儒学,儒家就是儒家。而我要说:夫子就是夫子啊!

【陆岩军】鲍鹏山和刘强:为当下《论语》研究与传播领域开辟出一条正道

近年来,在《论语》研究与传播领域,鲍鹏山教授和刘强教授所形成之“鲍刘现象”颇值得关注和探究。“鲍刘现象”所昭示出的示范意义及其所形成之精神气象,已为当下《论语》研究与传播领域开辟出一条通达宽广、追随与响应者众多的正道,亦成为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

李景林:“述而不作”,是重振儒学的一种可能性路径

中国式的立言方式--“述而不作”,重在学术、思想、文化之生命整体性和生生的连续性。也许,这是重振儒学和中华文明,使其成为当代性的活的文化精神的一种可能之途径。

【专访】哲学博士邓国元:遇到孔学堂是缘分

2013年,当时正在陕西师范大学求学的邓国元从师友处第一次听闻孔学堂时,除了引发进一步了解、认知的兴趣与动力,更多的还有好奇。因为,他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皆求学于贵州师范大学,其间并未听说贵阳有这样一个集学术研修与社会教化为一体的机构。

【全琪】做一个勇于担当的文化传播者——访周景耀老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国家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当自觉弘扬传统文化。当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其重要性时,已有部分人默默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这些人离我们并不远。周景耀老师便是其中之一,他凭借一腔热情,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榜样。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