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专栏」将定期与大家分享家庭文化教育、当代家庭面临的切身问题、以及如何与家人共同建设和传承家道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传统家文化的复兴与当代家文化的重建去振兴家道,培养社会根本的善良之源。
因为游学、科举、仕宦的需要,北宋士人长期远离家人及乡里,从而无法履行他们神圣的家庭职责:对父母尽孝。可以说,很多士人实质上成为“不孝之子”。本书则将北宋士大夫群体追求世俗抱负与履行家庭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置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在考察了2000多部墓志铭和大量其他官方或私人写作后,本书发现,北宋士人面临的上述困境,···
朱子家风家训正是为人提供一个可以践行的理学思想的范式和准则,让人在追求可能的中庸之境过程中体会幸福。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曾任工部侍郎,拜龙图阁直学士。师从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倡道东南,被尊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
儒家的身体观不是个人主义的而是整体主义的,不是生物意义的而是生命意义的,是一种蕴含人文价值和道德生命的身体观。其核心精神不是别的,正是爱。自爱便是爱亲,反过来,爱亲也就是爱己啊。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家规是一种以家庭为范围的教育形式,古已有之。中国历史上以家训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后来绵延不断,直至晚清民国,是我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在水心怀老站互助怀老的探索实践中,安基金也在总结经验,开拓思路,希望将公益驱动的互助式怀老模式推广到更多城市社区以及乡村,惠及更多老人。
我们知道,孔子世家一向家教严格,对于生活在孔府中的衍圣公家教的细节,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我们今日编发的衍圣公孔德成文章《庭训与师道》是先生晚年所写,回忆少年时所受的家教。也许并没有太多出奇之处,但很多地方亦可为今日父母之借鉴。本文源发于1986年9月28日第8版《联合报》,编选自孔德成先生的学生叶国良教授整理、中华大成···
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古代对婚姻的看法,从横向的角度讲,它结合的是社会的不同姓氏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与道德源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家风不仅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品格修养,更是民风世风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明确指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中华传统孝道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但其蕴含的爱亲敬老、自爱尽职、慎终追远的基本精神,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和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有一次,年幼的孟子逃学回家,他的妈妈割断了正在织的布,教诫他,一个人如果不勤于读书学习,怠于修德习业,就如同一个靠织布为生的人半途而废,就不能供给一家人的饮食衣服了。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字经》中“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核心思想是勉学,即劝勉子弟刻苦攻读、努力学习的意思。
淳正家风,家国兴盛。中华民族素有重家庭、讲家教、守家风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发展为一种浓郁醇厚的家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而对于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他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问题,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即旨在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家风的和睦文明休戚相关,而优良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家训家教家风历史文化资源的赓续弘扬,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再次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在迈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要进一步赓续传承中华优秀家训家教家风,塑造新时代文明新风。
我国古代家教家训肇端久远,其中清代张英所著《聪训斋语》影响甚远。张英通过言传身教及所著《聪训斋语》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为人称道的“江左第一家风”并为后世传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华民族的赓续传承中,“家风”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期间,中国孔子网刊发系列文章,弘扬优良家风,坚定文化自信。
唐代名臣颜真卿不仅以书法著称,其勤谨忧民的为官之道和以身殉国的经历也被历史铭记。颜真卿所属的琅琊颜氏自魏晋至唐有若干人任国家重臣,而且颜氏家族志行高洁,学博才精,文武兼备,往往在治平时为治国之能吏,在危难中则为守社稷之良将。颜氏家族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中,体现出公忠廉直、艰贞一志的家风。
祭祀是指人神相接的仪式和行为。《礼记·祭统》将祭祀规定为事亲之道,对祭祀孝亲作了创新性的阐述。结合宗教学理论发现,祭祀事亲兼具宗教神圣性和人文化成性。从祭祀事亲的思想线索看,儒家经典实有不可化约的神圣维度。发掘儒家经典的宗教性意义,既切合经典的本意,又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儒家式的安心立命之道。
在当代中国,孝道应该重新回归其家庭子德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孝在当代社会仍然能发挥其重要价值:第一,有利于改善家庭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第二,有利于促进以孝为基础的家庭养老;第三,有利于增强当代中国社会基层社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第四,有利于立德树人,培养现代中国人的道德责任感,提升公民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