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祥】传承良好家风 弘扬中华美德

栏目:家文化、家文化研究、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23-10-02 12:29:51
标签:

传承良好家风 弘扬中华美德

作者:王永祥(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甘肃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八月初八日癸未

          耶稣2023年9月22日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形成,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格,需要代代相传和世代遵循的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己正家的修齐信条、奉行勤俭齐家的治生理念、提倡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注重规范约束的外力保障,为现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正己正家的修齐信条。《易》曰:“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指出了父母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孔子讲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的“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强调施教主体德行修养的重要性。《大学》认为“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并指出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即施教主体首先要端正心思。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着深远影响。上述经典告诉我们,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真善美、远离假丑恶。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涵养良好家风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言行端正、以身作则,才能内齐其家外治其业,才能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奉行勤俭齐家的治生理念。《尚书》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认为治国和营家要遵循勤俭的原则。明人史桂芬教育家人说:“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妄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吾命言儿、稽孙,不外一‘劳’字,言劳耕稼,稽劳书史,汝父子其图之。”教育子孙无论耕种还是读书都要勤奋努力。古人认为“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万恶俱纵”,视勤俭为立业成家的根本。“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在全社会大兴勤俭之风,要从培育勤俭家风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付诸实践、见诸行动,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提倡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蕴含着中国人自古以来推己及人的生存智慧,描绘了传统社会的大同愿景。《左传》中讲的“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和“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认为与邻为善是社会的美德和公义。孔子讲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导以情度情、将心比心,像关爱自家老小一样关爱他人,最后达到博施济众。历史上,一些家庭热心公益、周亲恤邻、造福桑梓,受到世人的褒奖和推崇,如范仲淹父子接力开办的义庄、义田对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建设的美好愿景从家庭做起,“里仁为美”的共同社会愿景就能实现。要积极弘扬推己及人的家庭风尚,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注重规范约束的外力保障。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颜氏家训》说:“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家规或家法是制度化的家风培养方式,通过成文的条例来确定家风培育的内容、规程,使家人的言行有章可循。唐代的《柳氏家规》和《陈氏家法三十三条》为世人所重,而历经宋、元、明发展完善起来的《郑氏家规》最为有名。这些家规确保了家教的有效实施,确保了家庭内部关系的有序和稳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历来重视家风建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于律己、修身齐家的家风实践所涵养形成的红色家风,丰富了革命文化的内涵,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鲜明本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要让自身的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沃土,从优良家风中汲取精神养分,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观念,以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的好家风,在全社会汇聚起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