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明天泉论道时指点“四句教”的要义出发,回溯阳明龙场悟道后在讲学传道中逐渐突显的教无定法、“无”之境界这两条线索和“复其心体”“虽至圣人,穷究无尽”的要点,并舍弃线性、唯一、单程的工夫路径执念时,可以推想,“四句教”顺次组成了一个从初学至圣人普遍适用的动态环形线路。
汉代《公羊》学家尤其是何休,进一步发挥以“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假鲁以当王之法”,诠发出颇具齐学特色而又深刻影响中古经学的《公羊》“王鲁”说。这一“尊王”新义,其实就是理论上尊假托之“王”,而非现实中的尊“时王”。这虽似脱胎于《春秋》之“尊王”大义,而实违背了《春秋》尊崇作为“时王”的周天子之孔子本意。
明清之际《家礼》东亚化为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在地缘、族群与国别间的相互审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也为汉文化圈建构“中华”主体地位、书写“中华”身份认同贡献了典籍智慧。通过礼书的交流互鉴,周边国家以“华夷一也”的中华观阐释文明的连续性与多中心论,更在超越血缘、地缘与族群认同之上建构“礼仪文明共同体”以展现其同中之异与···
黄玉顺教授的“生活儒学”是21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和哲学创见之一。自2005年《“生活儒学”导论》[①]发表以来,历廿年之旅,生活儒学已深化和拓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思想系统。值此特殊的时间节点,对其探索历程、思想系统和理论要义进行完整梳理,以期回应学界的部分争议和误读。
《共和立国与治体新论:钱穆历史政治学研究》(后简称《共和立国与治体新论》)是任锋“治体”系列论著的第三部。此书接续了作者的一贯思路,与更早的《道统与治体》《立国思想家与治体代兴》一道,构成他对现代中国立国问题的初步探索。与此同时,书中业已包孕而生出新的思想方向和进展,只是时常与旧有思维模式和表述缠绕,因此有待进···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思考凸显于对天道之是非的探讨,尤其体现在《伯夷列传》一文。他特意将其置于列传首篇,以夷齐相让之事,彰显了理想政治应有的“贵让”之道,含蓄地回应了天命与政权鼎革关系的难题。他又通过独特的行文章法,引出天与善恶报应的关系难题,明确表达了对天赏善罚恶的质疑。在天道难以保证德福配称的现实处境中,司马···
我的导师邹昌林先生已经去世快五年了,再过几天就是五周年。我也已经五年未再看到他的音容笑貌。前两天从一位师兄那里听到邹老师生前的同事回忆他生前的一些事迹,我听到后油然产生思念之情。因此又打开邹老师的著作重温老师的思想,看着看着,似乎看到了他在灯下奋笔疾书的样子。
胡宏所传承的是《易传》《春秋》“孔子—董仲舒—宋初三先生”的历史传统,坚守儒家“乾父坤母”的宇宙图景,以天为最高存在,并用“心以成性”的实践活动来重建天人之间的连接,将心性之学内嵌于天人之学的理论框架,其“天(性)—心—物(事)”的理论不仅是对“天生—地长—人成”传统的维护传承,也是其深化拓展
蔡元培正是民国初年“废经”政策的主推者,也是1935年“读经问题”大讨论中的代表人物。本文指出进化论在这场变革中发挥了关键性的理论作用。蔡氏作为一位典型的晚清儒学士大夫之所以放弃忠君、尊孔,转而接纳西方价值与学术,正是因为接受了由严复改造的进化论,而进化论背后则蕴含功利主义的伦理学立场。
槟城五福堂(五福书院)从设立至今,至少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在槟城华人发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槟城州的国际文化遗产。
2023年5月19日,杨国荣教授应邀到山东大学作讲座,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林蕴臻同志受《曾子学刊》的委托,对杨国荣教授作了访谈,本文系访谈记录。
“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2日至3日在北京举行。两岸暨港澳以及来自美、英、日等国近百位专家力求在更广阔研究视野和更深入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2日至3日在北京举行。两岸暨港澳以及来自美、英、日等国近百位专家力求在更广阔研究视野和更深入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2日至3日在北京举行。两岸暨港澳以及来自美、英、日等国近百位专家力求在更广阔研究视野和更深入学术对话中重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11月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主办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抗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英杰交流中心举行。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全球视野”回顾中国抗战的奋斗历程,共探人类和平发展之路。
百年之间,儒教式微,学术西化,政治失道,纲常不明,信仰无归,制度无本,天下士心忧痛而莫知其途。蒋子盘山先生有感于斯,以一己之力,匡扶斯文,迄今已三十余载。先生长居山林,拒浮名,修身著述,教化来者,构建儒教信仰之体系,发皇王道政治之精神,实开近代儒学重建之新篇章。
马来西亚槟城的五福书院(五福堂)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在槟城州华侨华人发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教授——《五福书院》作者,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介绍五福书院的由来,其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在文明互鉴、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一是史思互动中的文明论哲学成果不断涌现;二是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复兴未艾方兴;三是继续基于生生思想创构思辨性哲学体系;四是对诸子学与经典的多维研究持续推进;五是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国思想的现代诠释取得新进展。
思想史、观念史、哲学史、学术史,这些概念在学界来说,通常辨析得不是很清楚,往往一边混着用,另一边又刻意地去区分。当然也有很多交集的地方,但一般在传统来讲,我都把它归为学术史。我年青的时候,约1986-1992年,曾经在中国文化大学跟辅仁大学教授清代哲学这门课,就用钱穆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为教本。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学颜子之所学”一直是学者探求“为己之学”的核心议题。王阳明对颜子之学尤为重视,其“颜子没而圣学亡”的论断成为心学一系建构孔颜道统论的基础,与程朱理学确立的道统说分庭抗礼。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