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则基于对“气之性”的揭示,重新阐发“人性之源”,并回应了佛教认为儒家人性不能“至于本源”的判断,并克服了形性二元论。张载的气论不同于荀子的气论和汉唐的元气论,而是接续了儒家气论的第三种传统,即德气论。“神与性乃气所固有”这一宣言性论断的提出,标志着儒家德气论的正式确立。
对张载而言,气是一个象概念或功能概念,而非实体概念,其核心关切,为“万物是怎样”,而非“万物从哪里来”。他认为,万物总是处于聚散、隐显、幽明的气化流行之中,聚或散、隐或显、幽或明都是暂时的状态(“客形”),且气化流行会通贯于性或天道,故而,性或天道也是流行、变易。于张载,性论或天道观的重构具有立本的意义。
在多种《正蒙》诠释进路之间,《正蒙注》代表了一种理本论的诠释进路。《正蒙注》一书所呈现的,是李氏本人在思索并建构本体论、心性论与工夫论时,对“太极”“太虚”“性”“心”等核心概念的具体理解与定位。李光地试图在张载气学与程朱理学二派相类似之哲学概念与论述中,藉义理流行方向之开合交会,对二家义理既能同中观异,又能异中求同···
在晚清西学东渐的历程中,易学话语一度被应用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译介之中,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以“消息”一词解读经济学演绎方法就是社会科学借用易学范畴的典型案例。对西方经济学传播视域下的易学“消息”之义的考察,有助于跳出易学以回望易学,获得对易学范畴和逻辑方法的新认识,同时也为今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
作为中西文化的两大基干,儒家与基督宗教分别对中西人性产生了重要塑造作用。这种“母性”与“妻性”彼此消长,造成了东、西方女性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生命体验,无疑是人性与文化互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这种人性差异,分别是儒、耶两家伦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们各有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缘,追本溯源,儒家是农业文明大背景···
就丧礼而言,其“本”可以归结为两个相互扭结的维度:逝者礼制身份的渐次转变、生者情感的逐步安顿。丧礼通过特定的仪式结构将逝者的礼制身份逐步转变为祖先;生者与逝者的礼制关系与情感连结,亦随之逐步从家人间的关系转变为祖先祭祀。
邓晓芒教授利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根本恶”思想审视儒家“圣传心法”,认为儒家所讲的“反身而诚”只停留在自然情感经验层面,无法导向彻底反省,因此是一种“结构性伪善”。这种以西方传统哲学的反思模式看待儒家心性论的做法存在一定偏颇,自欺结构并不能取代自欺现象成为批评儒家“结构性伪善”的直接论据。马克斯·舍勒有关自身意识与自身欺···
《约义》以“一体二用”的方法论意识来建构哲学谱系,并从纲目、名数、本迹、体用等方面论证九畴次序的逻辑结构与义理内涵,强调皇极畴与余畴、前四畴与后四畴之间的相应关系,进而彰显其《洪范》皇极论的整体体系。
吕祖谦早期接受“孟子学”的王霸观,“以孟解《左》”,以道德尺度评判历史且贬低霸功,将霸道归为不仁不义且无利的政治。其晚期则回到由史以明义的诠释原则,回归“《左传》学”的王霸观,转向以历史尺度重估霸功,肯定霸道是“以德辅力”的政治。
我确实对很多事物都感好奇,当然人生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好奇的探索最终只能放弃。但对自己研究相关的学科和问题,我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其次是我对自己的研究,总是要想求得心安,一旦发现研究对象被另一学科知识遮蔽或阻挡,无法求得真相时,我会转向去学习那个遮蔽和阻挡我深入的学科知识,这也就导致我不断在转向的内因。
中国先秦学术固然以儒家经说爲核心,以其他诸子百家爲映衬,而衍化爲史部、集部典籍。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构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却全然不接受其“不与民争利”“盐铁皆归于民”的经济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由此走上了一条以儒家理想的“大一统”改造现实的“大一统”的道路。儒家经济思想同样注重“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匹配,今日所说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先秦儒家的生育哲学,借助比兴修辞艺术或比兴诗学建构来展开或实现,强调男女两性之爱欲当借助诗、礼、乐等媒介环节来表达,以克服两性色欲无媒介的直接发生,体现出从“男—女”二元关系到“父—母—子”三元关系的转变。
两宋学者对于邵雍易学的诠释大体是在如下三种脉络中展开:郑夬、晁说之、朱震在汉易理路中解读邵雍易学的象数,强调其中的“错综变通之妙”;邵伯温、王湜、朱子更具宋易色彩,关注邵雍易学的义理内涵,发掘当中的“自然齐整之理”;术数派则将邵雍易学引向占算,以造成一种命定的历史观。
三代时期,以天神、地示、人鬼为主要内容的鬼神能够赐福降祸,对人事产生影响。早期儒家不认可怪力乱神,但取消怪力乱神的存在又会关联到鬼神整体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影响到作为教化重要方式的祭祀活动的正当性。
晚清易学历经汉宋对峙与融合、今古文之争及西学融入等学术思潮的冲击与碰撞,呈现出繁复多变的学术面貌。今文经学家的疑古精神与古文经学家的史学思路成为古史辨易学及唯物史观易学兴起的关键性因素,而晚清学者以会通中西的方法阐释《周易》,预示着传统易学的近代转轨。晚清易学的复杂面相和多重路径对民国以来的易学发展及现代转型···
现代新儒家对西方政治观念接受多于反思,钱穆从历史变迁与成效的角度来考量中国传统政治,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儒家政治传统及其现代意义。新儒家将政道奠基于特定的政治观念(民主),其政治思维的本质是基于特定政治价值的观念分析,钱穆的政治分析基于价值观念情境化的路径生成,具有更现实的政治学方法论意义。20世纪对儒家政治的理解虽···
1992年至2012年,中国古典学术界和国际汉学界就中国传统古书古史问题掀起了一股反思和批判的思潮,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学术争论。李学勤的“走出疑古时代”说包括提倡“走出疑古时代”和“走进释古时代”两个层面,后者在论辩的过程中被突显出来。“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体现了当代中国古典学术运动和中国人文化心态的一次重大转向。
在《周易》当中,“生”的内涵包括“生”的能力、“生”的过程、“生”的特定状态以及引发、逻辑推演等多重含义。而当“生”演变为“生生”而成为哲学观念时,生生能否担当起“本体”的重任,就成了必须回应的问题。
医学伦理学与文化紧密相连,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关切。中国医学伦理学再启程的文化关切的方法论是在调节性原则和构成性原则之间进行反思平衡。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