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溪】衣冠明道:传统官服彰显礼乐教化

在古代政治文化体系中,官员服饰不仅是标识其身份的物质载体,而且包含着文明秩序的核心隐喻,服饰的形制、色彩与纹饰共同构成一套精微的文化符号系统。儒家礼乐教化在这一系统中获得最直观的体现,古代官员服饰的庄重华美绝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超越实用功能,被赋予道德理想的政治图腾,是对传统礼乐文明的价值认同。这种将自然秩···

【陈赟】中国阐释学建构的中西问题和古今问题

通过对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的“中西问题”、“古今问题”的考察,笔者以为中国阐释学建构的关键在超越普遍主义与风土性(特殊主义)、中国性与世界性的对峙,而建构以未来为导向、翻转西方阐释学、承付世界阐释学的中国阐释学进路;其进路并不能被化约为对三千年中国传统业已完成的了阐释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整饬的“历史思路”,而是一种立···

【翟奎凤】张岱年论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自强不息”彰显了民族主体性、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张先生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紧密联系起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辩证统一的,立足于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如果继续借用《周易·大象传》话语,可以吸收《周易》下经咸恒两卦的大象辞,将其表述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虚受人”“立不易方”。

【曾亦】刘逢禄《春秋》学著述再考

刘逢禄是清代今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春秋》学著述颇为丰富,但又存在诸多异说。本文详细考订了刘逢禄的《春秋》学著述,确认已刊行者有十二种,包括《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等;至于拟作而未刊刻的著述,本文在综合各家说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重新考订,确认不过五种而已。此外还梳理了刘逢禄撰述《春秋》诸书的经历,辨析···

宋立林:不仅不懈钻研儒学,更是积极致力于“落地”

宋立林作为中青年专家学者的优秀代表,不仅始终不懈攀登儒学研究高地,更是亲力亲为,积极致力于“落地”。更难能可贵的是,二十年来,他每年都以不同形式,不遗余力参与到孔子文化节的相关工作和服务中来,也见证了这片儒学热土上愈加精彩动人的故事和乐章。

经学的现代性和经学的开放性 ——杨国荣教授在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新生见面会上的致辞

作为国学的重要分支,经学也既包含哲学、文学、历史的内容,又需要自觉地向这些方面辐射。事实上,只要与国学具有相关性,就同时具有经学意义。也就是说,眼界需要放开,应同时着眼于整个中国文化和学术。

【姚文昌】《隋志》“传拓”释义参证

文章大概分为三个部分:“传拓”这个词的历史回顾;还有它的文本;再就是它的词义分析。

【曾海军】“道”何以不远?——“道不远人”的时空演绎

道与人不相远,或道与人合一,不是空间距离上的远近,也不是当下洞见这种意义上的合一。只有置于一个时间的跨度上,比如当下、日月、三月之类,这才会由于某种偏离而产生或远或近的现象。颜子“三月不违仁”,实乃日复一日“克己复礼”之功。

【曾海军】“人能弘道”辨正

无论在社会历史层面,抑或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人无从弘其道,唯一能做的就是知之,人能弘道变成人能知道。儒家属于“人能弘道”的传统,首先意味着立足此世、重视躬行之学,而区别于其他各种以道弘人的文化,主要追求彼岸世界的圆满。

【曾海军】“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形上之辨

“有生于无”的形上之思,孔颖达在由韩康伯开辟的道路上陷入困境。“无”本身必须得到改造,才可能找到出路,这正是周子所论“无极而太极”的精妙之处。现代哲学凭借其思问方式,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开启了多种多样的探究模式。以观念的方式重建形而上学,或许就能围绕着“一阴一阳之谓道”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形上之路,从而会通“无极而太极”的传···

【曾海军】“生生”:作为一种哲学的开端

“生生之谓易”中以“生生”言变化,不同于存在形态的变化观,后者追求一种认识规律。“道”既不能作为某种超时空的实体而存在,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抽象原理,却能先于一切存在物。“生生”可以通过“道”获得同样的理解,而生生之理作为道理,不同于反映气之运行的规律。“无”不能成为一种开端,“生生”才是传统中不一样的开端方式。

【段重阳】“智的直觉”:道德何以能够为形而上学奠基?

牟宗三将康德的“先验对象=X”误解为“普遍性相”,否认了知性通过先验统觉创造自己对象的可能,从而将理性实现的道德法则和行为的创造视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进一步,他将道德法则能够在情感中真实呈现视为智的直觉之可能的证明,指出了智的直觉是存有论的创造原则,即创造作为行为物的物自身,而此原则同时就是万物的创造之根据,这就是···

【刘悦笛】荀子“情性建构主义”的建构之道 ——从“化情”到“化性”起伪的儒家情本哲学

荀子的“情性建构主义”,并不是理性化的“道德建构主义”,而是同样注重感性化之“情理合一”的社会建构主义,但的确与“道德实在论”殊途。荀子“情性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是以从外而内的方式来翻转“性恶”,这种道德转变的目的就在于“道善”,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性恶道善说”。

【姚海涛】《吕氏春秋》中的孔子观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其历史地位在二千多年中不断累积而奠定,其形象、思想既通过《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典籍来展现,又经由其他先秦诸子著作得以印证。为更全面认识孔子,特探寻《吕氏春秋》中的孔子观。

【赵德高】《性自命出》认识论新解——以“语法”概念为中心的考察

通过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性自命出》所表达的“天—命—性—心—物”的认识论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层层深入的递归结构,即物的确定性可以递归到心的无限性,心的无限性可以递归到语言的确定性,语言之心的确定性又可以进一步递归到性的无限性,而性的无限性又可以递归到命的确定性,最终,命之确定性可以递归到终极的天的绝对···

【许家星】晚明朱子学的新发展——以高攀龙的《大学》诠释为中心

在朱子学遭受阳明学冲击的背景下,高攀龙力主尊朱辟王,维护程朱为孔孟道统之传;继承李材、崔铣等说,持《大学》“古本”错简论,肯定《大学》的核心地位;以“知本”“格物”作为《大学》中心范畴,强调心理与物理的同一,以回应阳明对朱子的批评;反对阳明无善无恶之说,捍卫儒家性善论,突出复性的重要意义。

【梁山】形质、自然与历史——《观物内篇》的生生哲学

邵雍认为,只有圣人能够洞悉自然生生与历史生生的逻辑与原则,自然生生按照“加一倍法”的数理框架经历了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的三个阶段,遵循“体以四分”的底层逻辑,展现了万物生、长、收、藏的循环过程。历史生生同样遵循“体以四分”的底层逻辑,元、会、运、世是时间性存在的基本单位。

【郝苏彤 叶翰】构建当代中国古典学新图景——一种欧洲汉学视角的展望

专业汉学与西方古典学在学科属性和学术方法等方面存在渊源,又在研究领域及学术方法等方面兼具中国古典学的学科性质。当代中国古典学不但要达成现代性转化的学科使命,还要摆脱西方古典学范式主导世界古典学发展的旧有模式。

【杨桂萍】中华文化视域下的王岱舆伊儒会通思想研究

本文在中国哲学尤其宋明理学的思想脉络中,解析王岱舆的代表作《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所蕴涵的中华一统、以人为贵、以民为本、天人和谐及文化会通思想,阐明王岱舆对伊儒佛道进行辨异与会通的路径方法及其伊儒会通思想的当代价值。

【贾瑞雪 龚启圣】儒家文化与制度: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本文系统梳理了儒家文化与制度的核心内涵、历史演变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追溯儒家思想从先秦到明清的演变轨迹,分析其与宗族制度、科举制度、国家治理等关键领域的互动关系,本文探讨了儒家传统在“大分流”、社会价值观塑造、性别规范等议题中的作用。研究强调,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多维的文化体系,其影响并非单向的,···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