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马来西亚学者王琛发教授:五福书院如何书写中华文化传承故事?

马来西亚槟城的五福书院(五福堂)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在槟城州华侨华人发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教授——《五福书院》作者,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介绍五福书院的由来,其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在文明互鉴、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曾海龙 刘正韬】中国思想的多维呈现与互动融合——2022—2024年上海中国哲学学科发···

一是史思互动中的文明论哲学成果不断涌现;二是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复兴未艾方兴;三是继续基于生生思想创构思辨性哲学体系;四是对诸子学与经典的多维研究持续推进;五是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以及中国思想的现代诠释取得新进展。

【专访】林安梧教授:治学的方法与文化理想的追求

思想史、观念史、哲学史、学术史,这些概念在学界来说,通常辨析得不是很清楚,往往一边混着用,另一边又刻意地去区分。当然也有很多交集的地方,但一般在传统来讲,我都把它归为学术史。我年青的时候,约1986-1992年,曾经在中国文化大学跟辅仁大学教授清代哲学这门课,就用钱穆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为教本。

【邱楚媛】“致知存乎心悟”——王阳明对颜子之学的理解与阐释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学颜子之所学”一直是学者探求“为己之学”的核心议题。王阳明对颜子之学尤为重视,其“颜子没而圣学亡”的论断成为心学一系建构孔颜道统论的基础,与程朱理学确立的道统说分庭抗礼。

【田丰】伦理困境与超越视域——聵辄公案发微

该公案首先涉及的冲突在于亲亲与尊尊的轻重权衡,但儒家伦理学不是普遍义务伦理学,判断时不是仅依凭抽象原则,而是在不同的分位名号与具体情境中寻求中道。礼制可以被用来理解轻重亲疏的常态结构,但是当现实遭遇秩序崩坏或者伦理困境时,就不能顺畅兼容现实中一切复杂情境。

【王琦 刘美芳】宋代《中庸》经筵进讲与帝王修己治人

《中庸》经筵进讲及其向最高层的传播,是研究宋代《中庸》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邢昺为真宗讲《中庸》、到仁宗以之赐新及第进士,再到真德秀为理宗读《中庸》,并成为“四书”之一,《中庸》思想不断被诠释与挖掘。

【任锋】李大钊政治思维演变中的“理法”世界

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围绕共和民彝的四重束缚展开了批判,思绪汇聚至分别指向正当性与合法性的理与法之关系架构,强调理法连通构成了理想秩序追求的核心逻辑。这一逻辑脱胎于治体论的基源思维传统,除了近代西学的塑造,尤其得到了近世新儒学治体模式的熏染,在民初思想氛围中显示出源自传统的激励。

【王文娟】数字化时代中国哲学何为

中国哲学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产物,从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影响下自觉书写中国哲学史、新中国建立后受苏联哲学范式意识形态化,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多元的研究发展中形成新范式,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学问。

【牛伟】儒释之辨与道德奠基——以张载对宗密的回应为中心的考察

张载提出“道器之辨”的独特见解,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太虚与气的关系,以及气与神、性的关系,回应了宗密对儒、道的批判,建立气论形上学理论形态。阐释张载与宗密的思想互动,可以为理解张载哲学提供新的依据,有助于厘清长期以来学界聚讼不已的“太虚即气”命题的内涵,进一步呈现张载哲学思想结构的内在逻辑。

【邓秀军】朱子学如何更好走向世界?

在全球文明对话的日常实践中,作为宋明理学集大成的朱子学,正以更鲜活姿态进入跨文化视野,促进文明互鉴与共生。

【专访】韩建业:五帝时代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是何存在?

夏朝以前的“三皇五帝”是神话人物还是历史真实?五帝时代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也广受关注。

【专访】中南大学二级教授、长篇历史小说《王船山》作者聂茂:在岳阳,遇见王船山

王船山,即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2024年,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王船山》出版后,引发广泛关注,曾长时间占据着当当网和京东图书历史类书籍排行榜首位。

【孙磊】经史传统与现代中国政治理论的构建

基于经史传统实现中国政治理论的自主创新,既可以通过经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构建,重建“新经学”,即如何在重新反思西方政治哲学的基础上,重新挖掘和阐释传统经学的义理和价值;又可以通过经史之学与现代历史政治理论的构建,重建“新经史之学”,即如何在重新反思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将深受其影响的现代中国政治理论重新纳入到中···

【唐文明】天理与天心——朱子太极说发微

朱子基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提出太极为理说,是吸纳张栻的太极为性说的结果;朱子在解释周敦颐的太极为神说时存在明显的缺陷,而这一点可以由朱子思想中隐含的太极为心说得到恰当的补充。这一补充表明,朱子思想中的太极,应当被理解为天心涵天理,或天理居于天心。而这也意味着,朱子思想中的太极,就是以主宰而言的天。以主宰之天···

【杨静】郑玄以礼注《易》的哲学意蕴

君王推行礼法制度,进而礼教大成、政教风行,人道与天道和谐统一,天下善治,长久亨通。以礼注《易》的相关内容,承载着郑玄对社会现实的深沉关怀,寄寓着正定天下秩序的儒者期许。

【高瑞杰】经学的突破与普适——以《春秋》经为核心展开

孔子作为精神突破后文明秩序的担纲主体,既“贤于尧舜”,又“乐道尧舜”,呈现出开新、普适的特质,突破性与连续性亦集于一身。要之,突出孔子的革命性是强调孔子制作新王之法的合法性;而突出孔子制作的普适性是强调此万世之法的永恒性与普遍性。既正当又永恒,是经学所追求的核心诉求。将这种张力推向极致,便会衍生出晚近以来的经学革···

【杨朝明】《孔子家语》与中华文明研究新视野

近代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证明,《孔子家语》确为先秦旧籍。鉴于《孔子家语》的内容、体量及相关学术问题,其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称得上“儒学第一书”或“孔子文化第一书”。《孔子家语》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以资印证校验《论语》等早期典籍文献的记载。

【专访】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周元侠:朱子学“理一分殊”为全球文明互鉴带···

在全球文明互鉴视野下,朱子学的“理一分殊”理论,能够为不同文化之间弥合冲突、达致和谐作出贡献。“理一分殊”理论有何内涵?为全球文明互鉴带来哪些智慧?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于10月18日至19日在福建省南平市举办,会前,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周元侠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理一分殊”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

邓洪波教授在隔山书院讲“书院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走向”

10月13日上午,岳麓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湖南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邓洪波以“书院” 这一承载中国千年文化教育基因的载体为核心,从“书院概说”切入,为听众搭建起认知框架。

【专访】孔祥林:中国书院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扮演什么角色?

中国书院文化源远流长。书院不仅是传播文化、研发学术、培养贤者的重要阵地,也是文明碰撞交流的重要载体。历史上,受中国影响,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曾广设书院,欧美地区也出现过书院。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