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五福堂的中华文明实践:由广州的文史传承到南洋的社会建构
作者:王琛发
来源:主办方公告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九月十一日癸酉
耶稣2025年10月31日

槟城五福堂(五福书院)从设立至今,至少已有100多年历史,并在槟城华人发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也是槟城州的国际文化遗产。
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王琛发教授,也是受五福书院委托研究,由槟城州政府旅游及创意经济部委资助出版《五福书院》,近日接受记者专访,介绍五福书院的由来,其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五福书院在文明互鉴交流中的意义。
五福书院作为马来西亚国家的文化遗产,处在国际海港前线,位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区的边界,它的历史渊源?
王琛发:五福堂最初是建立在在明初设置的广府五大县(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以及香山)认同基础上,由“五邑”先民认同的联合体开始。
五邑其实也包括清代时在东莞基础上析出新安县,以及不愿接受葡萄牙殖民而坚持香山认同的澳门同乡。珠江下游流域各县间水道纵横,伶仃洋是珠江河口湾,南面即九州洋,五邑乡亲下南洋,莫不同此水路,彼此更能意识同舟共济的需要,也增进他们下南洋后团结联合的意识基础。
但我们要有更大认识,知道五福堂是华人参与南海共同体的见证,先民拥有参与开发社会经济的贡献与主权。
五福堂至迟在1860年以前,由于加入增城和龙门县,已经实现了广州府绝大部分县属在马六甲海峡北方大联合,以五福堂的组织支持海峡周遭各地同乡农矿开拓区之间的互动,又成为彼此的公共机构,处理全体成员的养生送死与对外斡旋。
所以他们安了个象征祝福大家平安的牌子,叫“五福堂义同乡亲禄位”。大众集体开拓南洋,相互关系的重点在“义”在“同”,表达追求公道、忠义与平等的理念。
五福书院自过去到现在,是马六甲海峡北面各埠祖籍广州府民众,共同的会馆所在;其组织在历史上如何传承与实践广州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儒家文化精神?
王琛发:没有抽象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都是通过进入地方具体历史演变,汲取当地资源,逐渐积累为各种民系与各方特色,以各自精彩表述共同文明,这说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开创性与和平姓。
五福堂传承中华文化而能流露岭南文化特征,首先当然是它是典型广式建筑和屋脊上的石湾雕塑。但最重要的是它也传承先辈的思维和处事模式。
五福堂由于其实质的宗旨和势力,有民族情怀,就会遭受殖民者不同方式的压力。所以,五福堂命名源於每人每家追求“五福临门”,在海外延续《尚书》所谓追求“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的传统。
它处理1891年重新注册,会在重修告示宣布“颜曰五福书院“,悬挂”五福书院“的匾额,又是源于清代广州传统。“五福”而又“书院”,不论在中华文化,或在广州特色,都表现此地与华南具连续性、统一性。
清代自雍乾严禁宗乡联合乃至有极刑之令;但乾隆中期广东却流行合族祠,引起多起“把持讼事,挟众抗官”,更是坐实朝廷关注。民间拟血缘联宗合族或乡团,只能另起名目称为“书院”。
《岭南冼氏宗谱》其中就有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
认识广州历史文化的影响,就能确定五福书院与两广府县志常记载的“书院”属相同性质,证实清代岭南社会现象重现于南洋乡亲社会生活。
五福堂具体成立时间尚不可考,早在1828年,除东安外的广府各邑乡亲已经参与全广东省在槟榔屿联合设置公塚;至迟在1854年,五邑先民已在槟城义兴街的海滨设馆,接应同乡上下船,或从此地前往开发区或回国,体现先民是通过码头为枢纽,开拓周边农矿生产与对外贸易。
由上可见,五福堂是一个联合体的总理议事机构,承担同胞乡亲之间声气相通、排忧解难、维持生活边界安全稳定、祭祀祖先等作用,由此便保护所有乡亲的开拓成果和生存发展权利,而且其中不会忘本失去祖先文化精神。
五福堂因为聚众,众人在一起活动,就会重复着祖籍文化,得以把广州府承载的中华文化以及广州的特色,具体呈现。
五福书院是如何秉持传统,发挥中华文明的五种突出特征?
王琛发:五福堂的历史就在保护族群在此生存发展,我们肯定因此发现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其中。
首先是五福堂修建碑记上的许多名字,其实重复出现在邻近许多农矿开拓区演变的市镇,参与地方华校的捐款。
其次,五福堂建筑,本身就是价值观教育、民族文化教育。
先民在当地有开发区,形成社会、形成与其他族群互动,就是实质参与南海多民族共同体,当然也会办教育,由此才能支持未来子弟继承事业的能力,也维持集体在开发区落地生根的文化传承,有能力保全才能与他人交流互鉴,丰富当地文化资源。
过去我们论及五福书院,比较突出其在华文教育的功用。无可否认,先民在此结为联合体之际,自然有进行华文教育,传承文化之需求。
比如依托五福堂于1909年设立的商务学校,正是呼应当时清廷实施新政、发展商务,以商强民的号召,同时照顾着邻近广州人店铺东主、员工以及彼此子弟有教无类的学习,在华教上发挥作用。

有些人把五福书院误以为学校,谈它是华文学校和华文教育的开始,那是错的。
五福书院的前期到后来转折历史,象征着殖民以前,华人社会早应有的开始;尤其是在殖民占领后,华人如何以亲疏关系而又民胞物与的概念,形成各层次相互抱团,而又相互连接,继续开发南海各地,创造地方华人社会出现,而又维持自身的文化发展。
我们走进五福书院,存留至今的装饰,处处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教育。
五福书院修建完成,建筑外貌是正脊平直、垂脊微弯,脊上有石湾彩陶装饰、墙上是砖雕和壁画装饰的建筑造型,延续着广州地方特色。
装饰呈现的图像内容,有来自古代历史、有演义小说和戏曲的传奇,也有中华传统吉祥图案的再创造,是种以艺术呈现图案的叙事和意象,以形象化的方式,加强表达的民族思想教育。
尤其会馆的前进部分,传统上是祭祀和议事的神圣空间,大家聚会在兹活动,是共同把心中先贤先烈一同投射出来,重温忠孝仁义事迹。
所以五福书院的空间设计就有潜默化功能,让大家年年周而复始定期参与活动,感触和孕育尊重公共性、祖辈传承,历史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的情操。
在地拥有逢年过节的聚会空间,就能让传统活动在地方延续。结合在地生活经验,能有在当地体验传统的文化空间,知道与广东与先辈都是一致节日时间在活动在感受,这就是“天涯共此时”。在地建祠起会馆照顾精神和物质生活,其实就是先民有过最基本的在地结合与创新,至今是保护和传播传统精神的基础。
五福堂承载着先辈前赴后继的精神面貌。会馆空间把人事的活动、生者与死者共有的记忆、延续为历史与传说:
会馆也跨县联合本无血缘关系也没有相互责任的陌生人,以义同一体的“乡亲”概念,联结在同一命运的历史传承。当会馆有祠堂有神主有禄位,五福堂年年在立夏、中元和重阳举行祭祀,也即是周而复始聚集人事于一堂,重现和传承了历史文化,展现共同体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五福堂这种文化传承,是氛围的笼罩,也是四方八面的。
祭祀和议事的神圣空间,日常不应受琐碎事干扰庄严清静,所以主建筑两边得有通往后院的小走巷,成为频繁走道。
两巷各建小门是走道的入口,也是楼陪衬和平衡主建筑气势,左巷门两边头砖雕一对石狮,寓意“太师少保”——喻示长辈做榜样给小辈看如何立功业,又要懂得保护后者;
右巷门两边头砖雕,以螃蟹甲壳象征科甲,一对螃蟹代表“二甲”,其中给一蟹以蟹夹夹芦苇,寓意“二甲传胪”,都是鼓励子弟以知识和品德报国助民,光宗耀祖。
其实五福书院的许多雕塑,都在寓示在地按照传统,也是在寓示在地该怎麽办?
书院建筑顶上以陶瓷烧制雕像,展示各种故事,虽然故事组合众多,但大抵遵循三条主线:开拓大业的实践、异姓兄弟生死与共的情义、培养后人的承先继后。
尤其其中的“八仙过海”故事,既以“男女老幼徒富贵贱”的组合象征相互平等、相互扶持,而“过海”又象征先民克服重重障碍,抵达南洋、反抗压迫的过程。
很值得注意的还有雕塑中薛丁山征西,和“番邦”女子结亲的故事组合。来自中国香港的马素梅博士对此有中肯剖析,指出系列牵涉对外往来故事的雕塑,展现先民对外和谐相处之理想。
而“过海”“结亲”等雕塑,又体现先民回顾来路、展望新的生活环境时,对生活的总结和期冀,展现和在地文化环境融合后的面貌。
当小朋友由长辈带着走进五福书院,看图像听故事,五福堂的内外场域,就是培养亲子关系的场所,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范围。

五福书院立足南洋华人社会,能为后人带来如何的文史启示?
王琛发:此处五福书院的建筑,位于槟城成为国际自由港以后,最早连贯着港口与城市的主要大街,1890年代在此建造初,原址是交通中枢的马枥,它是在各民族各种建筑物之间,呈现出中华的岭南的特征,又是构成各民族日常的生活景观,不失去主体性,而又能接受其他同在,而形成从建筑的互相辉映到人的日常互动,这就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在这街区小块土地也能找到印证的片段。
重点在主体性。
文化交流的意义就在交流。在地演变或本土化,也不是把外因变成变化的的根据,去到那里就要受着影响,变成和祖先不同,也就失去祖先、失去自己。
事情还是以内因为变化的根据,外因为变化的条件;是我们的主题的连续、统一、包容、创造、和平的特征,使得我们可以汲取在地的资源、他人的经验,使得我们为整个中华民族带进更丰富多种的地方特色,也丰富当地的多元;我们在整个民族内部是“体”同而因应着当地“用”不同,是“理一”而必然要以“分殊”以彰显中华文明的“理一”在不同时空的生命力。这样才能证实和丰富民族生命力,又贡献让当地本土文化资源丰富。这样也才有参与和贡献文明交流互鉴的主体。
先辈很早就来到这片土地,首先就是跨海声气相通,由集体联合开拓经济,营造自己的开拓区社会,又和其他民族来往和构成区域生存共同体;
有经济的与社会的因素才能支持着彼此生活,才有文化的传承;
反过来,中华文明精神的资源文化的传承又在支撑着人与人彼此相互认识自己、认同他人,维系自身创造的社会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意义,这是辩证的统一,其结果就是能创造出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生活环境,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此间生活共同体生存、发展、延续的精神生活来源,也塑造了日常物质生活的面貌,展现一个让自己认同自己,让他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华人社会面貌,这样从集体生活到个人生活就是有文化的生活、有精神文明的生活,又是在地文明交流互鉴的条件,所以我们看到的社会是文化资源丰富的多元一体,而不是华人被同化或涵化以后,整个马来西亚社会变成文化资源来源单调的不足,开拓先民也失去来到此地集体开拓的意义,只有失去祖先也失去子孙的开拓无意义与孤独。
受访者简介

王琛发,英国欧亚高等研究院主席、马来西亚道理书院院长、福建省闽江学者、广东省海外名师特聘教授、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会士。长期从事南洋华人聚落与文明交流的汉学与历史社会学研究;涉猎当代公共外交、文化产业、老龄社会学与传统生命教育课题。
(另版中国新闻社《东西问》https://mp.weixin.qq.com/s/eAz4HgRPnN5JXE9iPoQiYA)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叙永李氏赴舒城寻根告祠祭祖仪式
【下一篇】衷鑫恣 著《儒学即实学》出版暨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