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在家国同构的中国传统社会中,良好的家训家风与家庭教育、个体成长、社会和谐、国家治理之间存在何种关系?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值得传承的优秀家训与治家智慧?近代社会家族制度遭遇了何种困境?如何培养优良的家风家教、重建现代家庭文明?对这些问题的理性思考与正确解答,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人才培养···
庙祭是一个维系若干死者作为小共同体的结构,体现的是死者死后呈现为家族共同体,无论一个君主或贵族再了不起,他的权力来源和成就也归属于这个死者与生者的共同体。凭借这个共同体的网络结构和历史惯性,个体的权力受到习惯的制约。而墓祭则主要是面对死者这一个具体的个体,是脱离了家族共同体和习惯约束的个体。
荀子上承儒家传统孝道思想而结合自己思想中的性恶论、礼论、乐论等基本理论架构,形成了与孔、孟皆能契接得上而又自成体系的孝道观。以“人道有辨”力图缓解性恶论与孝观念之间的内在张力。因其特重礼乐而有礼以养欲、礼以养体、礼以别异的孝道观。因其特重“统类”内在思理而有“以类行杂,以一行万”的从义从道、通权达变的孝道观。荀子的···
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儒家孝道就像胎记一样,印在了每一个传统中国人的心里。
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来讲究家国一体。家是国的基本元素,国则是大家,好的家庭家教家风支撑和彰显着国的风范、气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重视家庭家教家风问题做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
摘要:“亲亲相隐”是具有普世性的观念和制度;文革中检举揭发亲人的做法,是不道德行为;“大义灭亲”有前提条件,不能简单地违背“亲亲”原则;保守主义在全球复兴,家庭伦理开始回归;制度上的复兴包括各个方面,法律制度的复古更化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