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家里四壁皆书,可惜我难以看清了”

栏目:当代儒林
发布时间:2025-09-15 15:41:04
标签:

原标题:《贵大读书人 | 张新民:“家里四壁皆书,可惜我难以看清了”》
来源:贵州大学新闻网

时间:西元2025-09-15

贵大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曾兰乔)午后,暖融融的阳光洒进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的院子,也温柔地落在书院荣誉院长、二级教授张新民和他手中那本未曾翻开的书上。先生只是轻轻摩挲着书皮,目光缓缓掠过墙上悬挂的各式牌匾、亭中静立的石碑。那些墨宝,仿佛承载着岁月的重量。

“书院建起来不容易啊,”他声音低沉,带着追忆,“这些字画,都是当年老朋友们的情谊,无偿赠予的。如今,好些人已经不在了……”

棕色的旧桌椅衬着他的身影,这位一生与书相伴、教导学生“读好书”的老人,望着书本,发出一声悠长的轻叹:“家里四壁皆书,可惜我难以看清了”。




牛棚里的平仄声


“那个年代,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张新民的声音轻柔,仿佛旧纸页翻动的窸窣。

1972年,校园里高音喇叭的喧嚣不绝于耳,书本被视作危险的负担。彼时,他的父亲尚在牛棚之中,却悄悄将文献学的火种传递给他——音韵的平仄,版本的脉络,文献的源流,佚文的辑录,典故的出处,古籍的分类,在昏黄的灯光与尘土的气息中一字字铺陈开来。

“家中藏书被收走了许多,但父亲坚持每天在牛棚里教我。”那些被收走的典籍、焚毁的字纸,都未能熄灭这簇微弱的火光。“我心中始终有个信念:读书,不可荒废。”

当校园里“高音喇叭太响”时,他就在轰鸣的间隙里蜷缩起来,如同守护火种的卫士,“那时‘读书无用论’盛行,但我们这些人,仍在坚持学习古音韵,掌握目录学,了解版本学,研读古文。”

在虚无中打捞文明


“求知与好奇,是驱动我前行的两团火焰。”张新民说。

当五千年的文明被粗暴否定,年轻的张新民却选择潜入历史的书卷:“那时我渴望了解天文学,更想探究中国文化的根基,思考这五千年文明何以绵延不绝……”

终极之问深深困扰着他——人为何存在?文明何以延续?线装书里泛黄的史册、天文学手稿的墨迹,都成了他在暗夜中打捞文明的绳缆。

“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在故纸堆中,他触摸着文明的体温:“最重要的是那些触及人生与宇宙根本的终极性问题。”

强烈的求知欲如藤蔓般疯长,缠住了可能坠落的灵魂:是好奇牵引着生命,而答案,永远在下一页。“目录学是明灯,照亮学问的脉络。若无宗旨,缺少追问,不会怀疑,读书便如盲人夜行,难觅方向。”


纱布蒙眼听书声


1982年,为修方志日夜摘抄卡片的他,眼底血丝密布如网。最终,视网膜脱落,黑暗吞噬了天地。

年迈的父亲坐在病床前,翻开厚重的《资治通鉴》与《昭明文选》。

带着安徽口音的南京腔,一字一句叩击着沉寂的病房:“父亲每天为我读书……整整读了半年,想起这事我都掉眼泪。”当纱布揭下的那一刻,父亲白发与泛黄的书页,在他复明的视线中重叠交织。他深切感悟到:当世界坠入无边的黑暗,耳畔的书声,便是连接生命的脐带。

“读一本是一本,要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生命滋养。” 他这样比喻读书:初读如播种,需广博涉猎;精读似深耕,须字字研磨。“重要的经典必须通读,像《昭明文选》非背诵不可。”他亦警惕浮泛的阅读:“读今人著作必细究其后记,辨清其问题意识;阅古籍则须考证版本源流,避免错用误本,稔熟古典今典,剔除文字杂质。”

判断力在日积月累中生长,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后,自能分辨精华与糟粕。有人为学术研究而读书,他的渴求却更深沉:“读书是为了滋养生命,当带着问题意识去书中寻找答案。”他曾为寻书足迹遍布各地图书馆,“因为善本古籍较少,必须辗转多方查考”,不能不感念“国内外的朋友时常寄书相助”。


书气即人骨


如今,视力衰退的他依然常坐书堆,在文字疆域躬身前行,如同农人深情守望土地。

“我已经听了大半年的书了。”现在读书,他靠电脑将文字放大加粗。“眼睛不好也要读书啊,三天不读好书,满身都是俗气。”

学生还为他购置了放大镜。每日凌晨四五点,他打坐至天亮,然后开始看书写作。指尖拂过书脊,如同抚慰故人。对于他而言,好书早已超越了纸上的符号,化作了呼吸的频率、心跳的节拍。

语言是存在的方式,“文风之高下关乎人格之贵贱,语言粗鄙者,生命怎能高贵?”汉字垒砌的文明,本就是人对抗世间荒诞的坚盾。

当世人皆言读书无用,他用一生印证:在书页翻动的声响里,栖息着生命最鲜活的魂灵。

记者手记:曾以为读书是孤舟独钓,却困惑于离岸太远。“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老人一语破雾。这“为己”非画地为牢,恰是通往开阔处的密钥——生命价值终在服务世间中完满。书斋连着苍生,理念照进现实。想起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言三种生活:享乐的,荣誉的,沉思的。忽然懂得:真正的读书人,原是可把三者酿作一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