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师群”关于少年儿童读经问题的讨论

栏目:少儿读经
发布时间:2016-11-22 22:37:10
标签:

“论语讲师群”关于少年儿童读经问题的讨论

整理者:严思

来源:整理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常州市孔子思想研究会 网站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月廿三日戊申

          耶稣2016年11月22日

 

 

 

@沈颖越(管理员):欢迎@方小莹(义乌)老师,义乌小语新秀,坚持国学经典教学多年。本届学生从一年级起开展国学启蒙整三年,已熟读《诗经》、《道德经》,目前师生共诵《论语》,以求学文明理,修身启智。

 

@严思(民间儒者):恕我直言,小孩子不宜读《道德经》(《老子》)。儒家圣贤经典读好,思想有了免疫力,才可以读《老子》《庄子》。    

 

@宋立林(曲阜师范大学):我同意严兄的看法。高中比较合适。   

 

 @邸继文(朔州): 我也同意。现在民间还让小孩读帛书《德道经》呢,令人不安。                

 

@方小莹(义乌):我是门外汉,一知半解,实在惶恐。期待经过学习,能开启智慧,以求不误人子弟。 

 

@严思(民间儒者): 我是对这一现象发声,言辞激烈,请原谅。

 

@沈颖越(管理员):愿老师们都多加提点,一线的中小学老师更有力量更有方向。               

 

@严思(民间儒者):背诵与理解没有一个严格的年龄界限,有些孩子从小就善于思考,《老子》首章就让人感到玄乎,第二章很可能教孩子学会诡辩。诸如“失道而后德,…失仁而后义…夫礼者,忠信之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此类,都是些混帐言论,只会把孩子教坏。

 

@孙绍清:當今校内老師重老莊甚於孔孟,何可禁絶?

 

@严思(民间儒者):现在国内的国学教育,基本还没有摆脱心灵鸡汤这个层次,认为学国学就是做好人,几乎是另类的思政教育, 竟然分不清“经”与“子”,反正《老子》《庄子》《心经》《金刚经》都是国学经典,一起教孩子读,据我的观察,这个现象很普遍。本群是一个学术层次很高,非常难得的学习群,希望群友们珍惜!要想提高水平,长本事,就得沉下心来读群里老师每周三次的疏解文字。

 

@邸继文(朔州):经史子集有次第,《三字经》对如何开展国学教育有系统介绍,可多数人对此并未贯彻,弄得混乱不堪。

 

@孙绍清:且儒道本相通之學,後世割裂,始有蔡胡陳周輩援老莊以非孔孟之事,今人正宜正本清源,豈可一意孤行?

 

@严思(民间儒者):少年儿童读经,要做到:“非圣书,屏勿视”。

 

@邸继文(朔州):“降儒家为百家,等孔子为诸子”,是自古以来打击中华文化的偷梁换柱法。不是说《老子》不好,是说学习要有次第,这是传统私塾教育的原则。

 

@孙绍清:而今之計,惟求師者之通達明辯,善建不拔,然後可爲文教,否則一傅眾咻,何以益於童子?

 

@宋立林(曲阜师范大学):为学次第,邸兄所言极是!

 

@孟青(青岛):养心莫善于寡欲!如中小学教师能明其真,传于童子,《道德经》亦有助养正。

 

@周一飞(成都):南面帝王之术,何来童蒙养正之功?

 

@东海(民间儒者):论人则大而化之,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论理则寸土不让,见人一误也绝不放过。道德上厚己薄人,是正人君子本分;理义上责备贤者,为天下后世负责。注意,“见人一误也绝不放过”,这个“人”可不是一般人。东海时间精力非常贫困,若非“成人”,不值得我拨冗一批评也。

 

@严思(民间儒者):东海先生此言说得高。

 

@严思(民间儒者):我是有感而发,每周几次研讨课,有多少人在线?如在线,又有多少人愿意仔细读文字,比例就很小了吧。目前这个阶段讨论不起来,没有关系,但要认真阅读,才能对得起老师的认真备课。国学教育走向深入,必然要向义理解经这个层次过渡。浮躁的社会,浮躁的人心,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来阅读文字。

 

@李弢(同济大学):完全同意@严思(民间儒者)前面所发表的观点。

 

@孟青(青岛):至于道学中的吊诡之词,也无须刻意回避,《道德经》也不是真要人“弃仁绝圣”,无非是让人回归自由(自然)之天性,使心不要为“圣,仁,德,礼”之名所牵累罢了!道佛吊诡,儒学尚平,但君道尚刚,无为而治,还须以道学助成之!王者,儒道共参,尊儒为致治之本,而以道学寡欲养其寿元,助成其察识之智(体道,以顺万物之性)若中小学老师,真能讲论明白,其于儒门却有益处,《论语》中也不乏道学的影子!


至于孩子在什么时候学《老子》,过早是不是有害,真没必要过度担心,孩子在13岁以前,他理解力毕竟有限,对诵读的东西,是否真的会像成人那样限入逻辑上的困惑,有待商榷……13岁以后,读着,背着,就到初中、高中了,这个阶段,不就与诸位老师所提倡的适宜年龄相合了吗?

 

@严思(民间儒者):熟读成诵,留在记忆中并逐渐融化到生命里的,只能是儒家正经,先入为主,将来自然成为认识决断的参考系。故小孩子先读什么,后学什么,非常有讲究。

 

@宋立林(曲阜师范大学):现在人已经不把经当经,子当子了。经史子集平等看待,都是国学!

 

@严思(民间儒者):人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都怀念自己的童年时光。杨振宁与余英时,小时候在故乡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一辈子也改不了乡音。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到,心灵作为一张白纸的孩童,小时候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只是现在大家对儒家经典领会得肤浅,你跟他说,不要教小孩读《老子》《庄子》《心经》《金刚经》,他听不进去。

 

@孙绍清:道統不立,雖讀經亦無益也!道統既立,即不讀經亦可。四部之經權表裏,一以貫之可也。不可拘泥。

 

@严思(民间儒者):向孙大诗人@孙绍清学写诗。

 

人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

人人都怀念自己的童年时光。

杨振宁与余英时两老乡,

小时候在故乡生活的时间并不太长,

但至今乡音不改而乡愁渐长。

各位老师与家长,

这个例子,需要好好去思量。

先入为主,心灵如白纸一张,

孩童须读儒家正经,不许再商量。

 

@刘咏(上海理工):有时也看各人因缘,憨山大师,印光法师,月溪禅师也是从小读儒家经典,最后还是出家了,所以也不用怕小孩子读佛道经典。

 

@宋立林(曲阜师范大学):没有免疫力的时候最好培育免疫力!不是不读,而是不要搞乱了次第。古人立的极严极正极定,是有原因的。

 

@严思(民间儒者):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儒学就是与文教、教化合一的。人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小时候灌输佛道经典,恰恰违背宗教信仰的自由选择。

 

@刘咏(上海理工):若说宗教,儒家也信仰天命,何尝不是宗教;若说教育,佛道也教人向善,何尝不是教育?

 

@刘强(同济大学):关于读书,我的浅见是:童蒙养正,少年养志,青年养德,宜读儒经。壮年养气,中年养智,老年养道,可儒佛道并参。至于归宗何派,全是各人性分因缘所定,顺之可也,不必执一,自是而非人,尤宜深戒。

 

@孙绍清:今日讀經之惑,不在於所讀何書,而在於爲師者誰?師於小人,則難免爲小人;師於君子,則庶幾有君子。自古以人治人,未聞以書治人也。

 

@吴祖松(北大公学):“小学终,至四书,经既明,方读子”,佛道,可以归类在子学。现在我觉得问题还不在于啥时候读佛道,而是最最前面的小学,都没读,就跳到后面去了。古代一般6岁之前,都是不读经书的,要读蒙学书,识字明理,扫洒应对。

 

@陈霖漳(近思书院):儒家,生活所必须,故古人自幼生活规范习俗无一不是儒家。至于佛道两家,则根据自己的天性、兴趣爱好等因素自己索取。

 

@吴祖松(北大公学):磨刀不误砍柴功,现在大家都不磨刀,直接就去砍柴了。那么我觉得不管砍儒山的柴还是道山的柴,都不打紧,因为也不懂啥意思。所以我觉得读哪家哪派的书,倒是其次,首先要教会小孩子能自己能读古书,自己的自学能力,就是渔。应该是教方法,教路径,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自学能力,让他们欲罢不能。

 

@邸继文(朔州):归宗哪一学派与公共教育方针是两个概念,一是文化的个体选择,一是教育的集体原则。如果老是把话题转到信仰哪家上是偷换概念。先读蒙学,再读经部,再读子部,然后史部集部是古人教学共识,《三字经》说得清楚。现在传统文化艰难复兴,近代儒家思想受到的摧残最严重,如果代表全国最高水平的学者对此不能坚决把握方向的话,公门中和其他对此一窍不通者们不知要走多少弯路!兹事体大,不可不慎!

 

@罗浩(北京):本人十六岁时读《金刚经》,被其深深吸引(语言和逻辑方面),自此一直没有离开过经史子集。近几年通过教读小学四年以上之学生读《四书》,认为应从读《论语》开始,继之以《孟子》,《大学》,《中庸》。如此,学生一能确立其中正刚健的精神气质,二能知祖国礼乐文化之源远而丰瞻,同时,授“由自知至知人知世”之法。并督之以践行,《孟子》之后才用《大学》来助其总结践行之心得。最后才略讲《中庸》。如此学生方能真正受益。个人浅见,供师友们拍砖。

 

@邸继文(朔州):儒家尊道贵德,凡事追求德性与文明,至中至正,令人赞叹!

 

@孙绍清:今日之難,不在經籍而在師資。章句之講,詩文之習,爲而不恃可也!欲於弘文興教中以求君子,必有君子以養成焉。如本群之切磋砥礪,如蘭亭之歌詠風流,如典禮之揖讓和同,無非斯文之關鍵而君子之心儀也。

 

@东海(民间儒者):不可将诸子与孔子、百家与儒家相提并论。孔子至高无上,德行和言论双高;儒家大中至正,理论和实践皆优。诸子百家各有缺漏,高如老庄,优如佛教,也远逊于孔子和儒家。儒经通达、大本确立之前,读佛道之书,易受误导,有弊无利。

 

备注:此篇根据论语讲师群11月21日—22日微信群发言记录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