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会通:经典与诠释”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7-12-12 21:29:22
标签:


“中西哲学会通:经典与诠释”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八月廿九日戊寅

           耶稣2017年10月18日

 

2017年10月14日,“中西哲学会通:经典与诠释”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122会议室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与台湾大学哲学系合作开展的第三次学术互访交流活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哲学院以及台湾大学哲学系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

 

  

 

会议于14日上午八点半正式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和台湾大学哲学系梁益堉教授分致开幕辞。梁涛先生指出,两校近年来进行学术互访,对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传播儒家文化,无疑是有积极促进意义的。

 

第一场学术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向世陵教授主持。台湾大学哲学系苑举正教授《东西哲学会通的实践基础:精神练习与吾省吾身》,强调“精神练习”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最重要的实践。台湾大学哲学系梁益堉教授《身体经验与主体性》对中国哲学的“身体经验”进行了现象学式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谢林德教授《“天生”与“人生”:探究先秦哲学中的生命观》,试图讨论先秦道德观如何“评价”有生之物的生命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杨庆中教授《“礼”因何而立——对《〈礼记·月令〉篇的哲学分析》,指出《月令》解决了礼因何而立的问题,体现了丰富而深刻的哲理。

 

  

 

第二场报告由台湾大学哲学系苑举正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先秦道家的“无名”与“有名”》认为,“无名”和“有名”对于道家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台湾大学哲学系林明照教授《〈庄子〉与他者伦理》,从“他者伦理”的角度来探讨《庄子》的伦理思维,并分析其中所具有的情感意义。台湾大学哲学系杨植胜教授《东西方记与忘的哲学比较》认为,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具有支配性的都是记忆哲学,而非忘记哲学。台湾大学哲学系彭文本教授《物自身与伦理学基础─牟宗三与叔本华的伦其理学比较研究》从三个层面比较了叔本华与牟宗三的伦理学。

 

   

 

下午的会议于两点正式开始。

 

第三场报告由台湾大学哲学系梁益堉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林光华副教授《诠释的还“元”: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试探》,以《老子》研究为切入点尝试探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徐复观形而中学探微》,指出徐复观先生的“形而中学”对于中国文化和儒学的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陈壁生教授《何谓“做中国哲学”?——读陈少明先生〈做中国哲学〉》认为,宋明理学家的重建义理与传统的方式,值得今人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向世陵教授《朱子谈“仁”的“偏言”与“专言”》认为,仁的“偏言”与“专言”,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问题。

 

第四场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主持。台湾大学哲学系王荣麟《孟子的道德理由论:齐宣王之不忍心试析》,以孟子和齐宣王在《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的对谈内容作为分析材料,尝试析理出孟子的道德理由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论荀子晚期向思孟之学的回归》,认为荀子后期自觉向思孟回归,但这种回归并非殊途同归,而是保持着高度的理论自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记芬教授《荀子对“习与性成”说的发展》,指出荀子将“习”侧重于从“习俗”意义上阐发,并将“习与性成”说进一步展开为“习俗化性”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宋洪兵副教授《善如何可能?圣人如何可能?——韩非子人性论及内圣外王思想问题》,就如何理解韩非子人性论中的“善性”展开了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辛亚民讲师的《〈周易·剥卦〉“剥床”考论》指出,《周易·剥卦》爻辞中的“剥床”讲述的是商人先祖王亥被杀的场景,上古史实作为《周易》卦爻辞来源之一的特征,对探究卦爻辞本义具有启发意义。

 

此次研讨会议程紧凑亦不失秩序,思想的交融,火花的碰撞,无疑拓宽了中国哲学研究的视野,推动了两校的哲学研究。尤其在跨学科、贯通中西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上,为与会者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