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19-05-14 15:25:41
标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凤凰网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四月初十日辛亥

          耶稣2019年5月14日

 

 

 

2019年5月11日,由中国实学研究会、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知识产权出版社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暨“德性文明”书系著作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近30名专家学者与会,知识产权出版社赵军编辑主持。

 

北京市委党校王志捷教授宣读了中国实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的致辞。他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志着一场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基础的文化复兴运动在各地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则具体指导这场运动更加扎实地向前推进;要从包括学术出版在内的各个方面推动中央有关精神和举措的实施、落地。

 

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防大学朱康有教授指出,“两办”这一文件在社会上的落实并不尽如人意,很多部门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民间国学培训班、读经班等频频曝出负面新闻。缺乏权威教材体系,不能构成学科知识系统,是症结所在。应避开学科争议,专注于内容建设,从顶层设计上落实到国民教育中,根据“两办”文件,编写符合新时代意识形态和中华文明复兴要求的教材。

 

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副主任王殿卿教授指出,除了理性,人类发展更需要德性。“复兴论”、“自信论”、“根魂论”、“双创论”、“互鉴论”是我们在文化建设上提出的新观点;立德树人、德法并重、德艺双馨等更是突出了“明德论”。要借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系统编写传统道德教材的经验,结合普及对象实际需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材的建设。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研究所杨柳新副教授(《德性文明论》作者,笔名杨新铎)指出,中华民族具有历史悠久的德性文明传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是中华德性文明的伟大复兴,可称之为当代“新文明运动”。人类整体上从理性文明向德性文明转型跃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文明”以及天地万物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的生成,必将由中华民族德性文明伟大复兴的典范所教化和引领。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赵总宽教授指出,易经的逻辑与逻辑学的未来统一紧密相关。他从逻辑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学界对于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关系问题的争论,论证了中华传统经典《易经》中所蕴含的古老而深刻的逻辑学思想,提出吸收中华文化精髓,建立统一的逻辑学,从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适应于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多元文明共处的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指出,仁爱德性是儒家思想文化传统的根本和精髓。儒家所认同的仁爱之德既具有恒常持久的实践价值,又具有遍及人类的普世价值。仁爱之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其所指引的伦理生活实践代表着所有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贯穿人类生活始终的恒久性;以亲情作为价值源泉的儒家仁爱德行,体现了人类最内在和最共通的价值诉求,具有超越国家、民族的普世性。

 

中央美术学院马菁汝教授指出,传承中华美育精神,既需要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挖掘深层次内容,也必须在生活中、教育中重视对审美能力的普遍培育,让人们学会鉴赏和审美。不应该仅仅将美育视为一种视觉艺术,而应该上升到对心灵的塑造和净化的高度来理解美育的实质;这样的美育对德性修养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孙宝山副教授指出,儒学兴起、发展的历史说明,孔子与孟子奠定了儒学自主精神的基础性观点。儒学的自主精神更加重视对自我道德主体性的建构,而不是追求外在的主宰。这种自主精神正是使儒学与宗教相区别的根本,也是儒学对当代世界人类的道德主体性确立能够产生内在支撑作用的根据。

 

中国孔子研究院宋冬梅副研究员指出,儒家传统道德智慧是儒家思想、哲学的集中体现,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等德目。应探索将儒家传统道德智慧主体内容纳入当前国民道德建设体系的有效途径,把儒家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家风家教、官德教育结合起来。儒家传统道德智慧应参与当今构建全球伦理、人类文明共同体建设,为世界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方道德研究所任宝菊副教授指出,从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界的反思来看,破解当代世界发展诸多难题、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都离不开中华传统道德智慧的助力。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下功夫。贴近当代大众文化生活时代特点,特别关注广大青年群体文化需求,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年轻一代主动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方道德研究所李伟波副研究员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可以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哲学依据。儒家德性伦理视野下的仁爱之心和忠恕之道,由近及远扩展至自然万物便是“仁民爱物”的泛爱落实;道家天人合一、自然为本的生态哲学,要求人类从天人一体整体思维出发,考量人与自然共生关系,以慈爱之心善待宇宙万物自然生命,构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文明秩序。

 

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常会营副研究员指出,从哲学思想史角度看,儒家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过程。每一时代儒家文化都具有各自鲜明时代特色,而前后之间又保持着紧密思想联系;后者对前者既损且益,从而能够继承发展,连绵延续,在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与社会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

 

山东科技大学杨立蛟副教授指出,要正确理解文化自信,构建文化传承氛围。目前在高校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面临诸多难题,应结合利用现代新传媒技术手段,探讨建构中华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辽宁世纪教育研究院闫海涛研究员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运用新媒体途径。在当今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时代,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应根据当代青年学生受众群体的信息接受特点,突破平面视听方式,采用更加立体化的手段,使之入脑入心。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玉娟副教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要从内外兼修、知行合一、问题导向等方面着眼,选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探讨其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特征、价值目标、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契合点,互补互促,助推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陈冬寒副会长指出,随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步伐加快,中华道统政统学统的创新性发展与传承成为当务之要,而学统体系的梳理完善、与时俱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中华学统的“童蒙养正、少年养德、青年养志”教育体系,强调内生的人才培育,加之必要的知识学习,和合共生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将有望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牛冠恒博士指出,“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在古代,孝亲是忠君爱国的前提和基础;在今天,孝德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有必要将“孝亲”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王书慧博士后论述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问题。邯郸学院太行山文书整理室主任兼北师大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邹蓓蓓助理研究员阐述了太行山区民间家训类蒙书的分类、特点及其意义。

 

 

 

会议期间,举行了《德性文明论》首发仪式。知识产权出版社赵军编辑指出,《德性文明论》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2015MZD014)成果之一,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了预示文明发展方向的“德性文明论”。出版社将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出版与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