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广辉论《春秋》的“大义”与“微言”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10-18 02:22:18
标签:《春秋》、姜广辉

姜广辉论《春秋》的“大义”与“微言”

来源:“岳麓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九月初七日癸巳

          耶稣2021年10月12日

 

9月12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简称“高研院”)成立。作为高研院成立系列活动之一,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处、湖南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岳麓书院讲坛之“人文大家谈传统文化”专题系列讲座,9月16日下午,专题系列讲座特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姜广辉先生主讲,主题为“《春秋》的‘大义’与‘微言’”。讲座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丁进教授主持,来自湖南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约110人现场听讲,凤凰网全程线上直播方式,在线听众达40万人次。

 

讲座开始,姜广辉教授便强调,研究《春秋》要看原典,以及《左传》《公羊传》《榖梁传》三部传注之书。孔子所作《春秋》就是在天下将乱而尚未大乱之时提出的天下治理的是非准则,之后,《春秋》便成为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这种价值观通过后世学者的经典诠释,有“大义”与“微言”两种表现形式。姜教授指出,“微言”“大义”的说法最早出自《汉书》。《汉书·楚元王传》载刘歆之语说:“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微言”是独家“秘传之奥”,“大义”是大家公认的大原则、大道理。讲座也主要围绕《春秋》的“大义”与“微言”展开论述。

 

关于《春秋》的“大义”

 

姜教授认为,《春秋》“大义”,是关乎天下治理的大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提炼和概述:

 

一是“尊王”“尊周”,反对分裂。孔子作《春秋》处处突显“尊王”主线,实际是对“五霸”行为的肯定。《春秋》的“尊王”思想容易被今人解释为维护腐朽的“王权”制度。但齐桓公、晋文公倡导“尊王”“尊周”,实际上是为了维持天下相对统一的局面,这在历史发展上应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尊王”“尊周”就要坚决反对“僭越”的行为。当时的“僭越”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僭用“王”号;(2)僭行天子礼。

 

二是“选贤与能”,天下为公。贤能政治,是中国上古留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孔子颂扬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所反映的是原始共产制时代部落联盟领袖的选举原则,它成为尔后儒家所推崇的政治理想。《春秋》经传亦承载“选贤与能”的“大义”,宋代胡安国就说:“《春秋》大义在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元代李廉也将孔子推崇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视作“《春秋》志大道、待衰世之微意。”

 

三是天下治理,“会盟”共商。“会盟”共商,是春秋时期的又一景象。孔子作《春秋》,也频繁记录了诸侯会盟之事。一直以来,春秋学者对“会盟”持贬抑态度。北宋苏辙、南宋赵鹏飞则看到了会盟的积极意义——诸侯会盟,协商天下治理之事,维护天下相对和平稳定,亦是一种“天下为公”。姜教授也认为,春秋“会盟”“结盟”,维护了地区和平,维护了华夏文明的存续与发展。

 

四是推崇“仁义”之道,鄙视“诈力”。孔子主张以仁义得天下,反对以诈力取天下。这一主张也体现在《春秋》笔法中:(1)表彰齐桓公以“仁义”行天下;(2)表彰晋悼公“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盟约;3、鄙视“诈力”。

 

关于《春秋》的“微言”

 

清人皮锡瑞属于今文经学公羊学派,他认为,孔子《春秋》有大义,有微言。现代学者研究《春秋》经,一般认为,只有公羊学派讲“微言”,左传学派,穀梁学派一般不讲“微言”。在姜教授看来,汉代公羊学派解释《春秋》虽然并未用孔子“微言”或“微言大义”的说法,但他们实际是认为孔子是有“微言”。公羊学派与左传学派,穀梁学派相比,其理论特色主要并不表现在学者公认的“《春秋》大义”上,而是主要表现在“大一统”“通三统”“张三世”思想以及新夷狄观几个“微言”上,恰恰是这几个“微言”构成了公羊学的理论支柱。

 

“大一统”就是尊重统一,“大”是一个动词,是尊大、重视的意思。“大一统”的意思就是重视国家统一。孔子作《春秋》,其“尊王”之最终目的并不是维护某位“周天子”的个人权威,而是为了维护天下所有族群的统一。这样“大一统”思想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而且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通三统”是关于制度文化创新与包容的理论,即一个新王朝既要开创本朝制度文化的新传统,同时也要参考和吸收在它之前两朝制度文化的旧传统。姜教授指出,我们可以把这种“通三统”思想看作中国文化的遗传密码,它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强大的包容性。

 

“张三世”是关于历史进化的理论,是讲社会发展有三个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小康社会)——太平世(大同社会)。这是一种社会进化理论,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

 

新“夷夏观”是一种对于先进文化认同的理论,强调民族融合与平等。《公羊传》向往多民族的融合,所提出的理想目标是华夏与夷狄和谐相处,“华夷一统”,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

 

最后,姜教授总结到:在《春秋》之前,《诗经》曾经作为社会价值观的载体。孔子作《春秋》之后,《春秋》便成为了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这种价值观有“大义”与“微言”两种表现形式。

 

交流互动环节,姜教授对现场师生的提出的“胡安国在宋代道统谱系中的地位和位置如何界定”等问题,做了详细深入的回答。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