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声】信江书院:“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2-04-03 19:08:29
标签:信江书院

【邵声】信江书院:“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作者:邵声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三月初一日甲申

          耶稣2022年4月1日

 

 

 

宋代以降,江西书院甲天下,上饶书院尤为耀眼,信江书院更是其中翘楚。信江书院坐落于上饶市信江南岸黄金山麓,初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广信知府张国桢所设之义学,因位于江道弯处,故名“曲江书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知府周镐元扩建书院为府学,并因书院位于钟山和灵山之间而更名“钟灵讲院”。乾隆八年(1743年),知府陈世增复修葺增广,且于堂后建楼祀朱熹(别号紫阳),书院也因之易名“紫阳书院”。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知府康基渊再次大规模拓建书院,并为使书院名字更加自然贴切而改名“信江书院”,沿用至今。此后,信江书院又不断得到葺旧添新,成为赣东北地区最具规模的书院之一。

 

赓续江西文脉的重镇

 

信江书院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后起书院中脱颖而出,成为古代江西负有盛名的学府之一,首先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条件。从唐宋以来,上饶便是水陆通衢之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频繁往来于此,并在境内的鹅湖书院、带湖书院、象山书院、南岩寺、怀玉山等地讲学游览,上饶遂成为江西一地的文脉所在。清代大学士李光地在《创修曲江书院记》中称:“朱子趋朝来往必由信州取道,故玉山之讲、鹅湖之会,道脉攸系,迹在此邦。”而信江南岸的黄金山一带则宫观林立、人文荟萃,其中孚惠殿、谷神道院、信美亭、一杯亭、溪山堂、含辉阁等名胜后来均被并入信江书院之中,从而为书院的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之在初创之时便颇具气象,“规横与鹅湖埒”。

 

其次,当地官员与士人重视修缮书院和赓续文脉是信江书院得以快速发展、后来居上、名播远近、兴盛不衰的关键所在。清同治年间广信知府钟世桢在《信江书院志》中总结道:“夫书院之名于天下者,大率有三:其尤著者,为大儒讲学之所、游寓;其次,则省会名胜、人文荟萃之区;其次,则郡邑乡贤往时读书之地。至若信江者,以循吏之馨香,发后来之文学,而二百年间得二三前守有举,不废以迄于今。”这里的“得二三前守有举”,既是指信江书院得到多位府县官员的重视和资助而建制完备、规模宏敞,也是指中华文脉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和精神的弘扬。信江书院的祭祀楼供奉的朱熹、文天祥、赵忠定和谢叠山的牌位,经训堂的“学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楹联等,都是这种情怀与精神的象征。正是这种情怀和精神的承递,不仅将信江书院造就为中国古代著名学府,更为其在进入20世纪以后转变为中国新式教育先驱和红色革命基地奠定了底色。

 

与国家命运同呼吸的治学传统

 

甲午战争之后,兴新学之风日盛,书院逐渐解体。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清廷令“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信江书院改为广信中学堂,辛亥革命之后,又相继更名信江中学校、省立第十中学、上饶中学、省立第六中学等。新中国成立后,书院旧址上先后兴建过省立上饶中学校、信江农业职业学校、上饶初级中学、上饶县中学、上饶师范学校等。可见,近百年来,信江书院在嬗递过程中虽多次易名、屡经坎坷,但其“香火”始终延绵不绝,这在中国书院史和教育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在风雷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信江书院转变为新式学校,致力于招收新教员、传播新知识、塑造新国民,先后开设了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课程,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之一。然则在教育大变革的进程中,信江书院的后继者们唯一不变的是“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与国家命运同呼吸的治学传统,以及勇于创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文脉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批志存高远、品德高尚的有识之士任教于此。例如,严独鹤曾在广信中学堂任教,抗战期间为保民族气节多次拒绝汪伪拉拢。毛鷟在中举后毅然放弃仕途,负笈京师大学堂攻读博物专业,并于1927年执教上饶中学,直至暮年。在这些师者的言传身教下,信江书院一系百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如革命者王庚言、黄道、程伯谦,科学家周行健、黄家驷、刘友梅、程书钧,作家林予,诗人陈运和等。其中黄道后来曾回书院从教并传播革命思想,为书院的历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为传承文脉注入新的生命力

 

1918年,18岁的黄道进入信江中学校就读,并于次年和该校师生一道上街游行、演讲、刷标语、散传单,声援五四运动。之后,黄道又到南昌省立二中、北京师范大学求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北师大支部书记,领导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黄道和校友邵式平返回赣东北,与方志敏一起组织革命活动。为了在青年学生中宣传进步思想,引导学生投身革命,黄道、邵式平、胡德兰等受党组织委派到上饶中学工作,上饶中学遂成为赣东北地区红色思想的一个重要传播基地。黄道等人在这里除了认真教课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宿舍,和他们畅谈革命理想,并在学生中间组织革命理论研究会。黄道还经常向研究会的同学提供《向导》《中国青年》《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并每周参加他们组织的研讨会,和青年学生共同讨论革命理论,向他们宣传革命形势。

 

在传播革命理论的同时,黄道等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爱国运动。1927年5月,黄道在得知中国共产党领导武汉和九江两地的工人和市民收回英租界的消息后,立即召集全校300余名青年学生到河口镇宣传收回英租界、抵制“洋货”的重大意义,号召群众支援北伐战争,争取更大胜利。他带领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发表演讲,演出活报剧,揭露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尽管黄道等革命者在上饶中学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们将传统的家国情怀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信江书院的文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他们的教诲和影响下,一大批青年师生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毕保利、毕公士、丁良生、黄培刚等人先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黄道也在1939年遇害牺牲,其墓地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迁葬到他生前在信江书院所住教舍旁的问月亭中,与浩荡不息的信江相望,见证着不绝如缕的文脉传承。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