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05-20 00:58:40
标签:云胡不喜、既见君子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四月十六日己巳

          耶稣2022年5月16日

 

第三期《论语》共学会(普及版),于5月12日晚准时举行。

 

主持人:王才文

嘉宾:何然、姜浩玮、曹海涛

技术支持:王才文

 

这一期的特邀嘉宾是何然,在正式开始之前她先对大纲设计思路进行了说明。

 

拿到“修养”这个大主题,想着在具体修养之前先对修养志向点明。

 

对学习者而言,最重要的首先是认得“何为君子”。

 

01而根据大家提前形成的札记,我们先讨论了

 

君子与小人

 

税伟光率先发言,其发挥其文字训诂的专长对问题与文本进行阐述:

 

以下其部分札记内容:

 

君子小人对言之,小人只图利,而君子则不然,利必以义。

 

取利以义,虽阳似小人,而实为君子,是“伪小人”,“大奸似忠”也;取利不以义,虽明是君子,而阴为小人,是“伪君子”,“大忠似奸”也。

 

故义利不可不察,不可不辨,不可不慎。

 

引发讨论主要涉及:

 

君子小人之别、义利关系以及读书法的讨论。

 

 

 

君子只晓义,利根本不在其在意和考虑的范围。

 

最后着落回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理解上面:

 

针对第一位同学的发言,嘉宾进行回应与交流:

 

朱子曰“义者,天理之所宜。凡事只看道理之所宜焉,不顾己私”、“是非可否,处之得宜,所谓义也”,故事物各有其理与其该当安顿处,而处物者在心,故由心裁成事物之理得其宜、处之合宜即义;抑或可曰:于我之仁心制裁事物合乎理者、之所当处者为“义”也。

 

“君子晓于义”,此意并非只是“明”于义的重要性,朱子言“凡物皆有理,理不外乎事物之间。是君子知道物有其理,是非可否本乎天理,有当然之宜。而于我必顺应其理处之得宜而不失,由此视角洞察则有三者能加以阐述,其一、君子明“义”犹如“只是一事上。君子于此一事只见得是义”(上引“白金遗道中”“此他人物,不可妄取。”);其次、是深知我该当以其物理处其得其宜,从义则事物方能成就,事物各当其止之谓利(白金遗道,君子物归原主,以义处之则无往不利,以利处则好比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故利合于大义而奉存,换言之,才说义,固是处事得宜,利存于适宜焉,如“利者义之和”。其三、君子亦知晓利之所以为利、不沦为物利之役,小人只见于利,不能由义“处置、安顿物之理得其适宜”,于此小人是甘附于物所劳役,于是人物各失其所,论利,只是牵动己身泛滥于物而已。

 

若以变与不变或取动静而论,君子处物为义,物来顺应,其动以其动之理处其得宜,其静则以静之理安顿,所宜之与否不在物之动静与事物之变化,可说“应物变化”、“与时迁移”于君子则是无所不宜,无所不正。朱子言“义似一柄利刃,看甚物来,皆割得去。非是刀之割物处是义,只这刀便是义。”看甚物来皆以物之理顺应之,此言犹如“君子之学,物来顺应”,物来则该当顺理,人处之得宜而已”,此所以仁之为体,义之所以为用。若乎物之动与不动,当其动即动,当其静即静,关键在于人处物动得其宜否,以其物静而处之宜否,于此时地境况处之得宜否,质言之,义非可变者,义为应事物万变之理,不顾利害,处之得其宜者。人若不义“万物变动不正者”也;是故仁立义行,万物各有其当止之所,物各付物,各正性命。

 

在辨明“君子喻于义”的意思后,接着,佳奕提问:

 

义利之辨的关键在义利二字上,君子逐利,前提是取之有道,符合礼的规范,小人逐利,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违背了礼。儒学里的义,可以与礼划等号吗?

 

首先,义利之辨的关键是在义,且于君子“凡事只看道理之所宜焉,不顾己私”,故君子绝不逐利,面对眼前的一切事物只是由“心”裁成事物之理处事得宜,所谓的利即此适宜,于君子之学而言首要就是义,若一定将利收约于义中讨论,只见“事得其正”“物得其宜”之理,没有外于“事物得其宜”,“万物得其所”,人物正得其分之外的利。其次,小人逐利只是逐于物,确实可以说是违背了礼,但我们首要面对的始终是小人不知何以为义,故当无法坚守礼。

 

关于义与礼,我们回到文本讨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会比较容易理解,程子有言“义以为质,如质干然,礼行此,孙出此,信成此。此四句只是一事,以义为本”程子指出始终是以义为本,即是指义是实质、本质、制事之本,而所有的事物都有其礼节仪则,行之必有节文,故君子以义为本,然事物之礼节文次第要接完备,故遵依礼之节文度数来行此义,合理之宜,事物皆中礼。因此,义与礼并非能直接画上等号,“礼行此”可以说义之质经由礼之行能充分正当的呈现出品节与物之理则,但礼亦能从礼之节文礼数等广面而论,儒家论仁义礼智,有其具体的伦理生活为对应,存处于伦理生活中面对不同“分位”之人有相应的行为指向,如“爱亲谓之仁”,“敬长谓之义”,如此而言“仁义”有其具体面对与表达的伦理实质内容,就是纯然合乎等差之爱中伦理的合理性,至此由仁义礼智构成的人伦道理更可说是一套浑然一贯的“礼秩”。

 

02然后进入第二个大问题

 

君子、世外高人、真小人

 

首先是郭哲恺同学,借由“文质彬彬”,说明君子与世外高人的差别:

 

曾海军老师在谈到做世外高人还是做君子的时候举了“曳尾涂中”的典故。自我究竟是想当个世外高人还是入世为君子,在庄子看来这样的区分正是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对“质”和“文”的选择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一方面把“质”放到了极端的位置,作为世外高人是说无论世俗的藻饰还是过度的人情往来都可能伤害人的质朴的心灵,因而要像庄子宁愿曳尾涂中一样反对“文”。而另一方面这个问题提到的做一个入世的君子,我觉得这没有上一个方面那么极端,也更加符合孔子“文质相称”的追求。入世一面要接受世上的文的规训,一面要保持自己的心灵,这显然更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曾老师举过魏晋时期许多以庄学反礼教的人最终文质具失的例子,也印证了一点,要做一个纯粹追求“质”的世外高人的要求是是十分高的,大多数人并不能把握住。

 

这一点,大家都比较认同。

 

 

 

而乐天同学的札记所引出一个暗含的问题:

 

其实暗含“真小人”与“伪君子”的比较。比如札记中提到的“表里如一”:

 

文本解读:君子一定有这远超常人的担当,可以托孤,可以托付给他到百里之外的任务,君子的气节不会因为面临问题而改变,而君子也是人,君子的修行与学习,都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们往往只是为了提升和充实自己,不为名不为利,表里如一,真诚而伟大。

 

感到的疑惑:现代生活中的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私心,或者换个说法就是做一件事一定都是带着目的去的,如果想成为君子,该怎么平衡自己的欲望和付出的努力呢?而生活中也往往会遇到不顺心的,复杂的事情,如果表里如一是否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更麻烦呢?感觉君子好难做哦。

 

表里如一的真小人存在吗?那伪君子呢?是不是真诚会让事情变得更加麻烦?

 

其他同学参与到讨论中,刘同学和陈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陈同学更是根据刘同学提到的一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展开了阐述,发表了看法。

 

接着对关于文本“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的理解提出问题:

 

朱子注:此佛老之學,所以自謂心無所住而能應變,而卒得罪於聖人也。聖人之學不然,於無可無不可之間,有義存焉。然則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陈梦根据朱子的注问到:如果“有义存焉”的义并没有指明具体情境里的规定,那么佛老的心无所住,和圣人君子的无可无不可有什么区别?

 

何然师姐认为:

 

圣人之心和佛老之间的区别是在于“义之于比”,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在庄子那个地方,生和死对他来说是没有差别的,并没有什么意义的,人死了,他也会觉得很快乐,把这些差别抹消了,解构了,就陷入了虚无。但是在圣人,他要去说义之于比,就是不拘泥于教条,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要去做的,也没有事情,一定不能做,就要看当时那个义之所在是怎么样的。

 

而关于“伪君子”的问题,浩玮师兄认为:

 

早先的讨论有涉及到“表里如一的真小人存在吗?那伪君子呢?是不是真诚会让事情变得更加麻烦?”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朱子总以“君子”、“小人”每每相反,两者丝毫不容干犯。当我们论君子,首要必须直言是君子绝非小人,是小人则非君子,若人一言行间皆不见仁义道理其亦非君子,但当一人从事君子之学,致力于“晓义明理”、与人以义全、以义去,处事以义的求学当中,虽不是全然呈现君子文质彬彬之气象精神,虽进学之间君子之学是可能发生学力不足尚须持续仰赖学习道理循序渐进的情况,但此不构成其自甘堕落乃至于不振不起,因此有志于君子学,学以为己则心心念念相道理勇进,苟或有一日衰退但实时反省都是学者从事学问会面临的问题,重在省思,见仁义道理不退缩,不入小人习气,此学即为真为实之学,君子之前不需加一真字,君子即是实存,既是实存,丝毫不可有伪!有伪何以存之?但小人不于义理之学毫无进取,在没有从仁义绝利益的立志之前,凭着逐利是不可能以“君子”甚至“真”来添加任何一丝对其人格的好转,更没有使用“真”称小人的可能性,既其为小人则因自我利益化、着实盘算、相互间皆是“利需利用”故岂可用真来形容!小人亦可随利来利去,来与去都是凭借外在的不确定,故其不实,故小人只是伪而已。

 

现代社会人际相处之间不难免会遇到小人,使得现实伦理生活即使想学以为君子者多有杂扰,当我们回顾前几次朋友之交的讨论当中一个说法“现今人际交往颇为复杂”,很多可称之为“欲望”“利益”“利需”的念想即是从生活中的人与人相处、人于处事待物蔓延的,究竟于接待另一个人同时避免自身心思失衡成一种受限他者私心搅扰,或是我有私心让他者受限等情境,因此我们就身处于我造成他者困扰,或他者使我不顺利的情境,可说就是君子、小人并不立,但两者不可能不相处的情况讨论,如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曰:

 

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麤砺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陵,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豫防,如此道理便出来。

 

注:邵康节先生名雍,字尧夫。○永按:君子与小人,不并立者也。然或有时不幸而与之处,善修己者,正资之以为进德之助,如麄石能磨玉也。

 

即使不幸处之,君子之学关键即在于“修省畏避”“善修于己”,以其等与之处为我进德之助,犹如粗石切磨美玉一般。因此,即使处于复杂的生活与不顺心的情境,“表里如不如一”并非君子所著力处,君子“修己进德”为要;处天下“义之比与”,若“小人侵陵”间只求“表里如一”尙只是与之“并立而已”。

 

03最后,石钦参与到讨论中,阐述了自己对于君子问题的三点思考:

 

第一个问题,君子是天生的吗?小人他也是天生的吗?

 

第二个问题,天下到底是君子多还是小人多,或者说有其他的?

 

第三个问题,当下,或者说,我们有什么能够着手的?

 

石钦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我非常认可姜师兄说的,“君子喻于义”这句话原原本本就道出宗旨,或者说这个就是正道。就咱们就是想做君子,不然的话,你来这里干嘛呢?你为什么参加这个讨论?圣人提这个就是说我们要做一个正人君子,咱们想追求仁义道德。

 

这个是不能讨论的,君子就是喻于义。

 

那么就有个问题,君子是否是天生的?小人也是天生的吗?我所说的君子小人就是现实当中的人,是活生生的,他是在生活中的,是要饮食起居的。

 

我觉得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需要在生活中,需要赚钱谋生,这个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人之常情。关键是你知道的时候,你是想做君子,还是想做小人?这个是关键点。

 

第二个问题,天底下到底是君子多还是小人?

 

石钦认为,首先有应对一个问题: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君子他是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他是克己的,他是要追求与践行仁义道德的。而有别于君子的还有两类,一个是普通小人,既芸芸众生,还有一类应该称为残贼之人,或者说独夫。比如历史当中的桀纣,毋容置疑,他们都是残暴者,罪大恶极。比如说,先前举例那个疫情感染者,他故意故意去感染疫情,然后回来骗保。而自己的父母本身也因此受感染,然后的话,社区和小区那些人也因此受到影响。已经破坏了家庭,还有社会的生产生活。影响非常大,或者说罪行很恶劣。这种人的话,应该叫做残贼之人,罪大恶极。

 

那么反过来,君子呢?君子也是很少的,比如文武周公,孔孟老庄,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历史中其实也不多见。

 

单纯善和单纯恶,或者说绝对善和绝对恶的人是非常少的,

 

所以我说君子和小人,在现实当中应该是非常少的,因为他的根基很浅。

 

(石钦的回答实际将小人当中又做出区分。)

 

关于第三个问题,就是怎么入手?

 

石钦认为:圣人他举着君子这个目标,或者说一种向往,你就要问自己,你是想当君子还是小人,或者说想当芸芸众生?

 

君子,他是追求仁义道德,他是有追求的,这过程也是很艰难。

 

独夫的话,它也没有存在的根基,表面上可能一时逞乐,但后面不长久。芸芸众生,那就是没目标,他随波逐流,水流漂到哪,他就跟着跟着到哪。

 

关键是圣人,他提出这个目标,这个君子,你是想当什么?你想做什么选择?这是最关键的。

 

石钦的三个问题作为这一期共学的结语特别好。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其实就点出一点:

 

立志。

 

既见君子,扪心自问:你到底要做一个君子还是小人?

 

这一问,这一立,恰恰就是修养的开始。

 

然后最后一个问题就必须具体化,落实下来:成为君子,又将如何入手呢?

 

延伸预告

 

这个具体的问题,将在接下来的几期共学来解决!

 

在成为君子的路上,你受到过哪些阻碍和考验呢?又将是如何解决的呢?欢迎留言分享哦~期待下一次的学习。

 

腾讯会议号:307-4951-6288

 

直播平台:“钦明书院”微信视频号

 

哔哩哔哩直播间链接:

 

http://live.bilibili.com/24701788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