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二十三期开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12-22 17:57:40
标签:《孟子》通讲第二十三期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二十三期开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十一月廿二日壬寅

          耶稣2022年12月15日

 

 

 

2022年12月10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23期举行。本期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孟子研究院文博馆员刘奎担任主讲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陈岳担任与谈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孟子研究院孟子与儒学研究所所长秦超担任主持人。活动主会场设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同时约有50余位学友在线上参与了活动。

 

 

 

主讲人刘奎老师

 

讲读环节,刘奎老师主讲了《孟子·万章上》9.4至9.6章。

 

9.4章以舜与尧、瞽叟的关系,讨论亲亲、尊尊与尚贤的关系。春秋战国之世,尚贤思想风行,由贫贱而骤贵之士甚多。但是“盛德之士”面对身份的变化,如何处理与原来的君主、亲属的关系,便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以前他是臣下、儿子,需要向君主、父亲请安,现在他成为天子,以前的君主、父亲反而向他行礼。这就对以亲亲、尊尊为基础的人伦关系形成了冲击。为调和亲亲、尊尊与尚贤的关系,孟子认为,尧老,只是由舜代行天子事,而不是做了天子。舜虽然贵为天子,但仍是恭敬、谨慎地奉行孝道。本章还涉及孟子“以意逆志”的论诗思想。孟子认为,在解说诗歌时,要注意文、辞、志的差别,理解的目的是把握作者的志。志虽然是通过文、辞来表达的,但又不完全等于后者,过分拘泥于文、辞的涵义,反而会影响对志的理解。所以,一方面要通过文、辞去把握作者的志,另一方面还需突出了读诗者的主体性,在“不以辞害志”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诗歌的理解活动中去。

 

9.5章以下两章讨论尧舜禅让。孟子在齐国时,发生了燕王哙让国于相子之的事件。本来宣传禅让是战国时期颇为流行的思潮。然而燕王哙让国失败,给当时的禅让思潮一个沉重打击,迫使学者对禅让的问题做出重新思考,本章孟子与万章的对话,就发生在此背景下。孟子认为“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从这一点看,最高权力是掌握在天的手里,给谁不给谁应由天说了算,而不能由天子私自决定。但“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天是根据人们的行为和事件表示天命授予的。所以舜的天子之位既是天赋予的,也是人民给予的。天只是形式,人民的意志、意愿才是实质内容。孟子认为,天下并非天子之私产,传承应经过天与人民的认可。故天子不过是一职位,仅仅对国家具有管理、行政权。

 

9.6章继续讨论禅让。万章引时人的话,“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说明在时人看来,传贤优于传子,传贤不能实行是道德衰落的缘故。孟子则认为,既然天下的所有权属于天,而天又是根据民意行事的,那么“授贤”和“传子”就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民意。当初舜让国于禹,舜死,天下之民皆从禹,所以就禅让;后来禹让国于益,但禹死,天下之民从禹之子启,而不从益,所以就传子。禅让与传子只是外在形式,真正重要的是行王道、仁政,得到天下民众的拥护。孟子此论意在调和禅让与世袭的矛盾,应是在燕王哙禅让失败后的特殊情况下所发。但从儒学内部的发展来看,“天下为公”与“选贤与能”是相辅相成的。“天下为公”、权力公有是价值理念,选贤与能、实行禅让是制度设计。否定了选贤与能、实行禅让,“天下为公”、权力公有也就无法真正体现和保障,成为流于形式的口号。与此同时,孟子提到了“莫之为而为者”的天命,承认了人力无法抗拒的客观形势以及偶然性等等。因此,传贤抑或传子就不是绝对的,而是迫于时势的必然结果。

 

 

 

与谈人陈岳老师

 

讲读环节结束之后,陈岳老师就通讲内容做了点评和补充。

 

 

 

主持人秦超老师

 

互动环节,在主持人秦超老师的组织下,线上听众就自己的感悟和问题积极发言讨论。殷延禄老师针对听众的感想与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心得,最后也对本期通讲中涉及到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详细内容请见稍后发布的《孟子》通讲第23期讲录版)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24期将于本周六继续举行,欢迎广大学友踊跃参与!

 

 

 

主会场

 

 

 

线上学友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