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系列讲座,张文智主讲《易经》哲学与荣格分析心理学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4-27 01:42:33
标签:《易经》哲学、张文智、荣格分析心理学

原标题:张文智:《易经》哲学与荣格分析心理学

来源:“中山大学哲学系”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闰二月廿一日己亥

          耶稣2023年4月11日

 

3月27日下午三点半,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系列讲座第九讲在锡昌堂515会议室如期举行。本场讲座的主题为“《易经》哲学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张文智教授主讲,我系方向红教授主持。

 

 

 

主讲人张文智教授

 

讲座开始之前,方老师首先为现场观众介绍了主讲人。张文智教授现任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易学象数学、易学哲学、易学与中医学、易学与分析心理学、易学知识外译等方面的研究。在汉代象数易学,《周易》哲学中的阴阳观、心性论、工夫论,以及《周易》哲学与荣格分析心理学之间的内在关联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现已出版《周易集解导读》、《孟、焦、京易学新探》等学术专著4部,译著2部,由其翻译的刘大钧教授的学术名著《周易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ZHOU YI)于2019年在美国正式出版发行。

 

讲座伊始,张老师首先对荣格与《易经》的关系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在心理学领域,人们常把弗洛伊德比喻为哥白尼而将荣格比喻为哥伦布。但荣格与欧洲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易经》的关注。荣格初次接触《易经》来自于卫礼贤的译著。在荣格看来,正是由于卫礼贤领会了《易经》中活生生的意义,使他“对《易经》的翻译抓住了中国智慧的最高点”。因此,荣格评价卫礼贤“最伟大的成就便是其对《易经》的翻译和阐释”。受卫礼贤《易经》译本的启发,荣格在为卫礼贤英译本《易经》写序时提出了著名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原理。张老师表示,实际上,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其它术语皆与《易经》哲学有着内在联系。在讲座的第一部分结尾时张老师总结到,了解这些内在关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深层内涵及其未尽之处,也能进一步推动《易经》哲学与西方学术的交流。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张老师着重介绍了《易经》中的宇宙生成论。张老师表示,《周易》与其他经典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套独特的象数符号系统,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亦是由这些符号及文辞系统显现出来。张老师通过分析河图洛书与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的关系来介绍《易经》中的宇宙生成论。河图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生成图景。在河图中,阳数一、三、五、七、九顺数,体现天道左旋,阴数与之相反,体现天道右旋。因此,“是阳数始一终九,九则阳气已极,曰老阳”;相对应地,“阴数始四终六,以六为至阴,阴气亦极于六,故阴数用六”。故《周易》乾卦之“用九”、坤卦之“用六”,皆基于此。洛书中,由“一”至“三”为顺行,而由“七”至“九”则变为逆行,这体现了洛书交错变易的特点。

 

 

 

在讲解完河图洛书之后,张老师介绍了“伏羲八卦方位”图与“文王八卦方位”图,前者是先天八卦方位图,后者是后天八卦图。先天八卦为体,是一种超越的、形而上的存在。后天八卦为用,是道体的显现,代表具体的事物。先天生后天,后天之中有先天,故“习易者,不得有先天而轻后天,不得因后天而弃先天”。先天八卦图乃受河图启发而作,后天八卦图则受洛书之启发而作。因此文王六十四卦卦序蕴含着从先天到后天、从形上到形下、从简单到复杂的、愈变愈频的、内在相互关联的宇宙生成规律,是一幅气数推演模型。

 

 

 

紧接着,张老师阐明了天地自然与人的感应关联。人在天地之间,是天地即乾坤之合体。乾为人之心性,坤为人之身命。与心性相对应的阳仪主施、主始,而与身命相对应的阴仪则主受、主终。只有“施”而没有“受”,则阴阳不协而万物不生。由于道“在天为神,在人为性”,因此“性”为生生之本,可用两仪图中的阳仪来表示。“情生于性”,“情”可用阴仪来符示。后天之“性”和“情”也就可以推至先天太极所符示之纯性。《易经》所说的先天太极之境不仅仅是形而上的逻辑推证,更可以通过人之心身来体会。

 

讲座的第三部分,张老师转向了对荣格本体生成论与《易经》哲学的内在关联的分析。张老师强调,首先需要明确“共时性”(synchronicity)具有“狭义”与“广义”两层意思。狭义的“共时性”指“心理活动如梦或想法与非心理世界中事件之间有意义的巧合”,而广义的“共时性”是指宇宙法则背后的原理。其中广义对应着宇宙生成论,狭义对应着人的心理意识活动领域。荣格“共时性”原理将宇宙生成规律与人的心理活动对应起来,发生在大宇宙中的事同样会发生在心灵的极细微处。

 

在荣格的宇宙论图中我们也能看到荣格分析心理学所具有的宇宙论意义。如下图所示,“不可毁灭的能量”(Indestructible Energy)对应于《易经》哲学中的先天太极;“时空连续统”(Space-Time Continuum)则与“文王六十四卦卦序”所揭示的变化模型相配应;“通过效应而存在的恒定关联(因果性)”(Constant Connection Through Effect[Causality])能够和《周易•序卦传》所描述的邻卦之间的关系相配应;而“偶然的非恒定关联、对应或‘意义’(共时性)”(Inconstant Connection Through Contingence,Equivalence,or“Meaning”[Synchronicity])则可与在占筮中得到的不同的卦之间的关系相配应,由此进一步探寻“无意识”(Unconscious)中的内容。

 

 

 

荣格宇宙论图

 

此外,张老师表示荣格的“自性化”(individuation)过程与《易经》中的先天太极之境也有着某种对应。荣格心理学所说的“自性化”意味着人从世俗的评价以及相应产生的情结纽带中超脱出来。此外,“自性化”之过程又由“分析”(Separatio)与“综合”(Conjunctio)双重的运动方式组成,前者对应《大学》中的“格致诚正”阶段,后者对应《大学》中的“修齐治平”阶段。“自性化”能够整合阴影并把阿尼玛(anima)与阿尼姆斯(animus)从无意识融入到意识,并最终达成其整体性即先天太极状态。由此,为了实现自性化,人们就需要明了并证得此先天太极之境。荣格在他的著作里已向我们展示了怎样达到此境并分享了他证得此境的经验。《易经》同样描述过达到此境的过程并将其称为“无思无为”。

 

 

 

“自性”运行图

 

紧接着张老师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核心术语“原型”(archetypes)与“本能”(instincts)为例,展示出荣格分析心理学与《易经》哲学的联系。荣格认为,人类心灵最深的层次可被称为“集体无意识”,其内容由被称为“原型”与“本能”的普遍流行的模式和力量混合而成。这里的“原型”与“本能”可分别与两仪图中的阳仪和阴仪相配应。如前所述,阳仪与阴仪之间的理想关系为阳主阴从、阳始阴终,故在这一关系中,“原型”应为主导,“本能”应为服从;前者主其始,后者成其终。在后天世界里,阳主阴从绝不是汉人提倡的固化的“三纲”或者“崇阳抑阴”,而是阳来就阴,高来就下,有德有位的人应该务实地为人民服务。像《易经》屯卦说的君子“以贵下贱”,才能“大得民也”。

 

讲座的最后,张老师总结道:虽然荣格心理学所说的自性化中“分析”与“内圣”之功类似,“综合”与“外王”之行类似,但荣格没有突出八目之间的环环相扣之说,亦没有《易经》所蕴含的“由德返道”即“后天返先天”之说,故荣格并不太强调道德教化在自性化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荣格的自性化之说仍有其未尽之处。另外,荣格虽然提出“共时性”原理,但对“共时性”背后《易经》所强调的“感通”机制也并没有详细阐述。

 

 

 

赠送讲座海报

 

讲座结束后,方老师对张老师带来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随后进入互动环节,现场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荣格的无意识领域与易经的卦象之间是否也能够做一个对应?就此问题,张老师表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并不是道家讲的无或者空,太极有无限的光和热,太极动则阴生,静则阳复。在后天世界,好多的吉凶是自己导致的。做到阴阳平衡,阳来就阴,尊来就卑,上来就下,才能形成好的循环。因此两仪八卦既是一个固定的模型又可以是人为来变化的,但是荣格自己没有说到这种对应。从本体论上来讲,荣格没有把乾元坤元与阴阳两仪对应起来,没有找到先天太极的本体、本原上去。

 

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