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洙泗学人”工作坊第五期,陈东教授主讲“孔子行教像的生成”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5-12 23:19:59
标签:孔子行教像的生成

原标题:陈东教授主讲“孔子行教像的生成”

来源:“洙泗学人”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廿一日戊辰

          耶稣2023年5月10日

 

2023年5月9日晚上7点,孔子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洙泗学人”工作坊第五期在曲阜师范大学科技楼二楼北会议室举行。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陈东老师做了题为《孔子行教像的生成》的精彩讲座。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周海生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孙宝教授担任与谈人,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立林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唐睿副教授出席本次会议。近四百名师生及部分高校的青年学者、传统文化爱好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本次工作坊。

 

 

 

 

 

讲座环节中,陈东老师从孔子行教像的远源、底本、独立和完成四个方面对孔子行教像的生成过程进行阐释。陈东老师指出,汉代孔子像具有身材高大、侧身的特点,多为拱手、袖手或持雁式,孔子形象多无配剑、无须或胡须稀少且身后一般跟随弟子。

 

至两宋,“行教小影”分为“孔瑀式”(颜子无剑)和“孔端友式”(双双佩剑),都是以“圣行颜随”或“孔行颜随”两个人出现,孔子形象行叉手式,胡须稀少但有逐渐加密的倾向。并且“行教小影”有较为固定的名称,名“先圣小影”“至圣小影”或“宣圣兖公小影”。

 

至元明时期,孔子像开始独立。孔子行教像都有“嘶马伏桥”的传说,形象为抚手式,并且吸收七漏传说,面部较为丑陋。这一阶段孔子行教像有江陵黄梅样式和曲阜圣迹殿样式之分,多标明出自吴道子手笔,称“宣圣遗像”或“先圣遗像”。入明之后,孔子行教像出现题词: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陈东老师认为,今孔子行教像或始绘于明万历年间。清代孔子行教像明确标出“先师孔子行教像”,画像左下有“唐吴道子笔”字样和印章。孔子形象为捧手式,即双手摆放的姿势是右手背与左手心相合,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手心朝胸,手背朝前,孔子左佩剑细且长。这时候的碑记“德配天地”变为“德侔天地”。

 

陈东教授以浩瀚无垠的图像资料作支撑,系统讲授今日各大校园、文教场所常见的“孔子行教像”之两汉远源、两宋底本与元明之独立,直到明末清初之完成,翔实地展示了从西汉海昏侯墓孔子屏风、东汉嘉祥武氏祠(孔子助葬图、孔子师徒、孔子击磬图等)到两宋孔子行教小影(宣圣小影等)、元明宣圣遗像(广州文庙等22例)以至清代所见图像资料中的圣人行教气象,启迪听众要想判断今日形形色色的孔子行教像之历史渊源,亟须回归行教像在历史上的沿革,如两宋叉手式、元明抚手式及满清至今的捧手式。

 

 




 

陈东教授的讲座结束后,与谈人孙宝教授就讲座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孙宝教授高度赞扬了陈东教授的大治学气象,不仅给大家带来大量知识的讲授,还为大家提供了新视野、新概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同时,孙老师指出大家既要学习陈老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方法,也要学习陈东教授树立标准、守正创新的治学态度。

 

周海生副教授指出,陈东教授运用大量石刻、壁画图像资料细致梳理了孔子行教像源起、分化和定型的过程,通过对孔子形象的对比分类,提纲挈领地概括出不同时期孔子行教像的特点。陈东教授治学,精耕细作、竭泽而渔,探寻史料的足迹远及四海内外,实乃“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典范,值得大家学习。

 

宋立林教授指出,陈东教授治学严谨,长期立足一个领域做精深研究,对材料进行不遗余力地广泛搜集,建立在大量材料基础上精益求精,对问题进行规律性探求,为大家树立了良好的治学典范。同时,宋教授鼓励同学们要树立问题意识和方法意思,在学问的道路上用对方法、持久用力、久久为功。

 

唐睿副教授指出,陈东教授敢于打破约定俗成的观点,为大家提供了新颖的学术视野和治学方法。如今学界读图、用图的理论尚未完全成熟,图像载体很多,生成与传播系统复杂,通过图像还原历史原境,避免误读和过度阐释,陈东教授为大家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指导。

 

诸位老师发表完看法之后,同学们也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与陈东教授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互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