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安徽举行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3-06-19 12:49:06
标签: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第十届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安徽举行

来源:“孔子世家网”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四月廿五日辛丑

          耶稣2023年6月12日

 

2023年6月10日,由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黄山埃弗特网球培训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歙县埃弗特网球培训中心举行。会议以“孔子思想与世界文明进步”为主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领导,安徽省有关单位领导、各省市儒促会理事、孔子后裔代表,首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社会科学院、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师范大学、芜湖教育学院、学术界杂志社、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孔姓委员会、曲阜孔子儒学促进会、沧州孔子学会等有关高校、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代表60余人参加会议。

 

 

 

研讨会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术报告,第二阶段为学术研讨。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安徽省人民政府驻沪办原主任孔祥云作书面致辞。祥云会长首先感谢杨立华教授接受邀请,不辞辛劳,来安徽传道授业。祥云会长指出,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思想已深入在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灵,融化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成为世界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安徽孔子后裔在前九届研讨会的基础上,立足本会实际,依托广大孔子后裔,联合社会力量,坚持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研讨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以及未来世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力争将“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品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孔子后裔的光和热。

 

学术报告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孔向阳主持上午的学术报告环节。此次研讨会特邀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杨立华先生作主旨报告。

 

 

 

 

 

杨立华先生从“中国文明的品格、关于《论语》、孔子哲学中的‘性与天道’、‘性相近也’、人性的内涵:仁、天道”等多个维度,以《孔子哲学与价值人生》为题,阐释了作为哲学家的孔子以及孔子的哲学的内涵与价值。

 

中国文明具有强劲的连续性、广普的包容性、高度世俗化,在此基础上,杨立华先生提出,中国文明最凝练的性格是“此世”,第二个性格是“知止”。此世的现实与彼岸的假设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人生具有有限性、复杂性、边界性,边界之外,存而不论,知止就是知道自身的界限和限度,并且停止在自身的限度,有些行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这正是知止的力量与写照。

 

杨立华先生认为,孔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理念中蕴含着“此世”与“知止”的品格,在先秦诸子时代,是孔子的哲学阐释,使得中国文明路径奠定了非宗教的现世路径。《论语》如实还原了在孔子真实生活的时代下作出的真正思考,是理解、研究孔子哲学思想的最可靠资料。《论语》用纯粹理性的方式来研究哲学,其理论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黑格尔等有些西方哲学家对孔子“非哲学”的贬低,是误解中国文明与中国哲学的体现。

 

孔子虽然重在论述“现世”与“世俗”,但是通过子贡表述出来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是一种极为简洁朴素有力揭示孔子天道与人性贯通的证明。只有人性与天道的贯通,才能从根本上指向人存在的价值。

 

杨立华先生进而指出,《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实际上揭示了人的本质倾向是对幸福的追求。而达成幸福的条件各有标准,最基本的是满足生存需求。从学习中获取愉悦,从交友中获得快乐,是获取幸福的基础途径。

 

获取幸福,是通过一个人的奋斗与奉献实现的。人的本质倾向在于“仁”字。孔子之前有“仁”字,但是“仁”的哲学意义由孔子首先阐发出来,是不容置疑的。先秦时期,“仁”的字形尚未固定,但是《论语》中选择“从人从二”之“仁”,意味着“仁”的最小结构是两个人。两个人就涉及到人际关系,孔子之“仁”的意义在于,人的本质就在人与他人的关系里,每个人都是面向他人,走向他人,而不是自我。因此,个人主义与“仁”学的指向是相反的。

 

从孔子的哲学上说,人的奋斗与努力可以通往幸福,但是现实中,人的奋斗与努力不一定幸福。但并不能由此质疑孔子“仁”学的价值。

 

有观点认为,在“为仁”方面,“克己”与“由己”之间是矛盾的,杨立华先生认为,“克己”是战胜自己,“由己”是释放自己,两者都是“为仁”的途径。

 

孔子自我不断的学习,“仁以为己任”的动力在哪里?杨立华先生认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正透露出人生的实质体现在永不停息地生生变化中。人的主动性是对天道生生的继承,也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人的勤劳、勇敢也在此得到印证。人应该活得积极、主动、奉献、奋斗,而非消极、颓唐、懈怠、寄生。真正的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通过成就他人来实现自我。

 

杨立华先生认为,当前,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基点,就是建立起孔子哲学的信念。作为孔子思想与中国文明核心的孔子哲学应该被广泛关注与认可。

 

 

 

 

 

在交流互动环节,杨立华先生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余秉颐等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孔德立作报告会总结。他认为,杨立华教授主要从六个方面展示了哲学家面貌的孔子,在揭示中国文明发展的三个特性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提出“此世”和“知止”两种性格。其次,通过孔子之于先秦诸子的独特性,衍生出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孔子文献,为今天研究孔子,还原真实的孔子提供了新的思考。再次,作为北京大学学子心目中的“杨子”的杨立华先生,通过言传身教,以内在的哲学气质,展现出儒雅的典范,培养一届又一届的学子通往幸福与成功。这正与他讲座中提到的“克己”、“由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为仁”相一致。杨立华先生揭示出来的孔子仁学,以及人性与天道的贯通均指向人应该不断奋斗,以此实现自我价值。今天,要充分理解孔子仁学思想的价值底蕴,反对利己主义,以自我的不断奋斗,实现精彩的价值人生。

 

学术研讨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委统战部原副巡视员孔祥元主持下午的学术研讨环节。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主持工作)孔令玉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讲述了此次参会的感受,表示会议主题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的“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部署要求,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孔子后裔组织,传承好、创新好孔子思想是其根本思想、最终目标和发展方向。面临新形势新变化与新挑战,更应凝聚思想共识,筑牢思想根基,推动改革创新,争当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践行者、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新时代展现孔子后裔新担当贡献新力量。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孔众认为,哲学是一种方法论,儒家哲学思想大致可分为三种形态:政治儒学、社会儒学、心性儒学,这是一套完整的入世体系,不仅让人类找到自身的价值,更让人充分认识到人与各界的关系,天道和人性的关系。修身为本是最根本的儒学精神,作为孔子后裔更要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余秉颐妙语连珠,从“孔子思想对中国哲学致思方向的影响”维度,阐述了孔子思想的后现代价值。他认为,中国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与国外不同,更关注社会人身问题,关注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合理的行为准则,中国哲学重点在于人本身,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而非自然。中国哲学也没有走向宗教化的道路。沿着这个致思方向,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孔子思想更多更好的作用。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孔令发,以“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为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生活实际,从孔子思想的世界品牌价值、世界历史价值、现代价值、传承与发扬对世界文明的意义四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孔子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已经超出地域和时代,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和品牌影响。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来传承弘扬孔子思想。

 

 

 

安徽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编审丁怀超以“重申成人与教化的观念”为题,紧扣主旨,旁征博引。儒学是非常现实得对生活的反思和追求,此世性得到非常充分体现。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终身追求,是自我选择和自我锻造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化的过程。重视成人的观念、学习的方法、教化的功能成为今天更加迫切的问题。“朝闻道,夕死可矣”,在人人成人的过程中,受到教化,共同追求“此心光明,夫复何求”的境地。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孔德平直抒己见,娓娓道来。他表示,《论语》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一个是仁,一个是礼。《论语》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仁的重点在于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特质是兼具内善和外善。仁是礼的内在体现,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以孝为本,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与世界的关系。要从先祖的教诲中找寻如何做人的答案,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应有新的不同的思考。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受杨立华教授报告启发,提出了新的思索:在此世如何独立思考?在此世可以特立独行吗?幸福是勤奋带来的吗?他认为在此世和彼岸的关系中现实与假设是辩证统一的,人类对未知世界是可以假设的。此外,他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要保持勤奋(自尊自信自取)、保持韧性(承压抗压解压)、保持微笑(豁达通透),要有心智、心胸。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孔祥元以“传承和发扬孔子思想责无旁贷”为题,从“文化自信是安徽能够连续举办十届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的底气、在比较中坚定文化自信、民本意识比西方的民主思想超前了五千多年”三个视角,表达了要自觉扛起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智慧集成、不竭源泉、精神命脉、一切自信的根本。要敬畏文化,正确理解文明与文化的内涵,从底层逻辑上理解文化自信。

 

 

 

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孔红生作书面发言。他认为,孔子思想之所以在今天还需要传承,还需要发扬,就是杨立华教授所揭示出来的孔子哲学之于人类与世界的价值。孔子仁学的自我奋斗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理念,对于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最后,孔德立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此次研讨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儒促会在祥云会长领导下,及时召开的一次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杨立华先生的报告显示了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贯通了“两个结合”,通过阐释孔子的哲学与人生价值,进一步解读了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杨立华先生的报告,哲学底蕴深厚,讲解通俗易懂,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典范。

 

安徽孔子后裔在祥云会长领导下,以传承为方式,以发展为目的,在全国率先发起创办孔子思想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每年邀请全国著名学者作主旨报告,至今已经坚持十年。祥云会长与安徽孔子后裔具有前瞻性、示范性,使得研讨会已经成为全国的亮点与品牌。儒促会作为全国性的孔子后裔组织,肩负着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重任,更应积聚孔子后裔的智慧与力量,“赓续千年文脉,共襄千秋伟业”。

 

 

儒促会常务理事、新华社安徽分社原副社长孔祥迎,儒促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孔姓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孔祥福,黄山埃弗特网球培训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令磊等出席会议。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