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体伟】应天书院: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3-06-27 13:46:07
标签: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作者:薛体伟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五月初六日壬子

          耶稣2023年6月23日

 

在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坐落着一座幽静典雅、深沉厚重的书院,这就是应天书院。应天书院(亦称应天府书院)源于后晋,兴于北宋,与当时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且居“四大书院”之首,培养了范仲淹、石介等众多文坛大家和国家栋梁。

 

“州郡置学始此”

 

五代时期的后晋,中原一带私人创办书院、学舍之风兴起,应天书院的前身就是热心教育的知名人士杨悫创办的学舍。杨悫去世后,戚同文继承了师业,在这里聚徒授教,时称“睢阳学舍”。北宋政权为选拔急需人才开科取士,睢阳学舍的生徒踊跃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一时声名远播,声震朝野。不远千里慕名至此的学子络绎不绝,出现了“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将赵氏王朝发迹地宋州(商丘)升州为府,称应天府。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民曹诚出资在书院原址增筑学舍,宋真宗御赐匾额“应天府书院”,应天书院有了官学的地位,史载“州郡置学始此”。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时称“南京书院”。从大中祥符以后的20余年间,应天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景祐二年(1035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实施新政之际,应天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也成为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两宋期间,只有应天书院既得到了官府的出资扶持,又得到了官方的整体承认。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坐落于山林之间,远离喧嚣不同,应天书院坐落在繁华的闹市,这使得应天书院多了入世的承担与责任。应天书院以其特有的办学模式,开启了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的不解之缘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有着不解之缘,他两入应天书院,是见证应天书院发展和促使其走向繁盛的重要人物。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进入心仪已久的应天书院,他在这里刻苦向学5年,留下了皇帝路过书院学子争睹龙颜唯他苦读的佳话。《宋史·范仲淹传》就曾这样描述他的昼夜苦读,“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范仲淹不仅学成于此而后又授学于此。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聘请丁忧期间的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专门从事专业教学。范仲淹认为“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他在应天书院执教时间虽仅有两年,但以身示范,训导有方,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德行与学问并重,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人才。后世称赞说:“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在应天书院执教期间,范仲淹虽处庙堂之远亦忧其君,他在应天书院,不仅把“天下同文”的校训发展为“以天下为己任”,而且传播“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讲述治国安邦的大政方针。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在应天书院撰著《上执政书》,这是最能反映其忧国忧民博大情怀和赤胆之心的代表性作品。范仲淹在《上执政书》中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其中,“重名器”就是慎选举、敦教育,这成为应天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上执政书》中还包含了范仲淹指陈时弊、力求革新的各项改革举措,如举县令,择郡守,去冗僭,慎选举等,这些建议后来成为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北宋理学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范仲淹是宋代儒学复兴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起着开新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应天书院执教期间,范仲淹就积极提倡复兴儒学、兴学育才,这些实践活动既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也促使了北宋理学思潮的兴起。正如《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撰写了《南京书院题名记》。在这篇重要的文献中:一方面,范仲淹叙述了书院创办的历史,认为应天书院“使天下庠序规此而兴,济济群髦,咸底于道”,颂扬了应天书院的学风和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范仲淹也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念,即复兴儒学,回归儒家经典的义理,他提出“经以明道”“文以通理”,这恰恰是北宋理学的学术旨趣。范仲淹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学术理念融入应天书院的教学活动中,使得应天书院成为北宋理学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就是其中之一。石介后来在徂徕山下从事著述讲学,成为当时山东的著名学者,为宋代义理之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延续千年文脉

 

经历了两宋时期的兴盛后,元明清时期的应天书院屡毁屡建,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这里变成了归德府中学堂。这座“千年学府”经历了战火毁坏、黄河泛滥被埋、被拆除、迁址等诸多变故,但是“天下同文”“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2003年,应天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按照历史文献记载重新修建,2007年对外开放。2015年3月,应天书院被列入“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5年4月,睢阳区委宣传部主办“应天书院大讲堂”,将应天书院打造成一个传播先进文化、宣传社科理论、密切干群关系、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延续应天书院的千年文脉。

 

作为商丘的一大文化图腾,应天书院正在为这座古城注入新的文化灵魂,重现往昔“远近学者皆归之”的盛况。商丘这座古城,也因应天书院的存在而更加钟灵毓秀,文采风流。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