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伟 李鑫】朱子学研究的比较维度与新视角 ——“朱子学综合研究”会议综述(下)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7-17 01:11:09
标签:朱子学综合研究

朱子学研究的比较维度与新视角

——“朱子学综合研究”会议综述(下)

作者:李秀伟 李鑫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五月廿四日庚午

          耶稣2023年7月11日

 

2023年6月2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朱子学综合研究”学术研讨会上,除了朱子的经学、四书学、哲学研究等方面备受关注,朱子的心学、东亚朱子学研究、朱子学中外比较研究等也引起学者的重视。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朱子学的“综合性”。


关于朱子的心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赵法生研究员以性情关系为中心讨论了朱子对孟子心性论的诠释。他认为,朱子以其理本论为基础,将孟子的四端发而为四德诠释为四德发而为四端,将孟子的心、性、情一本论解释为性体情用、心统性情,使儒家道德哲学的基础由传统的道始于情发展为道始于理,从而完成了理学的心性论建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翟奎凤教授围绕坤复说辨:朱子论未发时心之知觉问题,讨论了朱子论未发时心之知觉究竟对应于复卦之象还是坤卦之象的问题。他指出,朱子在早期和后期有不同观点,但是晚年朱子的论说并未否定其早年的观点,而是主张一种动态的未发。这就把儒家涵养未发的主敬工夫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做工夫。南昌大学哲学系张新国讨论了朱子仁论的观念结构及演变历程。他指出,朱子仁论的观念结构呈现为心之德与爱之理的一体两面。在逻辑上,二者互为前提。心之德注重说明道德主体的价值取向与实践工夫,爱之理注重说明价值法则的形上根源与逻辑基础。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陈睿超辨析了朱子心与理一的思想。他指出,朱子哲学中不乏心与理一的思想表达,这一表达与朱子一贯主张的性即理说并不矛盾,其实质含义是性理作为所当然规定了心灵不容自已的本质倾向性,理想的本心”“明德状态与实际的心有善恶状态皆可溯源于理。朱子更加全面地贯彻了心与理一的主张,其一本于理的心学更显圆密宏大。北京大学哲学系陈超以杨时为参照系,讨论了陈亮《西铭说》的”“批判及其重构。他指出,陈亮《西铭说》反映出来自杨时的影响,一方面,陈亮批判杨时主张的镜喻式的心论,转而强调心体的变动性与工夫的持续性;另一方面,陈亮接受了杨时以身体诠释体用的说法,接纳其基于身体概念构建出的理解。中共中央党校李毅从对理学空谈心性的批评出发,力图揭示宋明理学实谈心性的特点。他指出,宋明理学的心性论起源于对空谈心性的批判和对实谈心性的追求,并付出至少三重努力:结合事务充实心性;通过实践落实心性;对心性概念进行精确界定。他认为,宋明理学实谈心性的目标并未完全达成,其成功之处值得继承,不足之处需要引以为鉴。

 

在儒佛关系方面,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王心竹阐述了二程和朱子对佛教的批判。她指出,二程基于理本论批评了佛教的成住坏空观,认为佛教实际是毁弃人伦,上学和下达不能一贯。朱子批评佛教的主要问题是:以心法起灭天地。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李春颖从本体维度分析了宋代的儒佛之辨。她指出,空与实是儒佛最根本的差别,其中又包括空与有、空与实理这两个方面。北宋儒者如二程、张载注重讨论空与有,即是否肯定世界实存,以朱子为代表的南宋儒者注重在本体层面以天理之实驳斥佛理之空。

 

东亚朱子学研究。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张品端比较了藤原惺窝《大学要略》与朱子《大学章句》的诠释,肯定了其开创日本朱子学派的努力与贡献。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曹树明论述了伊藤仁斋对朱子《中庸》诠释的解构。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陈石军以《古文尚书》为线索分析了佐藤一斋与德川幕府末期日本阳明学的经学观。他指出,佐藤一斋一方面在中国《尚书》学的脉络中借鉴其经学方法,另一方面又受日本阳明学传统的影响,注重《古文尚书》的心学思想。厦门大学哲学系谢晓东讨论了德川儒者对人心道心问题的阐释。他考察了德川儒者中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对该问题的理解,认为他们的诠释呈现出不成体系、非原创性、非独立性等特点,其可能的原因在于日本民族具有反形而上学的思维特性、道统自立的愿望、神道的影响和朱子学没有形成压倒优势等。南开大学哲学院廖娟介绍了近代日本的“汉学革命论”与汉宋之争。她指出,在日本近代汉学革新论的种种观点中,一方面表现出对文字、语言、典籍之重要性的强调,体现出实证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抛弃经书解释与义理疏证的学术形态,倡导言与文的应用。福建社会科学院周元侠考察了《夙兴夜寐箴》在中韩理学史上的两种定位及原因。他指出,陈柏所作《夙兴夜寐箴》在中国主要被当作修己之学,其流传呈现出地域性和民间性的特点。但在韩国,却受到广泛深入的关注,并将之视为帝王之学的重要文献。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则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关。

 

在朱子学的中外比较研究方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孙伟比较了朱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动机说。他认为,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情感和欲望以及理性认知都是道德动机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对朱子来说,道德动机被完全归纳为理性的认知——“真知”,基于此而在长时间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和欲望,从而构成人的道德动机。朱子的道德动机说看似是亚氏道德动机说的后半截,而未涉及其前半截。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焦德明从西方哲学中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朱子哲学的理气论进行新的诠释。他认为,结构主义的“结构”概念呈现出与“理”的相似性,可为“理先气后”“理气动静”“理一分殊”的讨论提供新的资源;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的“差异”概念则可为诠释“理气同异”提供新的思路。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兆慧以朱子之理为线索分析了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过程中朱子哲学的接应。他指出,王国维以朱子之理接应理性,抽去其形而上学和伦理学色彩。贺麟以朱子之理接应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冯友兰以朱子之理接应形式、共相。他们的工作一方面推进了朱子哲学的现代研究,另一方面也促使了西方哲学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界的传播。

 

关于现代朱子学研究,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介绍了康有为对朱子的评论。他指出,康有为1885年的《教学通义》中,康有为一方面认为朱子为孔子之后第一人,另一方面又认为朱子对孔子改制之意未能深思。康有为将朱子与改易佛法的慧能和改革基督教的马丁?路德相提并论,其对朱子的评价要远高于陆、王。但是他批评朱子对制度层面重视不够。由此,唐文明引出儒学的发展是以汉学统宋学还是以宋学统汉学之问题的思考。他主张以宋学统汉学。清华大学哲学系高海波介绍了杨祖汉对伊川、朱子道德形态的定位问题。他认为,杨祖汉对牟宗三会通康德哲学与中国哲学并以此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所做的判释进行了反思与推进。杨祖汉的相关研究是近年来康德哲学与宋明理学比较研究的突出成果。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秦晋楠讨论了冯友兰对罗钦顺理气论的诠释及意义。他指出,对于罗钦顺在理气论上对朱子的批评,冯友兰有早年、晚年两个版本的诠释。通过这一组哲学对话,可以揭示出理气关系论域的边界。理不是事物,也不是类似概念、理念、精神这样的独立存在者。宋明理学所讲的理与冯友兰讲的洁净空阔的理世界也有本质不同。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家星回顾了朱子学研究的现状并提出展望。他指出,朱子学研究是衡量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变化。朱子思想研究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朱者有之、批朱者有之、释朱者有之。朱子经学哲学研究及经典诠释研究颇为盛行。朱子文献的整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朱子门人后学研究进入勃发期,现代朱子学研究渐成气候,东亚朱子学研究成果颇丰,朱子学中外比较研究始终不断,经由朱子哲学的哲学创作大有可为。近年来的朱子学研究呈现出组织性、目的性、规划性和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在朱子学研究的展望上,可注重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如以《感兴诗》为代表的诗学与理学结合的研究,可继续推进朱子学的比较研究,应当注重阐发朱子学的现代意义,还应加强朱子学与后朱子学的纵向研究,还可展开朱子学在东亚及欧美的研究,反思东亚朱子学的中心转移说。

 

总而言之,本次会议为朱子学的研究者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观点分享、交流、互动的机会,有利于推动朱子学研究的发展与繁荣。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