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成均馆大学崔英辰教授学术报告:如何论证心善——孟子和朱子对道德心存在的论证方式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07-22 16:04:17
标签:孟子、心善、朱子

原标题:如何论证心善——孟子和朱子对道德心存在的论证方式

来源:“教化儒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六月初二日戊寅

          耶穌2023年7月19日

 

2023年7月16日上午,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家星教授邀请,韩国成均馆大学崔英辰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A803为大家带来“如何论证心善——孟子和朱子对道德心存在的论证方式”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许家星教授主持,中山大学赵甜甜副教授担任翻译,南昌大学田炳郁教授和韩国外国语大学洪性敏教授作与谈。报告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崔英辰教授指出,孟子肯定了道德心(不忍人之心)的存在,并以此为基础主张道德政治(不忍人之政)的可能性与正当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证明道德心的存在?

 

崔教授以《公孙丑上》第六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为切入点。一般认为,此章是孟子在为性善作论证,但崔教授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此章的目的并非证明性善,而是为了证明“不忍人之政”的可能性与正当性。孟子以孺子入井的例子证明不忍人之心的存在,又以不忍人之心证明人可以实行不忍人之政。随后,崔教授以孟子和朱子为例,对这一论证方式进行考察。他强调,其意旨不是讨论内容的妥当性,而是分析证明方式的妥当性。

 

崔教授认为,孟子对道德心存在的证明大体有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两种方式。就四端之心而言,他首先反对将人皆有四端之心理解为表达应当的价值判断,而认为孟子所举人见孺子入井而有恻隐之心、齐宣王不忍牛之觳觫的例子,都是在推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推论方式其实就是归纳论证,即从具体事实推论出普遍事实。但归纳论证的局限是无法保证结论的普遍必然性。比如在孺子入井的例子中,有的质疑就会认为,有些人在目睹孺子入井时可能就不会产生恻隐之心。而在齐宣王不忍牛之觳觫的例子中,也无法确保牵牛人有同样的感受,或者齐宣王在下次目睹同样情形时是否还会产生不忍之心。在归纳论证之外,孟子还常常用类比论证证明道德心的存在。比如,孟子将四端比作四肢,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又以牛山之木比喻仁义之心。这些都是类比论证。但类比论证的局限是需要说明类比事物之间的本质相似性。但孟子并没有说明牛山之木和人心、四端和四肢的相似性。因此,从孟子对道德心的论证方式来看,其论证是有局限的。

 

朱子完善了孟子的论证,他对道德心的存在采取演绎论证的方式,即从普遍事实推出具体事实。朱子以“天地以生物为心”为前提,而人又是天地所生,因此人生来就禀承了天地生物之心,表现在人身上即为不忍人之心。

 

 

 

田炳郁教授、洪性敏教授发言

 

崔教授汇报后,田炳郁教授和洪性敏教授分别进行了与谈交流。田教授主要提及四个问题。首先是对孟子提出“不忍人之心”不是为了论证性善而是为了论证“不忍人之政”表示质疑。第二,“不忍人之心”似乎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对他人惨况的于心不忍,另一种是对某种恶行的不能容忍。第三,像孟子关于“牛山之木”的比喻,其实并不是一种论证,而是一种揭示或者说明。第四,“天地以生物为心”和万物以生物为心是否是不同的?从“天地以生物为心”用演绎论证的方式,似乎得不到万物以生物为心的结论。

 

洪教授也主要提及四个问题。首先,“不忍人之心”章是否也包含了对性善的论证?第二,崔教授认为,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论证性善是失败的,但如果将此命题看作是对不忍人之政的论证,则可能是成功的,因为这指向的是实践的问题。孟子用不忍人之心进行论证时,也许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合理化。第三,在朱子的演绎论证体系里,如何证明天地以生物为心这一大前提是正确的?老子就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和朱子的理论冲突。第四,如何看待一些学者从达尔文的理论、休谟的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进化学等来解释孟子关于心的理论,对这些研究路径肯定还是否定?

 

 

 

就田教授的提问,崔教授主要回应到:首先,对于《公孙丑上》第六章,自己之前也一直认为是在论证性善,后面仔细分析原文时发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其实是作为前提出现的,其结论是人能实行不忍人之政。观孟子对诸侯的劝说,皆旨在说明这一点。孟子正是为了证明此点才有孺子入井的例子。第二,关于对“不忍人之心”作两种理解的区分,此前没有思考过。就孟子的观点来看,应当是指对他人苦痛的于心不忍,但田教授提出的另一种理解也可通。第三,尚需思考后再做回应。第四,“天地以生物为心”和万物以生物为心在本质上应当是相同的。天地生万物如同母生子一样,万物既然为天地所生,就必然禀承了天地的生物之心。

 

就洪教授的提问,崔教授主要回应到:首先,并不否定《公孙丑上》第六章也包含对性善的论证。自己的意图是希望不仅仅从这章中看到对性善的论证,而要看到孟子通过不忍人之心的存在证明不忍人之政也是可能的、合理的。第二,我所认为孟子理论的局限性是指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式是有局限的,而不是指内容。第三,这个问题可以看作是演绎论证的局限性,即如何证明大前提是否正确。朱子是以《周易·复卦》作为经典依据的。至于朱子与老子观点的差异,这可以归结为信念问题,看你愿意相信哪一种。第四,非常赞同、也非常希望大家利用现代科学等理论来对经典进行新的解释。期望重新焕发经典的活力,形成新的性理学。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