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耀明】柳川书院:清代塞外地区的著名学府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4-03-06 23:05:11
标签:

柳川书院:清代塞外地区的著名学府

作者:吴耀明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正月廿一日甲子

          耶稣2024年3月1日

 

河北宣化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战国、秦汉时为上谷郡,唐代为武州;明时称“宣府”,为长城“九镇之首”,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之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正式定名“宣化”,乾隆十年(1745年),清高宗御笔亲书“神京屏翰”匾额,颁赐悬挂在城中央的镇朔楼上。在镇朔楼西北约一公里处的皇城街上,坐落着清代塞外地区的著名学府——柳川书院。书院自1756年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卓越人才,为塞外地区文教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地因景而得名

 

柳川书院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创办者是口北兵备道良卿、宣化府知府张志奇、宣化县知县黄可润,他们发动官绅捐助,募得学田495亩以及白银4800两作办学之资,并请直隶总督方观承题写“柳川书院”匾额、撰《柳川书院碑记》。书院建筑错落有致、花木井然,有讲堂三间,轩廊五间,学舍七十二间,东院建魁星楼,西院凿池引入柳川河水,还有水井、厨房、马厩和习射之场,这种建筑布局也反映了“文武合一”的教育理念。

 

方观承,字遐谷,号问亭,安徽桐城人,是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族侄,并师从方苞学习古文法。他在《柳川书院碑记》中指出了取名“柳川书院”的原因,“命之曰‘柳川书院’,即其景之名而名之也。郭之外有山,山之下有泉,山之上有木,蒙与渐之义皆见矣。”柳川河自北向南流过宣化城西,书院又引入柳川之水而为邻,人言“宣城集关外之秀,而柳川又为宣府之秀”,所以“柳川书院”是因地因景而得名。

 

乾隆十八年(1753年),张志奇任宣化府知府,开始谋划修建书院以改变塞外地区文教落后的局面,宣化县知县黄可润上任后,与之一起为书院寻址。在皇城街一处废宅查勘时,看到中堂的一块旧匾上刻有“天开文运”四个大字,张志奇对黄可润言“此天之运、地之灵,而人之杰所自开也!”于是将此定为书院所在,买下后用不到一年完成书院改建。张志奇先后写了《征建柳川书院启》《柳川书院记》《柳川书院劝学启》,记述了为修书院募款、兴建书院的过程,并劝士子好学上进。

 

乾隆二十年(1755年),黄可润任宣化知县,与知府一同创办柳川书院,还修城墙、浚城壕、修河堤、植树治沙,设义学、续纂《宣化府志》、增修《口北三厅志》,受到当地百姓和士人爱戴。《宣化县新志》记载其“督修城垣,筑长堤,内外植柳以蔽之。修柳川书院,设府县四城义学。人利赖之”。

 

“国家雅化作人,培育士林”之所

 

柳川书院作为“国家雅化作人,培育士林”之所,在塞外地区发挥着培养人才、教化百姓、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甘立德、李象鹍、王衮、章鸿钧、李肇南、王守堃等历任宣化知府对书院都非常重视,他们或捐养廉银作为书院办学之费,或延名师督课,为书院兴学育人倾注了大量心血。

 

章鸿钧,字琴生,安徽绩溪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宣化知府,“常训导诸生以读经书、阅史鉴为实用之学,不徒以诗文见长”,捐出养廉银用以奖励优秀生员,并为书院添购经史书籍数十种。章鸿钧上任当年,还延请“临桂词派”代表人物龙继栋出任柳川书院山长。

 

龙继栋,字松岑,广西临桂人,道光辛丑恩科状元龙启瑞之子。继栋幼年聪慧,少承父学,博览群籍,尤擅诗词,学问以汉学为宗,诗法黄庭坚。他在柳川书院掌院三年,主张教学“首为敦品力行,讲求实学为宗旨,不斤斤以制艺较短长”,讲学时循循善诱、引证翔实,培养了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弟子。龙继栋离开柳川书院后,相继被张之洞延为粤雅书院讲席,被曾国荃聘主“曾氏家塾”,主讲江宁尊经书院,有《廿四史劄记识小录》《十三经地理今释》《南北史提钩》《槐西杂志》《怀旧集》《槐庐诗文集》等著作行世。

 

正是有李象鹍、章鸿钧、李肇南等重教兴学的官员大力支持,延请冯栻、龙继栋、刘若曾等名儒学者主持书院,才推动了宣化学风士风的转变。宣化在清中后期一改“多讲武卫而少言文教”的旧貌,成为塞外地区的文教中心。

 

点亮塞外革命星火

 

1902年,柳川书院改制为宣化府学堂,次年定名为宣化府中学堂,后相继改称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察哈尔省第二中学、察哈尔省宣化中学、河北省宣化中学等,到今天发展为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成为百年名校。

 

1905年,宣化府中学堂选派吕复、童启曾等19人赴日本留学,开启了塞上地区出国留学的先河。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族兄、教育家李大本任校长12年,治校有方、颇有建树:聘师招生,遴选严格;讲课授业,注重研究;实行男女合校;实施道尔顿式教育法,废除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探究精神;订阅《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在师生们心中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1919至1923年,蔚县第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者张苏在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回到母校教国文,在学生中建立读书会,出版进步刊物《沃塞》,以上课、辅导、座谈会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抗日救国思想。1935年9月,张苏介绍共产党员林枫、张伯园等来校任教,他们在学生中发展党员。11月,中共宣化中学支部正式成立,陈焱任党支部书记,胡仁任组织委员,冯光潜任宣传委员,这是宣化成立的第一个党组织。成立会议上,林枫向大家讲解了党的奋斗纲领等基本知识,指出青年学生和工人、农民一样是党的吸收对象和党的基本力量。12月,“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宣化中学,在党支部领导下,学生开展罢课游行集会,对北平学生爱国运动给予大力声援和支持,在塞外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在宣化中学校史上谱写下光辉的一页。在党的教育指引下,康世恩、马信、刘景平、文击、李维略、刘一鸣等大批宣化中学学子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