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明:什么是“世界”“观”?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4-09 19:12:56
标签:

陈少明:什么是“世界”“观”?

来源:“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二月廿九日辛丑

          耶稣2024年4月7日

 

2024年4月1日,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特别邀请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陈少明教授莅临我校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作了主题为“什么是‘世界’‘观’”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主持,哲学学院百余位师生参加。

 

 

 

对于此次讲座,陈少明教授主要是从语义的阐释入手,探讨了“‘世’‘界’”“观”三字的由来,以及两度组合后所形成的概念结构,并对“世界观”如何从一个抽象概念转变为一幅有质感的思想画卷以及人之“世界观”的形成进行了各方面的解读。

 

在引言部分,陈少明教授以“世界观的学问”为中心展开了具体论述。他首先指出,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古今中外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和定义,很难说这一个定义相比较于那一个定义就是绝对优先的。但是就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一说法而言,他认为这个说法相对于其他说法是比较有竞争力的。而且抛开哲学是否是最准确的定义了“世界观”这一问题,陈少明教授表示,起码哲学对于“世界观”是极为重视的。接下来,陈少明教授还从哲学教科书中对于“世界观”的相关解释谈起,认为“世界观”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点。最后,对于“世界观”与“学问”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是未必都具有“世界观”的学问,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哲学的工作。

 

 

 

在“从‘时空’到‘世界’”的阐发中,陈少明教授首先从“世界”与其英文词“world”的关系说起。按照弗雷格区分指称与含义的观点观之,两者指称的对象相同,但含义实际上是不同的。中文的“世界”是由“世”与“界”组成的复合词,若只溯其字意,“世界”应该只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但是中文的“世界”意义比之更丰富,如我们把比大地或地球还大的地方叫作“宇宙”。就“时空”而言,空间是万物显现、身体活动与生命资源的场域,时间是物体与生命变化的尺度。时间与空间交织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理解生活的基础。就“世界”而言,陈少明教授认为其在指向人类社会时空时,其中蕴涵着人类的生命周期和人类对空间有组织的利用等丰富的意义。

 

在“时间掌控的社会化”这一节中,陈少明教授指出为了把事物秩序化,人类形成了一套相关的时空概念框架。属于空间者,如有无、大小、多少,以及远近、高低、前后、深浅等。涉及时间者,则是久暂、先后、快慢,以及过去、现在、将来等。对此,他还列举了人类所发明的度量两者的工具,如尺与斗、日晷、时钟之类。此外,陈少明教授认为“时空”在当下社会中成为了协调行动,计算效率的工具,而且现代化实际上是对时间的压榨。

 

 

 

就“生命节奏的投射”而言,陈少明教授从“世”、“代”、与“年”的字义出发,且以常识为例,分别解释了何为世间之“世”、时代之“代”、生命“年”轮。此外,他还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为例,对人类的生命意识进行了详细阐发。

 

对于身体与社会活动空间的关系,陈少明教授则以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具体事物(如房屋、各类生产工具、宗祠、庙宇、出行工具等)为例解释了其所包含的四方面内容:一是以身体为尺度的设施与工具;二是有组织的征服空间;三是建筑功能与权力的变迁;四是技术发展与空间相对意义的下降。

 

基于上述内容,陈少明教授对社会关系观念的空间化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他认为这一问题不同于上述对空间的社会管理,而是在非空间领域采用空间概念去理解。许多原本用于描述空间位置的术语,被挪用来分析或评价社会关系,就是很好的证明。如“中”,既有位置之义,又被引伸为动词之“中”,还可以被用来象征权力中心。又如“界”,既有物理意义上的界线之义,又有社会意义上的界别之义。据此,陈少明教授认为自然“时空”的社会关系观念化使得“时空”的意义从有形的事物转移到无形的关系上。中心、界线、之间、生存空间、上升空间、前台幕后、前沿、底线等概念塑造了我们对社会秩序或社会结构的基本观念。在这样的“世界”框架下,人们以此确定位置,想象前程,寻找途径。此外,陈少明教授还分别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使用诠释了社会生产形态与时空使用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农业社会是争取空间、顺应时间,工业社会是制造空间、压缩时间,后工业社会是渗透空间,榨取时间。

 

 

 

在详述完“时空”与“世界”的内涵之后,陈少明教授又强调了人类如何通过“看”的方式把握这些内涵。他指出对于自然空间的事物,主要是通过视觉直接把握的。即使是肉眼无法直观的宏观宇宙与微观物体,我们也可以把它想象成能“看”的对象来理解。把对象视觉化是我们思维的基础。与此同时,陈少明教授还从“视而不见”“有见必有蔽”“超视界对象”说明了“看”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陈少明教授还强调了“观”的作用。他认为观有从静态到动态的特征,并以电影、记忆为例说明了视觉转变成意识、观看转变为观念的过程。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陈少明教授则从被所知世界知识塑造或左右、身份与类意识(对他人的态度)、意义与生命的限度(超越个体)和“三观”不可分割等方面说明了人类“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并且在结语中期望大家能够成为一个心志健康、胸怀开阔、积极面对未来的人。

 

 

 

陈少明教授所作的“什么是‘世界’‘观’”的主题报告内容充实,鞭辟入里且贴近生活,能够启发在场师生们对于“世界观”的深刻思考。在提问环节,陈少明教授详细解答了在场师生们关于人之有限性、“时中”、“中庸”等问题。最后,讲座在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