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儒家文丛之陈明著《儒教与公民社会》出版

栏目:出版图书
发布时间:2014-12-10 21:25:38
标签:
陈明

作者简介:陈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湘潭大学碧泉书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创办《原道》辑刊任主编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文化儒学》《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对谈录》《儒教与公民社会》《儒家文明论稿》《易庸学通义》《江山辽阔立多时》,主编有“原道文丛”若干种。


 


书  名:《儒教与公民社会》

作  者:陈明

丛书主编:陈明  任重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内容推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国学热的表现形式之一,大陆儒学对儒学的研究阐释也取得了很多的理论成果。作为代表人物之一,陈明从公民宗教概念出发理解描述儒家文化系统的历史地位和功能,构想其在当代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中的独特意义与实现方式,在学术界思想界获得了广泛关注。作为现代化转型重要内容的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问题在中国有着理论的独特性和现实的紧迫性。探索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参与,而儒家文化也必然在对这一伟大进程的参与中获得自己新的理论形态。该书正是一种这样的探索。


作者简介


陈明,男,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三亚学院南海书院院长。《原道》主编, “原道文丛”主编,“原道”网站站长。著有《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维》、《浮生论学》(与李泽厚合著)等。


目录

 

总序

 

公民宗教:儒教之历史解读与现实展开的新视野

儒教之公民宗教说

儒教:作为一个宗教的考察

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儒家视角的观照与反思

公民宗教与中华民族意识建构

现代语境里的儒教思考

儒教与宪政

公民儒教的进路:《思想》杂志问答

经典是一种建构——儒家经学释义学略说

《易》、《庸》、《学》儒教三典义理试说

徐复观思想史研究之理论预设的探究与反思——以《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和《两汉思想史论》若干问题为例

生化:主宰与义理的根源与基础——儒教天论之脉络与意义

孔孟略说异同论

胡宏思想的逻辑与意义——从朱子对《知言》的批评说起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问题漫说——评周伟驰著《太平天国与启示录》

从曲阜教堂事件看大陆儒耶关系的现实状况与发展趋势

大陆儒学重建的问题定位——答《绿叶》记者

文化的意义与边界——《国学新视野》访谈

 

附录一 哪种公民?谁的宗教?——兼评陈明《儒教之为公民宗教》

附录二 即用见体,公民宗教——陈明文化儒学思想评述


结语

 

 


 

给这个集子取名颇费斟酌。


文章讨论的主要是三个问题,儒教特征、儒教经典和儒耶关系。儒教特征,既要试图证明儒教作为宗教可以成立,又要对它的特殊性有所强调,更重要的是要对它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定位与发挥做出具体把握和分析;儒教经典与前一问题相关,既然说儒教是一个宗教,那么就必须要回答它的神学论述为何的问题,并对它与历史上已经汗牛充栋的种种诠释以及在历史中深入人心的教条的关系作出说明;儒耶关系,宗教是一种实体化的社会存在,是我们今天真实面对也必须妥善出了的一大问题。儒耶关系应该是其中最突出也最重要的一个吧。其意义不只是文化性的,也是社会性的、政治性的。这些问题属于时代,但在我这里无论从方法角度到结论表述却很个人化。除开本人比较散漫有欠功夫火候,多少也与思想和学术正处于转型期有关。本来想用一些诸如探索之类的词表示谦逊低调,但终因累赘不利索而选择了现在这个大而化之或者有点赶时髦之嫌的名字。不过从文章应该可以看得出,我确实是把现代公民社会作为自己思考前述问题的出发点或立足处的。


儒教特征部分公民宗教是核心概念。


儒教之公民宗教说在2005年全国首届儒教学术研讨会上匆匆提出,原本主要是为了论证儒教论——宗教是个麻烦的词,论证儒教具有公民宗教地位、意义和功能则相对容易许多,而既然它是公民宗教了,那么它作为一个宗教的存在不也就理所当然了么?后来修改文章发表的时候又悄悄萌生出了一个野心,以之作为儒教重振的策略或路线图——既然作为公民宗教的儒教其历史文化功能是正面的,那么说服社会接受它进而推动其作为一个宗教的发展应该也就会顺利许多。后来在与陈宜中、周濂等的交流中,他们的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促使我去考虑这个儒教将要与之接榫的所谓社会在今天究竟是怎样一种样态?它有什么问题?它需要怎样的儒教?儒教又该如何与之衔接互动?在把问题的思考带入国家建构和国族建构的历史场域之后,我感觉“儒教之公民宗教说”在深度和质感上有所进步,问题节点的增多也使整个论述有了初步的轮廓。这个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思想界的关注,我希望自己观点看法能在这样的挑战-应战中继续得到发展完善。


儒教经典部分的文章虽然篇幅不多,但我觉得《易》、《庸》、《学》三典论的儒教神学建构还是十分重要的。蒋庆先生觉得应该对《诗经》、《尚书》和《周礼》里面的材料加以重视。确实如此。不过相对而言,它们是直接的经验,是神之灵与人之行的叙事记录,也是“三典”得以成立的基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没有作为一个宗教的儒教作为社会基础,儒教的公民宗教地位是很难得到支撑保证的。兹事体大,万绪千头需要从长计议,但这些理论的工作是现在就要做的。从五经到四书,儒家思想系统的思想图景变化不可谓不大。今天,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确立百年之后,我们应该有勇气和责任去做这样的构想。


儒耶关系从曲阜教堂事件看比较紧张不容乐观。但也正是在对这个事件的调查中,我发现很多的矛盾其实主要是因为误解,而并非无法化解的所谓诸神之争。儒耶二教在神学和伦理上存在不同原则和叙事是自然正常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某种张力也没什么大不了,由此引起的文化认同上的纠结冲突也可以通过公民文化平台来加以化解调适。我认为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宗教作为一种组织系统的社会整合问题,这本质上是一个政治的问题或权力的问题。当年的礼仪之争、太平天国运动等都属于这一范畴。由于十分复杂的内外原因,体量和能量都十分巨大的基督教如何在中国实现本土化将是未来最重要的文化课题。儒教无疑能够也应该在这一过程发挥某种积极作用。基督教对儒教固然多傲慢,文章多有述及;儒教对基督教也多偏见,这里谨作某种提醒。


曾经以从宗教而非哲学角度理解儒家思想系统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把握其与生命生活的互动联系、描述建构其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功能区分大陆新儒家与港台新儒家或现代新儒家,获得很多认可,也遭遇很多质疑。大家应该记得前几年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讨论,论文发表、会议结束之后,一切似乎又重回从前。倒不是说儒家思想传统的伦理学、形上学研究已失去意义,而是说从宗教学、政治哲学角度的研究非常重要却非常薄弱,至于把它与当代社会转型中的问题结合起来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读者也承认书中涉及的问题现实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值得深入探讨,那么我要说这与作者是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儒家、从儒教的角度切入社会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这一切本就是儒家文化固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存在形态。


儒教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与自由主义关系应当为何与新左派关系又该怎样等等都需要大陆的新儒家群体审慎思考郑重对待。我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这样的初步尝试。


非常期待从这一角度展开的讨论和批评!


是为序。


 

结语

 

“士尚志,志于道”是《原道》的辑刊的口号。道可表现为言,然更重于行。就理论构建而言,陈明的思路学理上较蒋庆(“后文革语境”)与康晓光(“后冷战语境”)的论说更加绵密,现实中能以现代国民国家建构为其思考之导向,可谓承续近代康梁张等诸公所代表的保守——宪政主义传统,把握了时代的主题。虽然细节上不无可商榷之处,整体上看毕竟“大醇小疵”。而与思想相比,陈明始终具有的实践品格更应受到肯定和尊重。一百年来,儒家思想被学院化、哲学化,变成了奥义玄理、高头讲章,从而逐渐远离创建现代国民国家这一时代主题。然陈明创办《原道》、编辑文丛、引介思想、组织会议、广泛地介入各项社会热点议题的讨论,把儒家理念普及大众乃至官府,近年来更以创办书院为志,筚路蓝缕,坚持不懈。十数年来,《原道》有了长足发展,儒家亦剥极见复,有野火春风之势。儒生自古讲学论道,开天下风气以为政教之先。《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以此观之,《原道》之十数载寒暑,谓之儒家事业,而陈明谓之思想型的事业家,不亦宜乎?



【附录】


“大陆新儒家文丛”总序

 

大陆新儒家的名字已经渐渐熟悉,其思想轮廓却似乎依然模糊不清。但是,参照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所谓现代新儒家或港台新儒家,还是可以对其思想学术上的特点做出一些勾勒。


问题意识上,属于后五四时代的前辈们主要是在中西关系语境里工作,面对携政治、经济、军事之威势而来的文化压力,带着悲情为传统文化和儒家做知识和价值上的合法性论证,但是所采用的学术话语和价值标准却基本上都是来自西方。大陆新儒家属于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开放后的时代,所面对的是转型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其工作起点和目标是希望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承担来实现传统延续民族的复兴。


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把儒家文化视为一个知识的系统是不够的。于是,与现代新儒家多采用哲学话语形式对儒家经典加以阐释梳理不同,他们主要选择了宗教的学科框架,从这样一种人类生活的精神维度、一种人文和意义的视角去理解儒家思想系统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把握其与生命生活的互动联系、描述建构其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功能。牟宗三等也有以教化、人文教诠解儒家经典的情形,但这并不足以否定、替代对儒家文化进行宗教把握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人文教只是强调了其相对于神本宗教的某种特征,而教化本身是一个动词,即依据某某(对人)进行教育,并不涉及“某某”的内在属性,如基于道德的教化是一种教化,基于宗教的教化也是一种教化。


视东西方文化为不同文明类型既是近代学界的某种共同认知,也是现代新儒家进行自我辩护的某种策略选择。在这一前提下,他们将思想的重点集中在心性之学以彰显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与优越性,认为问题只在于如何由此内圣开出新外王即现代自然科学和民主制度,其左冲右突曲为之说过程十分艰难效果却差强人意。而大陆新儒家从宗教入手,不仅上遂天道奠立根本,重归《尚书》、《诗经》和《周易》的上古传统(宋儒偏重四书。现代新儒家心性至上,有现代宋明理学之称),同时也方便直接地切入现实问题,在对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的论述中将论域由形上学及道德和伦理学向法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政治哲学等开拓延展。


凡此种种,应该可以将大陆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或港台新儒学的思想风格粗步而明确地做出一些分判了吧?当然,这只是自其异者观之而已。从历史看儒家传统生生不息变动不居,从现实看它也同样光谱丰富精彩纷呈,但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存在之重要维度所具有的基本性格却是一以贯之的。


“大陆新儒家”的概念从一位旁观者口中道出具有相当的偶然性,但它却使那群认同儒家的学者实现了由自在到自为的转变。这是必然的。虽然堪称经典的作品尚有待时日,但新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已是隐隐然确立成型。我们和东方出版社合作推出“大陆新儒家文丛”正是要记录和推动这一思想的律动和创生。我们相信这对儒家和传统、中国和世界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陈明,作于孔子2565年暨耶稣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