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昊宸】阳明学研究仍有发展空间期待进一步深化

栏目:思想探索
发布时间:2016-09-10 00:34:02
标签:

阳明学研究仍有发展空间期待进一步深化

作者:肖昊宸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初七日壬辰

          耶稣2016年9月7日

 

 

 

从王阳明(1472—1529)创立其心学体系算起,阳明学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目前它也是中国哲学界、思想史界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为了解阳明学的学术动态,分析其当代价值,推动阳明学研究新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学术研究日渐扎实


近十几年来,国内阳明学研究渐趋繁荣,研究成果日益多样化。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表示,目前大陆对于阳明学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对王阳明学术思想的总结更为系统,包括心学和理学的关系,阳明学中的良知思想和知行合一的观念等。第二,对王阳明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脉络的梳理更为清晰。这包括对阳明后学分派、阳明学与明末清初经学思潮之间的关系,乃至阳明思想对明末的政治和文学思想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第三,深化了针对阳明学的修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当前,阳明学研究的功夫也日渐扎实。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欧阳辉纯认为,国内阳明学研究更加注重挖掘阳明学文献,更加重视阳明学本身,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有助于克服脱离文献来对阳明学进行阐释和发挥的偏颇。

  

理性审视阳明学当代价值


阳明学在古代社会晚期曾对中国的学风产生过深刻影响,一度与作为主流的程朱理学相抗衡。阳明学发展与传播的历史,表明它具有走向民间、成风化人的潜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震表示,阳明学所讲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概念,从来不只是象牙塔里的理论。它既是个人道德实践的方式,同时又包含了对理想社会秩序的思考。个人的道德实践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曾经是阳明学的一大特色。事实上,阳明学从其诞生之初起,就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从而在16世纪明朝中后期引发了一场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


吴震进一步解释道:“在17世纪中叶以前,阳明学一直存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即在民间社会得以迅速传播,形成了一种‘民间儒学’的独特形态,这与当时作为官方学术形态的程朱理学形成了鲜明对照。今天,阳明学研究也可以尝试走出‘学院派’研究领域,走向更广阔的田野。当前,研究者应对阳明学中的良知学说、知行合一的思想,以及万物一体的人类共同体意识进行现代化解读,向社会大众适度推广,唤起人作为主体的道德自觉。当然,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即在民间普及阳明学新成果之际,由于过分追求通俗易懂的大众效应,而在阳明学的原典解释、思想分析等方面出现了某些庸俗化现象,导致对阳明学的曲解乃至根本误解,甚至将王阳明本人视作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而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知行合一的观念可以借鉴。欧阳辉纯表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主要是从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角度而言,这是传统儒家道德修养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其局限。这样的观念落后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实践观,后者科学地解释了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并提供了强大的方法体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对于现代人依然有一定的意义,那就是强调内在的超越,有益于锻造人强大的心灵。

   

研究路径有待拓展


阳明学走过数百年的历程,内容纷繁复杂。研究者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去粗存精,阳明学研究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欧阳辉纯表示,阳明学研究在整体性、思想性和全面性上还有待提升,目前还存在“淡出思想关怀,凸显纯学问”的片面研究路径,这容易使得阳明学研究出现零星的、碎片式的、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整体性、思想性和全面性的研究相对不足。例如,尽管国内外出版了很多阳明学研究专著,但至今仍未出现关于阳明学的通史类著作。


阳明学研究应当发挥多学科的合力。吴震表示,哲学史完全可以向思想史开放,成为哲学的思想史;同样,思想史也完全可以是思想的哲学史,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未来的王阳明研究必将是跨学科的研究,甚至可以将哲学史、思想史、社会史乃至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方法联合起来,这也符合今后人文学科多元发展的趋势。


干春松表示,阳明学研究的新突破主要在于两方面。首先,要继续加强对阳明思想的特点和阳明学发展的研究。其次,应强化关于阳明思想对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影响的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要加强对社会经济条件和阳明思想的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考察。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