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儒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转化问题,也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是儒学如何融入现代社会、为现代国家治理和现代社会重建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问题。这需要我们对儒学的学科属性和现代转化路径作出新的探索。
10月19日至22日,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召开。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史哲》名誉主编、《孔子研究》主编王学典教授于10月20日上午作为两名中国学者代表之一,以“儒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及其现代转化”为题作主旨演讲受到高度评价。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必由之路,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这一命题的提出极大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
儒学的特点是把社会治理建立在道德感召力的基础之上,“为政以德”,以德性为中心;社会主义是把社会治理建立在高度政治认同的基础之上;自由主义是把社会治理建立在法治信仰的基础之上。儒学必须与自由主义大张旗鼓地展开全面对话,这样才能推进儒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
“化经为史”是以学科化知识的形态,以专业化的现代学术方式,过滤掉了经学所曾包含的、在中国古典社会绵延了数千年的传统伦理价值与信仰体系。在现代《尚书》学的构建过程中,在经学转化为史学的过程中,经典的注解和叙事被现代学术的学科研究形式所取代,传统价值伦理体系失去了文献依托,这一盲区使儒家思想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面临···
就像新冠疫情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局限和短处一样,新冠疫情也使中华文化、中国制度的长项和优势显露无遗,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深度开展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深度对话,在整个世界上彰显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巨大优势和意义,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范式。
先生是一个在时代浪潮中颠簸前行的学者。时代和生活虽然给予他很多创伤和无奈,他却以惊人毅力,以德报怨,回馈中国文化更多。作为现代中国一条文化路向的代表,他的离去无疑是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和文化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离去,却不是这一路向的终点。特别是当他看到,自己早年的学术追求已经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选择的时候,先生在···
本专辑选编了1997年以来《文史哲》杂志发表的儒学研究文章。其中,“儒学与基督教:人类危机与世界文明对话”笔谈发表了许嘉璐、张立文、谢文郁、何光沪、黄玉顺,与美国学者谢大卫、白诗朗、大卫·利特尔、霍普金斯,以及韩国学者崔英辰等的文章,在学界引发关于“儒耶对话”的关注。
中国应在融合西方节日内涵的基础上,汲取传统文化精神,建立中华传统节日体系,从而塑造体现中华民族特征和历史渊源的东方伦理型生活方式。打造具有浓郁东方风情的新生活方式,不仅应推动中华传统节日逐步取代“洋节”,还应该恢复传统节日的神圣性、庄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