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书院研究继续良好的发展态势,成果较为丰硕。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出版书院类著作33部,博硕士学位论文39篇,期刊论文464篇,涉及历史学、教育学、文学、建筑学等多个方面。相比于以往的侧重传统书院研究,本年度当代书院研究成为热门话题,集中在书院对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当代书院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具有的优势等方面,···
 
                深入发掘新乡贤文化内涵,需要更多关注其在乡村振兴新时期乡村治理中的具体运作方式,注重阶段性、类别化归纳总结。其中,功能性、便利性、情感性、社会性和教育性等内容均值得在实践中予以探索。多方位认知乡贤文化在历史新时期的潜在功能发挥。
 
                当前,社会的冲突、政治的冲突、经济的冲突、军事的冲突、宗教的冲突、道德的冲突,以及资源和能源的争夺,环境的全方位破坏,人类生存条件的急剧恶化,另外还有数不尽的祸端灾变,等等,让人类进行了价值、理念以及各种诉求的重构。这一切都是不断影响东西方思想对话的宏观条件。西方儒学的发展就是东学西渐中东西方思想对话的产物。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随着其思想体系的不断拓展、社会价值的不断发掘,逐渐形成了博大深邃的易学文化。
.jpg!cover_160_120) 
                2019年9月21日,《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通称“安大简”)第1辑正式发布。这一辑整理报告,包含了58篇《诗经·国风》的内容,作为战国早中期的抄本,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诗经》版本。
-1.jpg!cover_160_120)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加速了传统村落的衰败和乡土文化的消逝,带来了乡村社会发展变迁中的治理困境,使得与传统直接管控的硬治理模式不同的间接嵌入的乡村软治理进入了现实语境,而注重文化重建的新乡贤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乡村软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需要。
 
                “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于20世纪初,奠基人是王国维、胡适、冯友兰等。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初创过程中的里程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9月28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祭孔大典上,数百名学子在万仞宫墙前朗读《论语》经典语句,余音袅袅,响彻古城上空。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孔子后裔代表在内的20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依循传···
 
                广东的祠堂文化目前仍缺少一种创新的模式,多数仍然停留在“有条件就搞,没条件就不搞”的状态下。
 
                作为南孔文化的发源地,衢州一直倡导崇学尚礼、义利并举、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走进新时代,衢州更是要让“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0.jpg!cover_160_120) 
                近期,江林昌先生发表《古史重建迎来了黄金时代》一文,指出:“近一百年来的考古大发现,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十多年前,“读经运动”进入高潮,国内涌现了近百家读经学堂,大批少年从传统教育体制中跳出来,进入读经学堂求学。然而,读经到底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毒害孩子?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争论不休。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而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各种专门考古也有很大的进展。
 
                2019年6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和曲阜国学院主办的“曲阜希贤之旅”游学活动圆满结束。通过四天丰富的游学活动,在晨读暮讲之中领略经典之魅力,于行走坐卧之间感受传统之韵味,完成了一段难忘的希贤之旅。
 
                在培育出适宜的文庙的独立法人及其运作模式之前,如果没有一种纯粹的文化尊严从文庙内部生长出来,如果没有一种新型“教化”能够在“人伦”层面更好地实践出来,那么资本与权力的力量随时都可能切断文庙与社会之间的信仰关联,封闭其神圣空间;这也就意味着,文庙岭上的诸神之战,仍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
 
                四十年来,曾在历史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近代以来成为游魂的儒学,一阳来复,走上复兴之路。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是拨乱反正,客观评价孔子儒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是一阳来复,儒学重光,出现复兴思潮。21世纪以来,儒学复兴呈现多元化,和而不同,多彩纷呈。儒学复兴是与中华文化的复兴同步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大陆的儒学研究和发展经历了由复苏到复兴、重建的过程。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儒学在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自觉的驱动下,逐步回归传统,同时也积极回应现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各种当代型态的儒学理论应运而生,儒学的一些精神性价值也随着民间儒学的日益开展,重新回到人们的心灵和日常生活当中。
 
                作为一个亲历者,回顾一下婺源朱子文化建设所走过的路,研究一下婺源朱子文化建设所经历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我觉得,除了众所周知的一些大环境、大气候的原因外,主要的问题出在定位不准、定位错误上。
-49.jpg!cover_160_120) 
                本文选取八个主题概述2018年的儒学研究,八个主题是:礼学与经学的实践指向、儒学现代转型及其新形态、儒学与异质文明对话、东亚视野下的儒学研究、儒家伦理的当代诠释、作为范式的儒家政治哲学、从儒家工夫论到功夫哲学、“生生”与儒学的返本开新。希冀通过这一分疏可以勾勒过去一年儒学研究的动态走向。
 
                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二楼的国学网办公区,一排排木质书架摆满了线装古书,并且用白纸黑字写着一个个姓氏作为书籍分类摆放的记号——它们是一批家谱。日前,中华谱牒文化研究基地成立大会在京举行,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一卷卷泛黄的家谱究竟能让我们从哪些维度了解家族过往?在重新重视家教、家风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