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5月15日,全球私塾联谊会袁彦老师来到石庵书院考察指导。我们有幸在这几天向袁老师请教,并一起同游朱子故里五夫古镇。
本文标题所称“通礼”,非取杨复《祭礼》“通礼篇”之意义,亦非“《大清通礼》”之“通礼”,乃是经学目录学上的概念。
朱熹(1130—1200)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对后世的影响,以目前研究成果之丰,已无须赘言。只不过在衆多研究中,对朱子礼学的探讨显得薄弱。
5月29日上午,河北省儒学会与北翟营社区共建的孝善书院邀请河北省儒学会教育普及委员会讲师,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商金芳教授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德助推乡村振兴”为题举行讲座。
“祫祭”典礼是中国古代将过世“先君”的神主安放在祖庙里,使其灵魂回到先祖身旁的礼仪。2016年,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钟家港南段考古发现一件陶豆盘内刻划的“三个绘画单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钟家港南段2016年的发掘》,《考古》2023年第1期),为探索我国古代“祫祭”典礼的起始年代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谪居贵州近3年,给贵州留下了宝贵历史财富。数百年过去,王阳明在贵州播下的思想种子一直在茁壮生长,深度挖掘阳明学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024年5月22日下午,思与文讲座第132期“诗说王阳明”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本场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研究院张学智教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朱承教授主持,同济大学谷继明、华东师范大学刘梁剑、苟东锋、上海交通大学黄琳、东南大学毕梦曦、浙江外国语学院杜梅等众多校内外师生参加了本场讲座。
中国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和核心特征。“礼”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祭祀、丧葬、饮酒、聘问、继承、冠服等一系列日常行为的规范,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
参加一个高端文艺创作论坛。
此文写于数月前,初发于公号。后因恐责人太过,随即删除。
宋四家,不才最心仪蔡襄。观蔡襄书,如饮汾酒,汾酒其味,醇正无偏,故广东腊肠以其去腥增香,因其有成就食材而不留己痕、功成身退、不夺他美之德。
2024年5月12日上午九点,落笔书院开展了本学期第十二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陈彦军老师讲解并翻译,其余同学给出自己的见解。
4月27日下午两点本学期第十一次读书会举行,本次读书会采取的是每个人分段翻译,从原文出发,带领大家一起了解史记中“周本纪”的西周部分,下面笔者结合大家的讲解和讨论,从个人的视角来总结这场读书会。
第12届东西方哲学家大会27日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举行“家哲学”圆桌会。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这在传世文献中多有载录,如《尚书大传》云:“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然时至唐宋之际,疑经辨伪之风渐起,周公“制礼作乐”亦为讨论话题。南宋硕儒朱熹云:“周礼毕竟出于一家,谓是周公亲笔做成,固不可。”由于朱子理学集大成者···
2024年5月17-19日,“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的新展开——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武汉大学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研究所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湖···
《谢良佐理学的形成与演变》一书包括正文五章、附录二篇,以谢良佐的生平与学术活动为基础,通过考察元祐党案与上蔡学派的形成过程,着重突出 了从“伊川学”到“上蔡学”的理学发展谱系。
孟子的“四端”叙事在儒门心学叙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四端”叙事不仅是儒家心性学的理论基础,更是儒家王道实践的理论奠基。跳出儒门共同体审视“四端”叙事会发觉其看似连贯的逻辑中存在着某种跳跃与断裂。这与叙事言说者的个体身位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场域有关。“四端”叙事的断裂性在于将体验、体证、见证、论证四者不加分析地关联在一起,···
2024年5月13日上午,北京人文国学院长城班全体学生在蔡恒奇院长的带领下,赴广东深圳拜访国学大家蒋庆先生。
“十三经”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人文文化的最重要的原典,流传时间与空间之广可称中国古典文献之最。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广罗善本,延纳学界菁英,备列诸本异同,广采清儒校经成果,纂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