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录郑注,节取贾疏,详标句读,除《丧服》篇及若干记文外,悉为分节,节后均列标题,提纲挈领;又旁及他家经解,间下己意。又因经、注、疏文古奥难通,张氏撰著时于字句旁加句读,方便后学者阅读。句读为讲经之基础,离析难句,经义自明。
时光流逝,光阴荏苒。
近日,四集纪录片《船山先生》在湖南卫视、芒果TV等平台热播,节目相关内容及话题全网累计曝光量超3000万人次,掀起当代"船山热潮"。随着这位湖湘思想巨匠的故事被广泛传播,其隐居著书的衡阳县曲兰镇船山故居,也吸引了众多游客与学者前来探寻。
“彣”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意指花纹或色彩。“彣彩”承载着礼制、信仰与美学的千年传承,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如同璀璨星河,凝结着先民的智慧与审美。而今,这些瑰丽的文化符号以全新姿态在孔子博物馆亮相。
5月23日,四川省文庙保护联盟成立大会在德阳文庙举行。
《公羊传》既强调“君臣之义”,又要兼顾“亲亲”原则,当一个案件同时涉及这两个原则的时候,就出现了混乱。
君子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对中华民族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儒家和墨家都非常重视君子文化,不仅提出了自家学派的君子观,建构了完美的道德人格和政治品格,还希望人们把君子作为取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
“君子”一词,早在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尚书》《周易》《诗经》里已经屡见不鲜。到了春秋末期,原来兼有王侯、大夫等“有位者”,以及男子、有德之人等多种意蕴的“君子”概念,经过孔子的反复论述和重新打磨,被赋予更多“有德者”的内涵,成为具有道德标杆意味的可学可做的人格形象。
作为儒家的开宗及代表,孔子的形象不仅受到广泛称述,而且历经了多番更动。先师、圣人、素王、教主……种种形象塑造,实构成一幅观念图景,生动反映着思想的流变与历史的转进。
阳明学的形成、传播与发展,存在着“地域性”与“区域性”两种形态,“水域”(“江域”或“海域”)乃其主要载体。
作为中晚明最为重要的思想和社会运动,阳明学是由包括王阳明及其第一、第二乃至第三代弟子、门人与后学这些“阳明学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的。
我们要以先贤为榜样,坚持不懈地弘扬创新精神,赓续燕伋遗风,主动作为,让中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强盛。
在历史长河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其中,“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承载着对道德修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忠恕之道”正是“君子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指引着个人修身,更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经典名言,堪称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
4月29日,农历四月初二,孟子故里邹城孟庙内钟磬齐鸣、佾舞翩翩,一年一度的纪念孟母孟子大典正在这儿举行。
吕祖谦早期接受“孟子学”的王霸观,“以孟解《左》”,以道德尺度评判历史且贬低霸功,将霸道归为不仁不义且无利的政治。其晚期则回到由史以明义的诠释原则,回归“《左传》学”的王霸观,转向以历史尺度重估霸功,肯定霸道是“以德辅力”的政治。
殷周之变是最后一次“绝地天通”。周公制礼,定礼制,废人殉,敬鬼神而远之,从上于天子,至下达士人,皆不得“通灵”与“降神”。
孔夫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世情如此,智者远瞻,而愚庸短视,是以小人闻道而大笑。不受待见是千古圣贤的宿命。再者,以受不受待见为荣辱,是庸人价值。圣贤之所以为圣贤,正在于不受待见而千古踵继者不绝。统治者算老几!
“诗礼传家——孔府生活主题展”20日起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展出。展览遴选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明清时期日用器物99件/套,从祭祀、日常、读书、宴饮等衍圣公府的主要生活内容角度,立体呈现孔氏家族以“诗礼传家”为核心的独特生活面貌。
我确实对很多事物都感好奇,当然人生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好奇的探索最终只能放弃。但对自己研究相关的学科和问题,我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其次是我对自己的研究,总是要想求得心安,一旦发现研究对象被另一学科知识遮蔽或阻挡,无法求得真相时,我会转向去学习那个遮蔽和阻挡我深入的学科知识,这也就导致我不断在转向的内因。
中国先秦学术固然以儒家经说爲核心,以其他诸子百家爲映衬,而衍化爲史部、集部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