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自隋大业元年(605)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跨越整整1300年历史长河。
本书共包括绪论、结语以及正文的八章二十多节。绪论,概述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回顾学术史上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介绍研究思路与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悠扬的《论语》吟诵声近日在南通通州忠孝博物馆内响起。炎炎夏日,挡不住国学爱好者传承文化的热忱。一场以“孔学启智,忠孝传家”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在此举行,吸引众多爱好者共赴一场与先贤的对话。
作为古代讲学、论道之所,书院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时至今日依旧弦歌不辍。
2025年8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数字文献分会、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承办的朱子学文献整理与数字化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数字文献分会第三届年会在武夷学院成功举办。
2011年元旦,南京图书馆公布了十大珍品古籍,这是从该馆馆藏的150余万册古籍中评选出来的。据媒体报道,除了宋刻本《诗集传》外,其余9部均为海内外孤本。其中包括清手稿本《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稿是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顾炎武撰写的稿本,为记载明代各地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周代前后生存了791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个朝代。
2020年,祁志祥教授提出“重写中国思想史”的宏大命题,引起学界关注。
本书稿延续《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竹书纪年研究(2001-2013)》,集结了1917—1979年间海内外研究者陈梦家、刘盼遂、蒙文通、屈万里、钱穆、杨宽、杨树达、姚际恒、朱希祖等二十几位专家对《竹书纪年》研究的重要成果。
长沙的秋日,恰似一幅暖色调的油画,柔和的光线倾洒在橘子洲头,湘江悠悠流淌,水面波光粼粼,宛如藏着无数灵动的诗篇。
8月30日,越南国家社会科学院翰林院哲学所所长阮才东一行到孔子研究院考察访问,孔子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员孔德立会见并陪同考察。
2004年,顾涛以张尔岐的《仪礼郑注句读》为锁钥打开了礼学研究之门,这之后他先是专注于清代朴学细胞式、专而深的研究路数,后由小学至经学、史学,全面梳理制度史,最后收束于“‘礼’这个包罗万象的混合体,亟须纳入到现代学术体系中进行研究”。
上古被赋予了瑰丽的想象,后人著书造论皆以三代之治为圭臬,旌表品评都以三圣为标杆,尧舜禹最终成了“治国平天下”这一最高理想的化身。
均平是儒家思想中十分关键的伦理范畴,均平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均平已经成为中国人认可和追求的价值标准和伦理规范,体现出中国文化追求正义和谐的重要特征。
《周易·系辞》讲:“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哲学更多强调“生”的本源价值。《说文》云:“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汉字“贤”,是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观的一个重要符号。一直以来,“贤”是评价人才的重要范畴,如选贤举能。在一些语境下,“贤”更是被提升到了评价人才根本标准的高度,如任人唯贤。相较于“德”“勤”“廉”等评价概念,“贤”的意义相对模糊,而又相对复杂。考究“贤”字字源,可为我们理解其内涵提供参考。
今年是朱熹诞辰895周年。
朱子在性的运作问题上的根本主张是性气既可合言也可分言,而重心在分言。这是因为他终究认为性与气是不杂的关系。证明性善有两条道路,首先是因为性即是理,理若善则性也善,而证明理善则有三个途径;其次是因为情善而性善,亦即由四端之心和圣人境界可以反推性善。
本文拟从宗教学角度,根据“天地君亲师”信仰之理论体系与儒教义理逻辑,指出以“国”代“君”虽适应了时代的政治变化,但同时也对儒教信仰之神灵内涵与义理一致性造成损伤,使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结与意义建构受到削弱。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古汉语句子的语义和语用结构展开研究。首章进行引言阐述,涉及古汉语语法专书研究、句子结构类型,提出显隐论、动静观等认知和观照视角,探讨语义与逻辑、语用与修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