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明】体贴圣道,意通三教——林安梧的《论语》解读与儒者情怀

林安梧是用生命践行儒家圣道的哲学家,他的《论语》解读带着饱满而充沛的儒者情怀。他的解读体贴孔子与弟子们讨论的缘发境遇,不断穿透并转化孔子师徒对话的文字深意,超出了大部分现当代注解。林安梧用他的生命经验验证孔子的哲学思想,其《论语译解》体现了一个儒家哲人对圣人之道的深切体悟和精准理解。

第二届经义讲习兰芳会圆满落幕

乙巳季春,2025年4月19日,春耕园学校、崇儒书院经学学生交流的经义讲习兰芳会在曲阜圆满举办。今年是第二届,本届由崇儒书院承办。

鹅湖书院举办“书香润心 学规养德”读书分享会

2025年4月20日上午,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江西省铅山鹅湖书院内书声琅琅、古韵悠长,一场以“书香润心 学规养德”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在此举行。来自各地的书友通过诵读书院学规、分享读书感悟,共同探讨中华书院文化的当代价值。

南雁公益、船山研学联合举办船山文化乡村读书会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向衡阳县金兰镇甘冲的田埂——这里,一座农家大院改建的南雁甘冲图书馆,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参加由南雁公益携手船山研学联合举办的“读书脱习气,养志事乡亲”主题读书活动。

【曾天然】从历史传统中探寻乡村治理规律

根植于传统社会中的乡村治理,一方面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基层组织;另一方面则是国家认可并在一定范围内拥有治理职责的组织,构成了乡村治理的基础。明清时期,随着国家统治策略的转变,保甲、乡约和宗族在乡村治理中逐渐形成了共治体系,反映了历史上国家与地方、法律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共治关系。

“三秦文化大讲堂”第三讲,韩星主讲“周秦文化与儒法思想”为主题

4月22日下午,由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主办,秦学书院、各界导报社、陕西省政协文史馆承办的“三秦文化大讲堂”第三讲在陕西省政协文史馆会议室举行。

六经是中华文化的信仰之源 ——梁涛访谈对话刘梦溪

我的经学研究的特点,一个是以六经为本。我认为六经是经学的祖经,对六经的研究很不够。

【专访】布拉塞利斯:中国儒学与古希腊哲学存在共性

我们不用谈论古典文明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而更应看到,从古至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王文娟】“参前倚衡”的诠释向度及演变——兼论儒家“见体”之精神特质

宋代以后,“参前倚衡”成为固定的理学话语,其意义发生拓展与变迁,不仅与存诚、持敬等心上功夫相贯通,并指向“参前倚衡”之“见体”的精神体证,折射出儒学修身工夫与境界体验的深层化、细密化发展。

明清朱子学研究的新视野暨朱子诞辰89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以青年专家学者为主体,共邀请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80余人参加了会议,围绕“朱子成德之学的理论与实践”“朱子学与阳明学”“朱子学与东亚儒学”“明代理学的传承与嬗变”“清代朱子学的发展”“清代理学工夫论的进路与形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宋健】力命·仁礼·群己:孔子“成人”之道蠡测

孔子“成人”之道,旨在探绎“人(当)成为什么”。成就理想人格,不仅彰显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奠定了“儒家理论和实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且更构成儒家当代创化的源头活水,堪称“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

[英]A. C. 格雷林《良好生活的哲学 : 为不确定的人生找到确定的力量》出版暨译后记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总有一天,生活会让你成为哲学家!与苏格拉底对谈生命的意义,与庄子探讨选择的智慧,与尼采共舞存在的勇气,这是一门走向自我觉醒的人生哲学课!和作者来一场直抵人心的哲学对话!

2025年第十八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征文通知

为持续提升朱子之路研学品牌影响力,现面向全国征集“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之路”:2025年第十八届朱子之路研习营论文

喀什大学国学院成为国际儒学联合会团体会员

国际儒联发布《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发展公告》,喀什大学国学院正式成为国际儒联团体会员。这一重要突破不仅填补了南疆地区空白,更标志着喀什大学国学院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山东文化润疆工作注入新动能。

宋立林 著 《帛书〈易传〉与孔子易教思想论稿》出版暨序言后记

本书遵循“二重证据法”,在整理笺注《缪和》《昭力》两篇帛书《易传》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马王堆帛书《易传》与《论语》《孔子家语》等传世儒家文献,进行相互对读、互证,对易学史上的相关观点进行辨析驳难,力证孔子与易学之密切关系。

以“合力办学,共育英才”为主题,第二届(2025)全国私塾教育公益论坛在广州举行

2025年4月12日至13日,第二届全国私塾教育公益论坛在广州云凯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院私塾负责人、学生家长及热心人士共近百名齐聚一堂,共话私塾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李长春】古典德性论与孔子教育哲学

孔子的教育哲学及其教育实践是讨论古典教育的最佳范本。孔子教育哲学以强调“忠信”等自然美德为基础,以守护这些自然美德为旨归。以孔子教育为代表的古典教育是一种精神教养和美德塑造。

【颜圣麟】“心外无物”如何回应“是内非外”——从“还物”说到感应本体

“心外无物”本应为阳明对治时人外求内溺之病的良药,但这种提法却反而遭到人们“是内非外”的质疑。阳明是否可以回应这种质疑,此问题颇值得探究。可以看到的是,阳明之所以提出“还他一‘物’字”的说法,针对的就是把物视为观念物的内化倾向。“还物”即是要归还心与物在实存中一体相连的本然样态,从而摈弃对心物关系作一种内外、主客式的考···

【黄玉顺】荀学的三种历时范式及其共时模型

就中国正义论的形成来说,荀子是集大成者,也就是说,到他这里,中国正义论就基本定型了。所以,我对荀子思想高度重视。研究中国思想和儒家思想,不谈荀子是不行的,因为他是一个枢纽性的、承前启后的人物。

【任俊华】中华传统天下观与时代新人培育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形成的传统天下观,蕴含着“万物并育”“协和万邦”的宇宙视野和全球眼光,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和责任担当,蕴含着“修齐治平”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天下观,不断推进中华传统天下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可以赓续好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和血脉,还能为新时代人才培···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