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讲学、论道之所,书院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时至今日依旧弦歌不辍。
2025年8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数字文献分会、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承办的朱子学文献整理与数字化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数字文献分会第三届年会在武夷学院成功举办。
2011年元旦,南京图书馆公布了十大珍品古籍,这是从该馆馆藏的150余万册古籍中评选出来的。据媒体报道,除了宋刻本《诗集传》外,其余9部均为海内外孤本。其中包括清手稿本《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稿是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顾炎武撰写的稿本,为记载明代各地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周代前后生存了791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个朝代。
2020年,祁志祥教授提出“重写中国思想史”的宏大命题,引起学界关注。
本书稿延续《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竹书纪年研究(2001-2013)》,集结了1917—1979年间海内外研究者陈梦家、刘盼遂、蒙文通、屈万里、钱穆、杨宽、杨树达、姚际恒、朱希祖等二十几位专家对《竹书纪年》研究的重要成果。
长沙的秋日,恰似一幅暖色调的油画,柔和的光线倾洒在橘子洲头,湘江悠悠流淌,水面波光粼粼,宛如藏着无数灵动的诗篇。
8月30日,越南国家社会科学院翰林院哲学所所长阮才东一行到孔子研究院考察访问,孔子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员孔德立会见并陪同考察。
2004年,顾涛以张尔岐的《仪礼郑注句读》为锁钥打开了礼学研究之门,这之后他先是专注于清代朴学细胞式、专而深的研究路数,后由小学至经学、史学,全面梳理制度史,最后收束于“‘礼’这个包罗万象的混合体,亟须纳入到现代学术体系中进行研究”。
上古被赋予了瑰丽的想象,后人著书造论皆以三代之治为圭臬,旌表品评都以三圣为标杆,尧舜禹最终成了“治国平天下”这一最高理想的化身。
均平是儒家思想中十分关键的伦理范畴,均平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认同,均平已经成为中国人认可和追求的价值标准和伦理规范,体现出中国文化追求正义和谐的重要特征。
《周易·系辞》讲:“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哲学更多强调“生”的本源价值。《说文》云:“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汉字“贤”,是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观的一个重要符号。一直以来,“贤”是评价人才的重要范畴,如选贤举能。在一些语境下,“贤”更是被提升到了评价人才根本标准的高度,如任人唯贤。相较于“德”“勤”“廉”等评价概念,“贤”的意义相对模糊,而又相对复杂。考究“贤”字字源,可为我们理解其内涵提供参考。
但对于福建人来说,孩童们嬉戏跑过的公园,狼吞虎咽吞下的一碗面,经过祖祠时偶然抬头看到的家训,也许都跟朱熹有关。朱子文化这本大书,该从何读起?读进圣贤书后,又如何用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生面,使得文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在福建,这些问题也许都能找到不一样的答案。
朱子在性的运作问题上的根本主张是性气既可合言也可分言,而重心在分言。这是因为他终究认为性与气是不杂的关系。证明性善有两条道路,首先是因为性即是理,理若善则性也善,而证明理善则有三个途径;其次是因为情善而性善,亦即由四端之心和圣人境界可以反推性善。
民间流传久远的“天地君亲师”信仰,在清朝经由雍正颁行天下后,对社会教化、国家建构发挥了巨大作用。进入民国,帝制退场,“君”遂被代之以“国”。虽有学者对此有所质疑,但并未给出有深度的论证分析。本文拟从宗教学角度,根据“天地君亲师”信仰之理论体系与儒教义理逻辑,指出以“国”代“君”虽适应了时代的政治变化,但同时也对儒教信仰之···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古汉语句子的语义和语用结构展开研究。首章进行引言阐述,涉及古汉语语法专书研究、句子结构类型,提出显隐论、动静观等认知和观照视角,探讨语义与逻辑、语用与修辞的关系。
本书主要是对《王阳明年谱》的三个版本进行汇校。藏于日本蓬佐文库的天真书院翻刻本《年谱》,基本保留了钱德洪编撰《年谱》的原貌。
本书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和《耆夜》三篇简文为研究对象。全书分为上编、下编:上编为文本疏证,各章先列入校释后的新释文,随后辑录学界对字、词和句的重要考释意见,最后以按语形式加入作者的观点。下编分别讨论各篇的成文时代及其文本性质,最后以先秦“诗”学乃至整个先秦学术脉络为背景,讨论三篇简文对学术史问题带···
2025年8月9日,以“传承家族文脉,凝聚家族力量”为主题的家族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大学堂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