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语录类文献整理与儒家话语体系建构及传承的研究”第三次研讨···

11月4日-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语录类文献整理与儒家话语体系建构及传承的研究”第三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景天魁】深掘“群学”资源 ——对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概念的思考

钱穆早在1951年就曾发问:“不了解中国历史,又怎能了解今天中国这四亿五千万的老百姓呢?”这个可称为“钱穆之问”,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同样需要深思。费孝通就曾肯定地回答:看社会,看文化,“必须历史地看,只有在历史中,文化才显示出其真实的意义”。

【王伟】关中新见唐代墓志多维视域研究

秦汉以降,丰碑大碣云起。至隋唐,世习所趋,社会各阶层多将墓志视作通往彼岸世界的重要凭证而深埋幽泉。自宋至清,文人雅士穷遐方绝域,以集古为乐,金石学应运而兴。20世纪以来,各地墓石多有出土,尤以关中为盛。出土墓志所及人物,显人晦士多隐名其间,加之未经后世文献传抄、改易,故极具文献价值。陈尚君云“新晋学者的治学,必···

【王晓鹃 弋丹阳】《丰川全集》《丰川续集》考述

王心敬(1656—1738),字尔缉,号丰川,陕西鄠县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在理学、经学、政治、教育、农业、军事和荒政方面都卓有建树,在关学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心敬一生无意于仕途功名,清贫度日、专心致学,著作非常宏富,而《丰川全集》和《丰川续集》无疑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杜阳 光瑶】鲁学的界定与源流辨析

鲁学是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地域学派,对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鲁学局限于经学或儒学范围,而广义的鲁学则是鲁地或鲁文化区的学问。作为一种地域文化,鲁学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

【闫现霞】晚清民国《尚书》 学研究的价值与成就

经学是诠释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对传统中国的文化、社会意识等有着深刻影响。作为儒家经典,《尚书》为历代学者疏解训释。对《尚书》的形成与流传、注解与考证等问题的持续研究,形成了专门之学——《尚书》学。

【徐大明】三十而立的记忆

四十年前的1983年,我进入孔老夫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之年, 是我生命成长的关键一年。我善根浅薄,慧根愚钝,毅力不强,人生观和潜意识形成,良知体悟和坚守,人格结构以至能力建设,基本上在这一年完成,为以后的生命成长打下初步的基础。

【王化平】民本与人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新解

学界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释义渐有趋同之势,但仍有分歧。实际上,“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当作“知晓”解,不宜破读。此“知”字之意涵和《墨子·经上》对“知”的定义相同,在与“民可使由之”相对立的语境中,“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含有采取强力手段或空洞说教使人知晓的含义。“民可使由之”句肯定了民智足以知“道”、人性之向善,“不可···

【李林杰】宽窄之间

辛丑年入川,为余人事一大变。又逢庚子年大疫,世事沧桑迭易,遂命里汤汤。三年大疫,身寄蜀地,不得辗转,有悠游退逊之闲,生闲云野鹤之望,自留访三川之美物,逐少陵之夕阳。而川渝所产之可食可戏可味者,莫不染及,自此两袖清风,七分可映蜀色。

弘扬优良家风,湘图举办《曾国藩家训印谱》捐赠仪式

11月26日下午,“汪东明先生《曾国藩家训印谱》捐赠仪式暨弘扬优良家风座谈会”在湖南图书馆举行。

【郭齐勇】以儒家智慧应对现代危机

第八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已于日前圆满落幕,海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了如何在完成文化生命之传承的同时,让书院“活”起来,并精神性地继承,创新性地活化,安立书院的现代性,扩大与发挥书院的教化作用。

第十届“东亚书院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天台文化考察会议圆满收官

大隐健康集团以“素行天下,善行当下”为企业愿景;以“让大隐人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健康,快乐,财富自由”为企业梦想;“读经典,学圣贤,吃素食,穿布衣,喝禅茶,住禅舍,悟禅道,行善事,简单很幸福,幸福很简单”是大隐人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大隐自成立以来,一直不忘初心,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大隐人一直在路上

【李鹏飞】断墨循径

通过两个月来学习《论语》的过程,我从中收益良多。从孔子对其弟子的教诲、评价,以及他们之间的问答中,我不仅看到了千年前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也看到了他们风趣的一面。如: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言论放在今天仍不过时,依旧能够作为我们的人生指南,由此可见其“含金量”。

千年书院,其命维新 ——邓洪波先生在书院论坛上的发言

第八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已于日前圆满落幕,海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探讨了如何在完成文化生命之传承的同时,让书院“活”起来,并精神性地继承,创新性地活化,立足书院的现代性,扩大与发挥书院的教化作用。

【吴耀明】上谷书院:塞外地区人文之渊薮

宣化是一座地处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的塞外名城,距北京西北160公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被誉为“京西第一府”。宣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虽处边防重地,但仍不乏有识之士兴办书院、培养人才,元有景贤书院,明有上谷书院,清有柳川书院,人称“由明迄清,武备渐疏,文人蔚起,设学储才,科第之蹊径也”,逐渐发展为塞外文化···

【郑筱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何以推动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全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经济发展进程放缓,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种种复杂的变量推动世界大变局不断向纵深发展。因此,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坚持和平发展主旋律是解决世界公共危机的重要途径。

【周淑萍 杨批额】汉魏六朝陕西经学的总体风貌

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所在地,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论是历史遗址、文物遗存、古代墓葬,还是汉魏经学、宋明关学、明清诗文,都在全国闻名遐迩。整理、保护和研究陕西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省意义重大。

第五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

11月18—19日,中华孔子学会儒家古典学研究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第五届“预流”的中国哲学研究工作坊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

【郭征】王船山实学思想的理论建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着力于在“理学”与“心学”之外,挖掘中国思想中的实学传统,葛荣晋教授将“中国实学”定义为“从北宋开始的‘实体达用之学’”。换言之,“实”与“虚”相对,最初来自宋明时代理学家对佛教、道家崇尚空无之说的反思,进而从宇宙本体、道德实践、经世致用等层面彰显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实践倾向。

【孙宝山】明末清初诸大家的经世学

明代前期,学术的基本形态是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的纂修完成正式确立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