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四

栏目:少儿读经
发布时间:2016-07-08 20:35:04
标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四

作者:范家鸣

来源:文礼书院 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初五日辛卯

           耶稣2016年7月8日

 

  

 

文礼书院编者按:日前一篇名为《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的微信文章广为流传,一时引发大众对读经教育的种种议论与关切。文礼书院助教老师把此文打印出来给书院诸生阅读并请他们发表感言。今起陆续刊发数篇文礼书院学子就《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一文之读后感。

 

本文为去年秋入学文礼书院的学生范家鸣同学的回信。

 

惟生学长:

 

您好,拜读了您的文章,很好!从文章了解到,你已读经十番春秋了,背诵了中文二十万,可谓毅力坚忍,如无福气,能为此事乎?佩服,庆贺!

 

然而,我也从文章了解到你的经历和疑惑,不免深感惋惜,虽然我读经时间没有你长,但我愿意将我的经历与你分享,或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问题一:何为“老实大量”读经?

 

这个观念很基本,也很难把握。如今,全世界已有两三千家学堂、私塾,每一家都声称自己是老实大量的,但是,真正的老实大量读经学堂,却少之又少。老实,指的是读真正的经典,从源头入,心中无杂念,只管诵读,不管理解。大量,指的是时间大量,内容大量,最重要则是“信心”大量!《金刚经》云:“信心若净,则生实相”。依此,不知你去过的学堂有几家是老实大量的?或许时间、内容不成问题了,关键在于有没有信心!

 

问题二:“老实大量”作用何在?

 

这也是个重要问题,我觉得,你的疑惑基本就在于此问题未澄清。在此试解之。

很多人听说老实大量读经法,都会把老实大量和“呆傻”划上等号。殊不知《庄子》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有人说老实纯读经是“死读书”,虽然表面上看来,那种读书方法是死的,但如果孩子是活的,人心是活的,则不会“读书死”。孩子的心灵和经典在默默中会有深度的相契,反而慢慢会活出一种内在的文化气息,况且在我听说的事例中,也没有“读傻”的现象。

 

杭辛斋先生云:“不读经,看注无益也;不熟读经,看注仍无益也!”看你在文章中引用的经典章句,丝丝入扣,虽然你自己说你是平时看注解得益,但我认为你也是将这些经典读熟了才能信手拈来。不是吗?

 

问题三:包本意义何在? 书院为何设置录取标准?

 

包本是一个对于老实大量读经的验证。其实包本并不难,只要克服心理难关,老实大量,自然能水到渠成。而一个人能一再用一两个小时,将一本一本经典从头背到尾,只从定力的训练上说,也是工夫了得!

 

当然,如果学堂是“为包本而赶工”,确实不妥,但如果是“熟读自然包本”,则可放心,并非“功利主义”也。体制考试要拿到好分数,差不多也要把课本背下的,参考书则要吃透好几本呢,何况我们所背的是一生有用的经典,那长长的背诵时光,并没有白费。读书当然要理解了才有用,按照季谦先生的读经教育规划,并不是叫人一生都呆呆读经,但十三岁以下的孩子,或刚立志读书的青少年,却应该呆呆地读,以为将来的理解打下深厚的基础,文礼书院设三十万字之标准,并不是故意找人麻烦,而是用心良苦啊。

 

犹如种树,种子需要一定的环境、时间,才能发芽。学堂三年到五年的纯读经就是读书种子的播种期。三十万字背诵量是一个可资培养成才的根基。民国初年也有学者欲为时代培养人才而创办书院,但后来未能如愿,最大因素是社会废经弃学已久,弟子虽有向学之心,但是没有坚实的基础,时过然后学,勤苦而难成,虽有名师,人才亦无从出也!

 

问题四: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季谦先生说:“能读经的人是有福气的,能老实大量读经的人,是有大福气的;上书院的人则不是现实的福气可得计算,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身心奉献于道。”牟宗三先生于《五十自述》中说:“生命原是混沌的,只是每个人冲破其混沌,透露其灵光,表现其性情,各有其特殊的途径与形态。”为学乃是不容易之事,求道更是不容易之事。唯得其道者,可冲破其生命混沌,得万丈之灵光。经典正是道的结晶,是圣贤智慧的记录。读经,熟读经典,背诵经典,是期待有朝一日可以与圣贤之心相契,让自己成为传道之器。那提前的准备,是越多越好,越熟越好的。

 

问题五:外文“读”经方法

 

我实在不太想讨论这一问题,季谦先生已把这一问题讲过无数遍了。不过,既然你有疑问,我在此也就我所知的学习英文方法简单谈一下。

 

人天生就有语言学习的能力,可同时具备几套语言系统,而不会混乱。听和说的模仿力是越小越有天份,认字理解和写作能力是越大越清晰。所以,外语学习的初步应当注重“听”和“读”,一时跟不上没关系,多听,自然可以跟上。至于“注音”问题,英文本是拼音语言,只要把字母和发音规则对上了,基本上是不必绕弯路去注音了的。

 

看你在文章中写到几个学堂“压迫”你服从只听背声音的学习方法,使你更厌恶读经教育的教条化,请勿如此。尽管学堂如此压迫不是教学的上上之策,然而其中也有其合理而可取之处。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方法绝对正确,适用天下所有人。鉴于你已十九,其外文学习或应另寻出路,但读经教育最主要的对象是13岁以下的儿童,念咒式的听背应没有大错。背过四五本书了,再开解,其长进真的是如虎添翼,一日千里。

 

如果年龄已大,不想死背,我从一位很好的家教处听来了一套英文的学习方法。分享与你,愿你受益:

 

一. 选一本书,跟音频从头到尾听二十遍。

二. 找出中译,中英对照,大略了解其文义,从头到尾跟读三十遍。

三. 查字典,将所有查单词之意思、例句抄在一本子上,背单词及例句。

四. 继续诵读此书,总共读过九十遍,即可换另一本更难的书。用此法读过2~3本书,即有相当功力。可以从看得懂的书开始阅读。

五. 语法不必专门学习,阅读多了,自有领悟。

六. 语音纠正可查字典注音标,但还需以音频为准。

七,建议字典:英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英英Oxford, Longman,Cambridge.

 

问题六:实用主义:“读经万能”是真的吗?

 

你于文章中批评“读经万能”,我曾经受过这种言论的鼓吹,也曾一度对此理论深恶痛绝。但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万能”不是实质上的“万能”,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孩子,读了经就能做微积分,这是显而易见的。这个“万能”指的是一种内在的“功力”,孩子通过读经,使他的心灵变得强大,他愿意学习天下所有具有价值的事物;他的眼界变得广阔,他会平等看待每一种学问,将天下学问融汇贯通。读经还附带的能使他的大脑变得发达,十三岁之前,通过诵读来开发右脑的“融贯性”,十三岁后,通过理解来开发他左脑的“思辨性”。其实左脑的开发在教育上是无关紧要的,如果十三岁之前脑神经的建构精密,左脑的理解能力本来就可与其年龄同步具长。相比之下,右脑的整体性,虽是人本来具足,然而容易忽略,故须强调。

 

举例而言,古印度的教育也都是从人四五岁开始,就大量诵读经典,上师从不解释,如此持续十年,待学生背过几十万字经典,才开始讲解。在现代看来,这教育法如此“落后”的民族,却在当时产生了高度的文明,对各种学术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问题七:读经学生的志向问题。

 

子曰:“君子不器”,一个人可以从事政治、科学、商业等等,随人而定。犹如上面提到的“万能”,我相信一个人的心灵,只要是广阔的乐观的,那么他一定能适应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为社会做贡献。但我认为一个读书人最理想的志向应是传经弘道,既以道为志了,就应淡然于世俗之追求。孔子说:“士志于道矣,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季谦先生论及“文礼书院学生将来的饭碗”时说:“哪怕他将来没有职业,他去给人打扫厕所,他也能过活,我们也会很欣慰!因为有几本经典伴随他做护身符,他所到之处,必能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他必定能创造他自己的命运。”子曰:“三年学不志于榖,不易得也。”我知道愿以此为志的人少之又少,但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这种人啊。

 

问题八:文化路是否越走越窄?新儒家的意义与志业。

 

读书的目的是启发道心,培养出一种洞见人性的智慧和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古今中外如此多的文化,我们要怎么看待?如何让它们各安其位又将它们融会贯通,且又能用之于当前的时代?愿意思考这种问题的人,我们称作“新儒家”(new-Confucianism)。季谦先生解释儒家和新儒家的性格时,说:“如果有一种学问,起自人人内心,既是主观的自觉,又是客观的共识;永远向往于理想,并随时关注现实;严格要求自我,宽容体谅他人;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愿成就别人;认为天下学问都有其价值,都应给予恰当的尊重;希望天下万事万物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这样的学问,就称为‘儒学’,追求这一种生活的人,就称为‘儒家’。所以儒家是好学不倦、躬行不已,并与时俱进的;面对不同的人和事,都愿意对之做出合理的思考与判断,尽其可能给予最恰当的安顿;面对不同的文化系统,时代变局,都乐于观摩参与,勇于创造,打开新局,相信人类智慧可以相通相融,相信世界文明可以共享共荣。”“即使不用‘儒家’这个名号,我们也期待世界上永远有人愿意追求那种学问;即使不用‘新儒家’这样的称呼,我们也自己期待自己,或在我们的身旁,有人愿意承担起这样的使命。”

 

所以说儒家或新儒家,是一种担当,一种使命,而非学派教条,牟宗三先生是新儒家的宗师,他的学问,会通儒释道西四家,就像大道流行在天下,我相信多读牟先生的书,只会开拓一个人的心胸,不会对人有所限制。

 

结语:

 

总上,仅就一己所知,对你在文章中的疑惑提出粗略的商量,其中细节可请翻阅季谦先生文集。最后,抄录我所喜欢的牟宗三先生《圆善论歌》以相赠:

 

儒圣冥寂存天常,孟轲重开日月光;

周张明道皆弗违,朱子伊川反渺茫。

象山读孟而自得,阳明新规亦通方;

四有四无方圆备,圆教有待龙谿扬。

一本同体是真圆,明道五峰不寻常。

德福一致浑圆事,何劳上帝作主张?

我今重宣最高善,稽首仲尼留宪章。

 

范家鸣敬白

 

【相关链接】

 

【惟生】“老实大量纯读经”之困惑与反思: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

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8467/

 

【陈奕君】也谈我的读经经历 ——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一

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8553/

 

【陈安东】先立乎其大 ——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二

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8554/

 

【何懿书】冲破混沌,透其灵光——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三

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8556/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