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黄忠天著《周易程传注评》出版暨简介、目录暨序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6-12-23 15:52:57
标签:


黄忠天著《周易程传注评》出版暨简介、目录暨序言



   


书名:《周易程传注评》

作者:黄忠天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编辑推荐】

 

1.《周易程传注评》在注释方面,或训解疑难字词,或说明牵涉之人地事物,或注明典故出处等,以节省读者检索之苦。

 

2.《周易程传注评》于注释则择善而从,于重要而歧异处,罗列各家之说。评析方面,其一在解说卦爻之精义,以补注释所未及;其二在援引历代易家之卓见,以供比较;其三在评析《程传》之是非讹谬;其四在抒发个人想法。

 

3.《周易程传注评》在注释部分,力求明白晓畅,对于生僻字则加注拼音,以便读者参看。

 

4.《周易程传注评》利用出土之《帛书周易》,进行了一些增补,并收录今人新之研究成果。另于书前增补几幅由程颐二十九代裔孙程德祥先生无私提供的珍贵照片。

 

5.《周易程传注评》在多所参考前人及时贤著述,斟酌取舍众说,尽可能从大本入手,从卦旨着眼。

 

【内容简介】

 

《周易程传注评》从元仁宗下诏科举考试,其中《易经》采用程颐《易传》(《周易程传》)与朱熹《本义》(《周易本义》),五百余年来,学子靡有不读《程传》者。由于其书平实明白,说理精到,复能因时立教,切于世用,故无分智愚靡有不好者。因此,清初大儒顾炎武说:“昔之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

 

《周易程传注评》以简明的文字,对《周易》的原典与《程传》,做了必要的注释与评析,除博采众说,择善而从外,于《程传》若干疑点,亦做了比较与分析的工作,相信有助于读者对义理派易学的经典名作—《周易程传》,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作者简介】

 

黄忠天(1958-),台湾台中人,祖籍江西全南。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文学硕士、文学博士。曾入奉元书院师事爱新觉罗·毓鋆,习四书五经;复蒙黄庆萱、应裕康等师培溉易学与治学。历任高雄应用科技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新竹教育大学、屏东教育大学专兼任教授,以及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创所所长、中华经典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台湾古籍保护学会理事。著有《杨万里易学之研究》《宋代史事易学研究》《周易程传注评》《中庸释疑》《二程易说》等书暨六十余篇学术论文。

 

【目录】

 

凡例 / 1

程颐易传序 / 3

周易上经·卷第一

乾卦第一 / 2

坤卦第二 / 23

屯卦第三 / 36

蒙卦第四 / 44

需卦第五 / 52

讼卦第六 / 58

师卦第七 / 65

比卦第八 / 73

小畜卦第九 / 81

履卦第十 / 88

周易上经·卷第二

泰卦第十一 / 96

否卦第十二 / 105

同人卦第十三 / 111

大有卦第十四 / 118

谦卦第十五 / 125

豫卦第十六 / 133

随卦第十七 / 141

蛊卦第十八 / 148

周易上经·卷第三

临卦第十九 / 158

观卦第二十 / 164

噬嗑卦第二十一 /171

贲卦第二十二 / 178

剥卦第二十三 / 186

复卦第二十四 / 193

无妄卦第二十五 /201

大畜卦第二十六 /209

颐卦第二十七 / 216

大过卦第二十八 /224

习坎卦第二十九 /232

离卦第三十 / 240

周易下经·卷第四

咸卦第三十一 / 248

恒卦第三十二 / 256

遁卦第三十三 / 263

大壮卦第三十四 /270

晋卦第三十五 / 276

明夷卦第三十六 /283

家人卦第三十七 /292

睽卦第三十八 / 299

蹇卦第三十九 / 307

解卦第四十 / 315

周易下经·卷第五

损卦第四十一 / 324

益卦第四十二 / 332

夬卦第四十三 / 341

姤卦第四十四 / 350

萃卦第四十五 / 358

升卦第四十六 / 368

困卦第四十七 / 374

井卦第四十八 / 383

革卦第四十九 / 390

鼎卦第五十 / 398

周易下经·卷第六

震卦第五十一 / 408

艮卦第五十二 / 416

渐卦第五十三 / 423

归妹卦第五十四 /432

丰卦第五十五 / 440

旅卦第五十六 / 449

巽卦第五十七 / 457

兑卦第五十八 / 465

涣卦第五十九 / 472

节卦第六十 / 479

中孚卦第六十一 /486

小过卦第六十二 /493

既济卦第六十三 /501

未济卦第六十四 /508

附《周易本义》·卷第七

系辞上传 / 516

系辞下传 / 531

说卦传 / 542

序卦传 / 547

杂卦传 / 549

 

附录

《经义考》程颐《易传》考(卷二十·易十九) / 551《四库全书总目,程颐易传提要》(卷二) / 556

  

【前言/序言】

 

《礼记·经解》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经学为吾国传统文化之基石,千载以来,深植于国人思想行为与生活模式,是以昔人有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也。”

 

《易经》向被推为群经之首,除以其“文起周代,卦肇伏羲”(《经典释文·序录》)外,更以其象文明之始,而为“政教之所生”(《六艺论》),是故历代学者莫不倾心研究,以致易学著述之繁富,远愈他经。至于如何于浩瀚典籍中,寻求借兹登堂入室之津筏,古今易家大抵众口一辞,即须从熟稔经传原典入手,从古注入手。惟古注牙签万轴,又当以何为先?夫易道广大,统贯天人,诸家之说,仁智互见,各得一察,难以取舍,然私虑以为初学者宜先义理而后兼及象数,先一家而后旁涉诸家。准此要道,则程颐(伊川)先生《易传》,洵为不二之古注也。

 

《程传》(《周易程传》简称)便于初学,厥有下列数端。

 

其一,承先启后影响深远。盖伊川上承汉魏以义理解《易》之系统,如其《与金堂谢君(湜)书》云:“若欲治《易》,先寻绎令熟,只看王弼、胡先生(瑗)、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贯,余人《易》说无取,枉费功。”试观三家之《易》,《程传》采撷甚多,亦奠其义理说《易》之基,而为义理派易学之大宗师。自兹以降,凡以义理诠《易》者,莫不宗之。甫自宋代已有援为学宫教材者,如吕祖谦云:“会稽周汝能尧夫、鄮山楼锷景山方职教东阳,乃取刊诸学宫。”(《经义考》卷二十引)至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更下诏科举,《易》用程朱,明清仍之。夫《易》传习久矣,自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立五经博士始,两千年来学者靡不习《易》;自元仁宗以降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止,五百余年,学《易》者又靡有不读《程传》者,即如乾嘉学者渐弃宋学,然于《程传》每多宗之,如段玉裁《戴东原年谱》云:“先生言《周易》,当读程子《易传》。”职是之故,不读《程传》,几无以会通义理易学之师承师说;不读《程传》,学者顿失几分对话与共识之基础,其影响之深远,盖可想见。

 

其二,平实明白说理精到。《程传》以儒理释《易》,罕言象数,以浅近之言,寓醇实之理,故杨时乔谓其“说理精到”,马端临谓其“精于义理”(俱见《经义考》卷二十引),而朱熹亦谓:“伯恭谓《易传》理到语精,平易的当,立言无毫发遗恨,此乃名言。”(《语类》卷六七·叶四~五)四库馆臣更推誉曰:“言理精粹,自非汉唐诸儒可及。”(《四库提要》卷三·叶二)惟后世批评《程传》者,每在意其略于象数,远于天道,不知此适为《程传》殊胜所在。吾人试观程子所言:“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遗书》卷二十一上)明乎此,学者亦当知所适从矣!近人戴君仁先生云:“或以为《程传》于象数阔略,是其缺点,但我却以为这正是他的优点。”(《谈易》十六)此诚见道之语。

 

其三,因时立教切于世用。吾国哲学特质,向以“生”为重心,先哲先贤所思所行,莫不深系于此,希冀解决吾人生存问题,斯欲安顿个人生命,进而淑世济民。《周易》为吾国哲学源头,自然相应此一文化特质,未尝舍离人事而侈言天道。《系辞》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曲成万物而不遗”是也。《程传》借《易》以明理,循理以论事,故多合于世用,昔魏了翁云:“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轻议,故无智愚皆知好之。”(《经义考》卷二十引),而李瓒亦云:“伊川之《易》,有用之学也。自是程氏之《易》与孔子《十翼》同功,非特解经而已。或者例以注疏观之,非真知程子者矣。”(同上)以其切中人事,故虽论义理而不沦于空寂,学者读是书,亦不致高蹈玄虚而为无根之学。由是观之,《程传》于吾国易学著述之林,诚为经典之作,不朽之论,毋怪顾亭林曰:“昔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亭林文集·卷三·叶三》)

 

伊川积五十年之学,平生著书,惟见《易传》,其毕生精力,于斯可见。尹焞云:“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经义考》卷二十引)然《程传》于伊川卒后,书颇散亡,幸赖杨龟山、尹和靖、朱元晦、吕东莱等讐校,学者于是书,略无遗憾,虽仍不免有阙疑未达者,吾人读其书,得意忘言可也,固不必以小疵而废其大醇也。

 

不佞早岁于天德黉舍从爱新觉罗·毓鋆师受《易》,其后复蒙黄庆萱师、应裕康师等点溉之功,于《易》道稍窥宫墙。虽未跻彬彬,然思欲拯羲经于未坠,冀学子有善本之可读,故不揣浅陋,于《程传》广求他本,详加校读注评,遇有疑难,则博采众说,择善而从,盖述而不作,不敢妄生议论也。惟所愿者,在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张牺皇之伟业,俾吾人寡过知几耳!

 

公元两千年岁次庚辰夏月黄忠天谨序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