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云】蒋庆为何打而不倒——2015—2016年陆台新儒家论争述评

栏目:“大陆新儒家”争议
发布时间:2018-09-02 20:19:37
标签:


原标题:2015—2016年陆台新儒家论争述评

作者:代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中州学刊》2017年3期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七月廿三日丁酉

          耶稣2018年9月2日

 

 

摘要:2015—2016年陆台新儒家论争源于台湾学者李明辉对“大陆新儒家”的批评,根本原因则是双方的学术分歧,即是否从本体论层面对科学与民主进行肯定,并视为追求的目标与前进的方向。以此为标准,参与论争的大陆儒家学者分成两个阵营:蒋庆阵营与反蒋阵营。陆台新儒家之争标志着儒家阵营的分裂,同时也可能成为两岸儒家学者深入交流、多方探索的契机。

 

关键词:“大陆新儒家”;港台新儒家;陆台新儒家论争

 

回顾2015—2016年的中国学术界,陆台新儒家之争恐怕是最引人瞩目的事件。此次论争,参与的学者之多、规模之大、议题之深入,为近年罕见。追溯论争的缘起,媒体的刻意引导、推波助澜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在根本上仍源于双方的学术分歧。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论争暴露的问题及其意义值得关注和思考。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这次论争作一述评。

 

一、陆台新儒家论争过程回顾

 

始于2015年、延续至2016年上半年的陆台新儒家论争源于台湾学者李明辉在大陆的一次访谈。2014年12月初,李明辉接受上海网络媒体“澎湃新闻网”专访,访谈内容分上下两篇,于2015年1月23、24日分两次发表,上篇题为《台湾仍是以儒家传统为主的社会》,下篇题为《我不认同“大陆新儒家”》。正是访谈的下篇引发大陆学者的强烈反应,成为这次大规模论争的导火索。

 

在访谈下篇发表的同时,2015年1月24—25日,“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澎湃新闻网借机访问与会的大陆学者李存山、干春松、曾亦、白彤东、方旭东,并于1月26、27日刊发。2015年1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2014年终儒家座谈会”上,与会一些学者如方朝晖、任锋、任文利、王心竹等人也就李明辉访谈发表意见。2月1日,清华大学举办“港臺新儒家与大陆儒学发展方向”研讨会,李存山、干春松、方旭东、赵法生、赵广明、黄裕生、陈静、罗传芳、陈霞等就李明辉访谈中提及的诸多议题展开讨论。

 

此后的3月、4月,被李明辉点名批评的“大陆新儒家”陈明、蒋庆先后给出回应,进行隔空论辩。2015年3月28日,在“原道书院成立仪式暨传统复兴进程中的‘大陆新儒家”研讨会上,陈明、姚中秋(笔名“秋风”)、韩德民、方朝晖、程广云从不同方面回应李明辉。最引人瞩目的当然是陈明,他从问题意识、话语范式、思想谱系三个方面论证大陆新儒家“已经成型”。①4月7日,新浪网历史专栏发表蒋庆专访,正面回应李明辉。就在陈明回应李明辉的同一天,即3月28日,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举办“儒学与政治的现代化:李明辉澎湃新闻专访座谈会”,邀请十几位学者参与,李明辉在会上对自己的观点及大陆学者的回应作了解释与回应。

 

另外,3月黄玉顺针对论争写出回应文章,有保留地支持李明辉,同时激烈批评“大陆新儒家”。

 

2015年5月20日,唐文明《“回到康有为”与陆台新儒家之争》一文对于这次论争的背景进行说明,将争论引向深入。6月4日,刘悦笛《当代儒学对五四遗产:图穷匕首见?》点出论争的要害。6月21日,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举办“康有为与大陆新儒学的过去、现状、未来”研讨会,姚中秋、白彤东、干春松、曾亦、郭晓东、陈壁生、张旭、方旭东、齐义虎、郭美华等人正面回应论争。7月30—31日,在“纪念钱穆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大陆新儒家”内部的“钱(穆)党”(姚中秋、白彤东)与“康(有为)党”(曾亦)继续当面论辩,并通过钱穆与康有为反思中国现代化历程,表明立场的同时,间接回应李明辉。7月30日,黄裕生接受澎湃新闻网的专访,不点名地批评蒋庆“把中国文化作特殊主义理解”②。9月初,陈赟发表万字长文,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回应论争。


2015年9月22日,李明辉接受腾讯文化专访,详述自己的主张。10月24日,凤凰网国学专栏发表姚中秋文章,针对李明辉的腾讯访谈,他以战斗姿态作出回应,从对方的理论预设角度进行批驳,将论争向深处推进。10月31日凤凰国学又发表对台湾学者杨儒宾的专访,对论争进行回应。11月19日,澎湃新闻网转载赖锡三在台湾“中央研究院”3月28日座谈会的发言。12月19日,儒家网委托大陆学者齐义虎访问台湾学者陈昭瑛,关于两岸新儒家的论争,陈昭瑛表达了“两岸儒家应该是合作而非较劲的关系”③的愿望。2016年年初,唐文明接受《天涯》杂志访谈,在对论争进行评价的同时,阐述自己的学术主张。

 

2016年1月9日,延续近一年的陆台新儒家论争迎来高潮。《天府新论》编辑部与四川省儒学研究中心在成都杜甫草堂仰止堂举办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邀请大陆与港台代表参加。大陆方面是陈明、干春松、唐文明、曾亦、陈壁生,港台方面是李明辉、林月惠、陈昭瑛、谢大宁、郑宗义。会讲分六个单元,由双方代表轮流发言,任剑涛、陈赟、李清良主持,每个人发言后进行讨论。会后凤凰国学访问李明辉,他在访问中直率地回应对他及港台新儒家的各种评议。


此后,陈乔见与赵法生的回应文章从学术角度批评蒋庆政治儒学。2016年4月27日,澎湃新闻网发表吴光的文章,对蒋庆政治儒学进行分析与批评。4月28日,刘乐恒在澎湃新闻网发表文章,通过指出儒学复兴的“三个误区”,不点名地批评“大陆新儒家”。

 

二、论争双方立场概述与简评

 

目前陆台新儒家之争至少从表面来看,已渐渐平息,参与这场论争的学者,由于立场差异,明显地分成两大阵营:蒋庆阵营与反蒋阵营。

 

这场论争的核心人物是李明辉与蒋庆。李明辉是牟宗三弟子,也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港台新儒家,蒋庆是被方克立点名的“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因此,两人的立场分歧可以代表港台新儒家与“大陆新儒家”的基本分歧。

 

李明辉与蒋庆的分歧,在引发论争的澎湃新闻访谈中表现不充分,这里引用他于2011年在大陆一次访谈中的言论进行说明。李明辉直言,“将科学、民主的问题看成中西文化的问题,是个误区”。他肯定民主的必然性与普遍性,并据此批评蒋庆:“民主不仅是可能的制度里比较不坏的。它首先是一个理念,依康德的说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像蒋庆那样,说民主制度是西方人发展出来的,不是我们要的,要民主制度,就是向西方投降靠拢。”④关于这个问题,蒋庆通过新浪历史的回应中明确表示:“对于科学和民主而言,即使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完全没有必要对其进行‘本体论肯定,而对其进行‘功能论肯定或许更好,因为‘功能论肯定保留了对科学和民主进行批判的余地,‘本体论肯定则是对其进行排他的正当性证明。”他还评价说:“由于‘港台新儒家是‘五四的产儿,其对科学和民主进行‘本体论肯定完全可以理解。”⑤可见,双方的分歧就在于是否从本体论层面对科学与民主进行肯定,并视为追求的目标与前进的方向。以此为标准,参与论争的大陆儒家学者,凡是主张超越“五四”,回到“五四”之前(康有为、董仲舒)的学者,都划入蒋庆阵营;凡是肯定“五四”,承认科学、民主普遍价值的学者,则划入反蒋阵营。前者包括陈明、干春松、唐文明、曾亦、陈壁生、张旭、姚中秋、白彤东、陈赟等,后者主要有李存山、黄玉顺、赵法生、吴光、陈乔见等。下面对他们的立场与观点进行概述。

 

陈明在“两岸新儒家会讲”的题目是《超越牟宗三,回到康有为:在新的历史哲学中理解儒学的发展》,对于科学与民主,他的立场是:“现代新儒家的新外王讲对民主、科学的接纳,我并不像蒋庆那样简单否定,只是不认为需要自我坎陷求得逻辑上的贯通,不认为它们具有作为主义的绝对价值。”⑥对照前面蒋庆关于“本体论肯定”与“功能论肯定”的区分,他与蒋庆在这个问题上其实立场一致。姚中秋评价李明辉是“不可救药的历史终结论者”⑦,概言之,即认为政治终结于民主,思想终结于西方,以之为标准,儒家思想及其制度处于被评判被转化的被动地位。白彤东说:“我自己一直对港台新儒家有些批评,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民主、科学的态度,与‘五四一代基本没什么区别。前面张旭说港台新儒家是一种‘失败主义,用我自己的话来说,他们就是‘投降派,骨子里都是民主、科学的啦啦队,对西方那套制度没有根本性反思。”⑧干春松说自己研究康有为的原因之一是“港台新儒家的问题基本上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问题带着走。即使它是在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这样一个目标下面,但是它对于制度和价值的认可基本上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结论。所以大陆新儒家对康有为的重视其实与他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有很大关系”⑨。这就从立场上与港台新儒家区别开来。曾亦自述其立场时说:“现代新儒家有一个价值的出发点,即‘五四以来的启蒙传统。因此,新儒家虽然试图珍重和继承传统思想的某些部分,但这只不过是‘抽象继承,与中国古代的制度无关,其最终目标还是要投入西方世界的怀抱,即认为只有西方价值才是普世价值,西方世界才是中国的未来。他们对中国思想的部分肯定,不过是从中找到西方价值的某种胚胎而已。”⑩张旭认为:“港台新儒家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的方向,无论是梁漱溟和熊十力,还是张君劢和钱穆,都致力于把中国引到西方科学和民主的道路上去。”⑪陈壁生谈及“大陆新儒学”在学术上接续晚清民初的原因时说:“‘五四后的主流学者,不论是西化派还是传统派,基本上都接受了‘五四的一系列基本预设,但对‘现代本身缺乏真正的反思。”⑫陈赟在说明两岸新儒家不同的问题意识时说:“牟宗三先生已经具有福山(FrancisFukuyama)那样的意识,即自由民主不可避免地成为人类政治的终极形式。现代新儒家的这一政治思考取向一方面弱化了对自由民主制度与西方现代文明之内在有机关联的省察,尤其是自由民主制度所承付的文明形态及生活方式,以及它的内在危机;另一方面则可能丧失从儒学出发对整个现代性政治方式进行批判的深层思想动力。”⑬唐文明在谈到对“新康有為主义”现象的理解时说:“从中国思想界的整体变化来说,康有为再次成为一个热点,意味着必须能够突破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形成的思想前提与理论格局。”⑭


在这场论争中,李存山明确站在李明辉一边,并准确判断出陆台新儒家的分歧所在:“蒋庆反对港台新儒家的‘内圣开出‘新外王(民主与科学),问题不在于他反对这种‘开出的途径,而在于他反对开出‘民主与科学的目标……这样就改变了近代以来儒家要学习西方文化中的有价值因素而实现近现代转型的方向。”⑮他还表明自己的立场:“我的一贯观点是对‘民主与科学持肯定的态度。”B16黄玉顺不同意方克立关于“大陆新儒家是现代新儒家的‘第四代”的说法,直言“这个判断是不能成立的”,他认为“大陆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家(包括港台新儒家)之间不仅没有传承关系,倒毋宁说是一种‘断裂、‘转型的关系”。他批评现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学,但同时认为“无论如何,现代新儒家致力于‘新外王——民主与科学,接纳现代政治文明,这个取向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⑰赵法生认为蒋庆在儒学发展方面犯了方向性错误:“蒋庆否定了港台新儒家的学术方向。其实,我们尽管并不赞同港台新儒家的某些观点,但他们通过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将儒学与西洋哲学相融通,与民主自由与科学相对接,无疑代表了儒学现代转化的大方向。否定此一方向,也就否定了从康有为到牟宗三数代新儒家的努力,使之成为一种独断的、非理性的、违背世界潮流的思想力量。”⑱吴光批评蒋庆“将儒学价值观与民主价值观截然对立起来”,根据对民主的理解,他判断“传统儒学的民本思想是可以走向民主并接纳民主价值观的”。⑲陈乔见主张“在儒家与自由民主之间做调适的工作而非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民主政治为儒家政治思想发展之内在要求”,因为“民本固然不是民主,但是民主却是民本之内在要求”。

 

对论争中两个阵营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差异,可以这样描述:反蒋阵营是用西方评判中国,蒋庆阵营则反客为主,试图用中国评判西方。前者的长处在于具有自我反省意识,对西学持主动的开放态度;问题在于对源自西方的科学、民主从本体高度肯定,却未能从本体高度反思。后者的长处在于对现代性有深刻反思,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面临的问题在于,支持自己保守立场的理论准备严重不足,对20世纪激进反传统的批判缺乏历史感,容易走向虚无主义。

 

由于双方的问题都与哲学相关,因此哲学研究对于儒学界来说仍是必须坚持的方向。

 

三、问题与思考

 

这场论争的发生虽然有某种偶然性,但正如罗传芳所说,它“其实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历史观的‘新儒家冲突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话题到了该说开的时候”㉑,而在“话题”“说开”之后,相关问题也由隐而显。

 

1.儒家阵营分裂

 

这次论争将陆台新儒家本就存在的分歧公开化、显明化,而“大陆新儒家”之外的大陆儒家学者则通过论争,表明自己与“大陆新儒家”的立场差异,从而与港台新儒家站在了同一阵营。因此,所谓陆台新儒家之争实际上并非地域之争,而是观点之争。由于分歧是目标、方向的不同,必然导致儒家阵营的分裂。在可见的未来,李明辉在“两岸新儒家会讲”致辞中的忧虑“这种讨论到底会让儒家群体进一步分裂,还是进一步融合,就看我们今天的表现”㉒将成为现实,而陈明致辞中“求大同,存小异” ㉓的呼吁则失之表面,可能只是个美好的愿望。但是,这种深刻的分歧暴露之后,也许会成为两岸儒家学者深入交流、多方探索的契机。与此同时,大陆儒家阵营内部分裂的公开化也使“大陆新儒家”与自由主义、新左派的分歧一并显现,因此论争还可能成为未来大陆思想版图重构的契机。

 

2.儒学是知识还是信仰

 

通过论争,明确双方的分歧之后,另外一个问题变得尖锐起来,即儒学对于“大陆新儒家”而言,是知识还是信仰?干春松在“两岸新儒家会讲”中曾提出“谁是这个时代的儒者”㉔的问题,在现场引发关于“儒者”与“儒学研究者”的热议。以儒学为信仰,意味着自觉地从儒学之外转入儒学之内。这个问题在蒋庆那里应该不成为问题,透过他的主张,可以判断他是将儒学作为信仰而非客观的知识。那么,这种信仰与一神教信仰有什么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理解与接受儒家的道统观?怎样对待近代以来的考古学成果?这些问题目前在“大陆新儒家”内部仍存分歧,怎样求同存异,值得关注。

 

3.中体西用能否实现“代际接力”

 

“大陆新儒家”对于保持“中国性” ㉕的共同坚持,“以古持今,以中化西” ㉖的学术抱负,回到“五四”之前的学术努力,都指向一种新的中体西用论。那么儒者与儒学研究者的差异,是否会导致对这个“体”的不同理解与诠释?随之而来的,西学对于这个“体”而言是一种背景还是一种资源?怎样理解与接续牟宗三的努力?宋代新儒学对佛教的消化、吸收将在怎样的意义上成为镜鉴?目前来看,“大陆新儒家”中,唐文明对儒学的哲学进路研究重视程度最高,用力最勤,“大陆新儒家”能否实现对港台新儒家的“代际接力”㉗,他的研究最值得期待。

 

4.文明体观念中被忽略的事实及其后果

 

蒋庆阵营中的大陆儒家学者拥有一个共识,即视汉代“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历史为儒学塑造的文明史,进而将中国视为一个文明体。基于这样的理解,在他们对未来的想象中,中国仍将作为文明体而延续,相应地,塑造此文明体的儒学也将全面恢复其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此蒋庆提出复兴儒学的设想,“今日中国复兴儒学的时代使命”是“‘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并建”,具体而言,“即须同时复兴‘阳明学与‘公羊学,二学不可偏废或缺”。㉘可以看到,在这个设想中,程朱理学被习惯性地“超越”了,而其他“大陆新儒家”“回到康有为”“回到董仲舒”的主张也不约而同地绕过了程朱理学。但是,文明体观念需要关注到的事实是:在隋唐两宋佛教极盛之后,使儒学重新获得官学地位,使中国成为中国的正是程朱理学。既然儒学以程朱理学的形态塑造了宋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文明体观念就内在地要求肯定程朱理学的贡献,重视它消化佛教(当时的“西學”)的经验,而轻忽程朱理学,无疑是一种虚无主义,并暗含一个危险,即他们的学术努力不足以支持他们延续中国这个文明体的抱负,甚至可能南辕北辙。

 

5.作为“靶子”的蒋庆为何打而不倒

 

这场论争的起因是李明辉对蒋庆政治儒学的批评。蒋庆政治儒学从提出到现在已超过20年,期间对他的批评从未间断,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他本人的立场越来越坚定,规划越来越完整,其追随者也呈不减反增之势。他就像一个“人形靶子”,不断被打穿,却没有被打倒。怎样理解这个现象?陈静的思考颇具启发意义。“我们这么大一个民族,有一以贯之的悠长历史,我们既是一个国家,同时还是一个文明的形态。这种历史定位使我们不太可能完全追随别人,而一定是要成为中国。如果是这样,就得承认蒋庆对于我们是有启示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赞成蒋庆的具体设计,更不意味着我们拒绝民主自由这些普遍价值。恰恰相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源自西方的价值内在于我们的生活。”㉙可以想见,只要“源自西方的价值”不能“内在于我们的生活”,蒋庆这个“靶子”就不会倒掉。

 

我们中国有足够长的历史,一个好处是,当我们遭遇现实困境时,总有历史经验教训可资借鉴。历史上,面对异质文化佛教的挑战,我们曾用“近1200年的时间”㉚消化它,从而完成儒学的理论更新。这一经验或可表述为:以别人为参照确认自己,以自己为主体消化别人。由此反观这场论争暴露的问题,也许意味着,我们对于西学的理解将从更深的层面展开,而对于西学的消化也将进入新的阶段。

 

注释


①盛洪、秋风、韩德民、方朝晖、程广云、陈明:《原道书院成立,学者座谈回应李明辉关于大陆新儒学的批评》,陈明、朱汉民:《原道》(第26辑),东方出版社,2015年,第205—222页。

②《专访清华哲学系主任黄裕生:中国在文化上负有世界性使命》,澎湃新闻网,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8543,2015年7月30日。

③《專访陈昭瑛:应以“一国良制,王道中国”来完成统一大业》,儒家网,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7732/,2016年3月18日。

④李明辉、戴志勇:《转化儒家,以立现代民主之基》,《开放时代》2014年第5期。

⑤㉕㉘《专访蒋庆:王道政治优胜于民主政治》,新浪网,http://history.sina.com.cn/his/zl/2015-04-07/1631118451.shtml,2015年4月7日。

⑥⑫㉒㉓B24李明辉、陈明等:《专题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天府新论》2016年第2期。

⑦《秋风驳李明辉:谈儒家先跳出历史终结论》,凤凰网,http://guoxue.ifeng.com/a/20151024/45984340_0.shtml,2015年10月24日。

⑧⑪干春松等:《东林会讲:康有为与大陆新儒学》,《天府新论》2015年第5期。

⑨《儒家与政治:儒家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澎湃新闻网,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4843,2014年11月4日。

⑩《大陆儒家再回应:港台新儒家对传统中国政治肯定得太少》,澎湃新闻网,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98273,2015年1月27日。

⑬陈赟:《“文明论”视野中的大陆儒学复兴及其问题》,《天涯》2015年第5期。

⑭唐文明:《“回到康有为”与陆台新儒家之争》,《中华读书报》2015年5月20日。

⑮《大陆儒家回应批评:港台新儒家未必切近大陆现实》,澎湃新闻网,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97875,2015年1月26日。

⑯㉑《大陆儒学何去何从:要能安中国人之心,也要能安世界人之心》,澎湃新闻网,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04228,2015年2月16日。

⑰黄玉顺:《论“大陆新儒家”——有感于李明辉教授的批评》,儒家网,http://www.rujiazg.com/article/id/6839/,2015年11月12日。

⑱㉙《大陆儒学何去何从:必须面对西方的挑战,做出自己的解释》,澎湃新闻网,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04235,2015年2月17日。

⑲《蒋庆先生可以代表大陆新儒家吗?》澎湃新闻网,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61546,2016年4月27日。

⑳陈乔见:《王道与民主:评李明辉蒋庆新儒家之争——兼与刘悦笛先生商榷》,《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3期。

㉖唐文明:《迎接儒学复兴的新阶段》,《天涯》2016年第1期。

㉗唐文明:《儒学复兴需要代际接力》,澎湃新闻网,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98721,2015年1月28日。

㉚郭齐勇:《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84页。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