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机”——“‘阳明学与近世东亚’学术研讨会”综述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18-11-20 19:09:52
标签:

“契机”——“‘阳明学与近世东亚’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安鹏、段佳岐等  

来源:“解释”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月十三日丙辰

             耶稣2018年11月20日

  

与会学人合影


2018年11月9日至12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阳明学与近世东亚”学术研讨会,在广东西樵山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举行,来自海内外近30所科研、教学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出席,参与发表和讨论。

 



10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分别致辞。陈少明教授指出,西樵山是理学名山,在这里举办关于阳明学与近世东亚的研讨会,意义深远;吴震教授认为从东亚的视角来研究阳明,相对于目前学术界的关注是比较缺乏的,因此本次研讨会正当其时,相信对学术界会产生重要意义。

 

开幕式

 

       


其后,来自不同单位的六位专家学者做了主题报告。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黄勇教授在题为Belief, Desire, and Besire (and yet Not Bizarre!): Wang Yangming’s Anti-Humean Conception of Good Knolwledge (Liangzhi)的报告中指出,王阳明的“良知”可被看作是一种Besire(信欲),这个由休谟主义者创造的词汇后来又被认为是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但良知一方面是belief(信念),是一种认知,另一方面又是desire(欲望),二者共同指向对外在状态的改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对休谟主义者的观点提出某些修正和补充;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张崑将教授通过研究朝鲜阳明学者郑霞谷与朱子学者闵彦晖关于奉清朝为正朔、称臣跪拜等论辩,指出阳明学者在华夷之辨的立场上未如朱子学者那样旗帜鲜明,因为以阳明心学的角度视之,华夷之辨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夷狄”的身份问题,而是他们能否用“华”的“礼义”来治理天下;韩国忠南大学哲学科、儒学研究所金世贞教授认为王阳明的思想既不同于张载以气为本体的气生态主义,也不同于朱子以理为本体的理生态主义,而应当命名为“心生态主义”。这种思想在人与天地万物本源是一个生命体的前提下又使人居于宇宙自然之心灵的中枢地位,即宇宙自然因人而重生为有心之生命体,人成为天地万物的“痛觉主体”,因此人心之自觉与实践不仅成就个体之完成,最终也实现包含自然生态体系在内的整个有机体的完成。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方旭东教授从心灵哲学的角,重新就李退溪对王阳明的批评作出解读,他认为就双方对行为主义所持立场看确实构成针锋相对之势,王阳明对行为主义提出异议,而李退溪则有所辩护,但最终结果是王阳明的异议并不成功,并且最后也倒向了行为主义;韩国成均馆大学校儒学大学辛正根教授认为王阳明和朱子在知行和格物等问题上之不同可以将重心放在人理与物理的统合与分离上来进行讨论,朱子的格物在指向道德之知的同时也试图囊括科学的知,而王阳明则将焦点放在跟随良知的引导来实践德性的问题上,因此导致人理与物理的分离,并且引发方以智关于“质测即藏通几者也”的思考;美国盖茨堡学院宗教研究所Deborah Sommer(司马黛兰)教授在题为Studies of Wang Yangming in the West的报告中对非汉语世界的阳明学研究作了全面的整理和介绍,对百余篇论著和论文进行汇总并逐篇做了内容提要。Deborah Sommer教授从早期人物传记研究、阳明著作的翻译、“良知”“知行合一”等议题的讨论、一些关于阳明的具体主张之研究、比较研究和生态研究、地方史和社会史、王门后学和阳明思想在日本等诸多方面,全面介绍了非汉语世界阳明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亦凸显出阳明学持续吸引着全世界学者的目光。

 

   


从10日下午开始,会议分成两个小组同步进行,与会学者就王阳明以及近世东亚的不同议题进行论文发表和讨论。孙占卿重提孟子的仁政思想,并认为在孟子的思想中,作为治于人的民众是有庸俗之权利的,政治是求仁而得仁的自觉,而非加义务于百姓之上,并由此分析了君主的义务以及王道国际秩序;朱雷指出王阳明“一气流通”基础上的一体论将差异性保存在了本体层面,由此使得一体政治论也能够将人性中的差异特性保存下来;钟治国认为河洛王门学者孟化鲤的思想以求得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为根本,融贯宇宙论和心性论两种诠释理路于一体;黎业明对王阳明与科举考试答卷、范文等相关的十三篇“制义”文字进行解读,并指出这些文字在了解阳明对科举考试中“四书”和朱子传注的态度等方面的意义;雷静则通过王阳明正德年间散曲诗歌揭示出致良知工夫所关联的情感格调,彰显出“良知即是非”、“自致其良知”的工夫受用处;梁逸鸿认为王阳明的哲学蕴含一种品德整体观,并具有理论资源去丰富该种对品德的构想;孙海燕对陈立胜教授《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教研究》一书的内容和特色做了介绍和简评,并指出重要的论题、细深的论述、自觉的方法和会通的视域是该书显著的特色;王正回顾和总结了儒家功夫论的研究现状,指出此前研究中的十大问题,以促使学界能更好地开展未来之研究;王格通过考察康有为的心学修炼和教学,揭示出康氏思想中陆王心学与公羊学之间相通的共性;赖区平认为荻生徂徕通过辨析言与文、事的关系,并比较先王之道之言与儒家者流之言在言说对象、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异,揭示出儒家言作为一种特别的议论之言,是与“外人”争讼、深究礼乐之形上根据、追求论说之明晰而详备、离礼而直探其义的言说,一种离行事之空言;王光松对陈白沙“端倪”说的考论中认为,糅杂了庄子“坐忘”、孟子“四端”与明道“识仁”等思想成分的“端倪”说之提出实质上改变了明代儒学的工夫论格局;谷继明对王船山的四端七情做了概述,并对四端为心、七情为情做了辨析,并指出这一辨析在“性其情”方面的工夫论意义;李卓发现《了凡四训》的思想深受阳明及其后学的影响,而且袁了凡本人也同王龙溪等人交往密切,他的行善观念也强调摈除功利性的重要性,这一点很像“无善无恶”的提法。

 

  


付长珍以“情:一个厚的伦理概念”为例,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理论光谱中,重拾儒家伦理从“恻隐之情”到“一体之仁”中人的情感存在维度,希望复活情感在当代道德生活和伦理话语中的生命力,丰富和扩大人的“存在方式”;陈畅从黄宗羲《破邪论》中的“上帝”“魂魄”与“精神”观念的角度切入,探究了其致力于对治朱子学和阳明学流弊的天理观,并指出这一包含超越性的天理观,正是其弘扬宋明理学、对天主教与世俗宗教思想批判所一以贯之的主线;刘增光认为罗汝芳从身心浑一的存有论意义上提高“身”的哲学思想地位,而且在本体论的建构上也更加圆融,相较王阳明“心之所发谓之意”的理论更进一步;王硕通过地下之新材料和纸上之材料的互训和比对,为重新解读孟子“圣智”一段进行了探索;郭亮在考察王阳明关于《论语》首章的诠释后发现阳明之学具有强烈的自反性维度,“学”在此心上学,“朋”也不仅是朋友,而且兼具师友之意且成为传统“五伦”中的核心线索。他人对自己的学问相信与否被置于“自信”“自得”之下,无论处境顺逆,讲学所带来的万物一体之乐和传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被突显出来;王涵青认为刘宗周基于解决与调和朱子和阳明学在《大学》诠释上的支离问题,在“即本体即工夫”的核心上,以“一贯”的方法论意识,透过“知本、知止、知至”几个概念,贯通《大学》中的三纲与八目以及心意知物关系,完成理学与心学两者间的重整与建构;刘荣茂考察了阳明去世之后其弟子关于良知和知觉关系的论辩,并认为通过此论辩表现出的三种良知意涵是中晚明思想界关于良知概念最主要的三种路向;傅锡洪的报告关注1520年阳明提出致良知之后的诚意问题,其意义在于,只有做到诚意,才能使意念与本体合一,从而在意念层面充分显现出本体的动力,这是致良知工夫真切性的内在要求;张宏敏认为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之说是在正德十五年秋,其缘起除了“宸濠之乱”“忠泰之变”外,《答罗整庵少宰书》是一大学术诱因;邹建锋考察了《传习录》和《阳明先生文录》的版本源流,认为嘉靖年间《传习录》即存在多种珍本,而《阳明先生文录》大致可划分为黄绾、钱德洪、佚名和董聪四种版本体系;王学伟则细致考察《传习录》中卷的刊刻演变情况,嘉靖三年由南大吉首刻于绍兴,期间多次变动,至隆庆六年始成今日卷次。

 

11日上午会议闭幕式,陈立胜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无论从近世东亚视角探究阳明学,还是从阳明学来理解近世东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因此陈立胜教授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在以后的研究中能继续推进,为学术界贡献智识。


  


概言之,本次学术研讨会议题广泛而新颖,讨论热烈,成果丰硕,对阳明学乃至东亚儒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会后,与会学者集体参观了陈白沙故居、湛子讲学处、大科书院等理学胜地和遗址。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