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江南儒学”——“江南儒学构成与创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12-14 23:57:50
标签:江南儒学

 

何为“江南儒学”——“江南儒学构成与创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撰稿人:张天杰

来源:举办方提供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初八庚辰

         耶稣20181214

 

 

“江南”,原本是一个在历史上不断变动其所指的区域,故而总有“何处是江南”的发问,历史学界、文学界从社会、经济、文化、文学等方面,对于江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哲学界却一直对此关注不多。

 

2018112325日,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儒学院主办,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协办的“江南儒学构成与创化”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顺利召开,可以说是打开了从哲学的高度、以“儒学”为中心研究“江南”的序幕。


此次会议共有三十多位学者参加,有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南昌大学、嘉兴学院等“江南地区”的学者,也有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问题,对于如何界定与研究“江南儒学”、“江南儒学”的现代化等问题,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张双利教授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对于“江南儒学”的研究,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正在开拓的“新增长点”,本次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与契机,一方面再度梳理“江南”范围内的儒学脉络,另一方面联合各位专家学者以新知阐释旧学,一同探索儒学以及中国哲学发展的新路径。

 

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分析了“江南儒学”如何可能,从浙学研究的历史出发,梳理了江南地区儒学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特点,探讨了今后将江南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所应该具有的多重可能性。


华东师范大学的杨国荣教授对于儒学的地域性发展作了概述,然后分析了“江南儒学”所包含的自身特点,强调了作为近现代以来江南中心的上海,在儒学与西方文化交汇的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未来动向。


中国人民大学的向世陵教授则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江南儒学”,将之放在地域性与全局性的比较中阐释儒学的历史性与现代性问题,认为这一选题凸显“海派”,方能塑造上海作为儒学研究一大中心的特色。


复旦大学的吴震教授则强调对于近现代的“江南儒学”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和思想研究,而这正是以往学界所忽视的,例如唐文治的无锡国专、章太炎的苏州国学讲习会,又如唐文治的得意门生、复旦哲学系的元老王蘧常先生在儒学研究领域也有重要贡献,上海儒学院正与王蘧常研究会合作对其著作进行全面整理。


徐洪兴教授提到了位于上海奉贤区的子游之墓,儒学在周代便以南传,此后还有永嘉、靖康等不同时代儒学大家族的南来,再加之上海开埠以来江浙乃至全国重要学者的聚集,故而“江南儒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性儒学,值得研究的问题应当是极多、极有意义的。

 


苏州大学的周可真教授立足于传统,对以苏州为中心的时代之中“江南儒学”发展历史作了梳理。南昌大学的杨柱才教授结合江右儒学的发展史以及近年来的研究心得,谈了对于“江南儒学”研究的设想。


同济大学曾亦教授则分析了江南的常州学派儒学,从地域性学术到风靡天下的内在原因。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论及“江南儒学”中的一个具体问题,清代常州的宋翔凤与德清的戴望,分析二人对于公羊学中“太平世”的不同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的方旭东教授则以吴苏原、朱舜水为例,谈了“江南儒学”对东亚近世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


浙江师范大学的王锟教授则谈了“江南”的大、中、小三种界定,如研究地域儒学则当以“中江南”最为适当,也就江苏与安徽的南部、浙江与上海。还有上海大学的尹楚兵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的张天杰副教授以代表人物高攀龙、陆陇其的古籍整理为例,探讨了明清之际“江南儒学”的特点与影响。

 



最后,本次会议的召集人、复旦大学何俊教授指出,以往诸如“浙学”“湖湘学”等区域儒学的研究一直是在传统定位之下开展的,如今提出“江南儒学”的概念,则是将区域加以扩展,从更大的范围来讨论儒学这个课题;上海作为江南的龙头,对于江南文化的研究也必然要从历史、文献过渡到哲学层面,故而需要对“江南儒学”进行深入探讨,何况江南地区在每个时代其实都有着独特贡献,现在需要的就是对其传承与构成的脉络加以梳理,并且探索其从历史到未来创化的新趋向。


今后复旦大学将会继续进行“工作坊”性质的活动,为广大学者提供平台,希望学者们就“江南儒学”的区域划定、研究方法等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欢迎学者们在以后到复旦大学举办“江南儒学”相关讲座,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