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专家方志远谈王阳明,从个性时代走出的千古圣人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12-28 23:06:01
标签:千古圣人、方志远、王阳明

明史专家方志远谈王阳明,从个性时代走出的千古圣人

来源:孔学堂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十六日戊子

          耶稣2018年12月22日

 

 

 

方志远教授做客孔学堂展开阳明讲座

 

本网讯(记者田钰琳)12月19日至20日,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方志远在贵阳孔学堂展开了关于王阳明其人其学问的讲座。他从王阳明身处的时代背景,王阳明生平经历及学术造诣三方面阐发了时代环境如何造就了王阳明,王阳明又如何从时代境遇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圣人。

 

个性时代造就个性阳明

 

 

 

方志远教授

 

讲座中,方志远从王阳明的“庭中格竹”、“杭州失踪”、“龙场悟道”、“平息叛乱”四件事中总结道,他的一生不安于传统,敢于挑战传统,不拘于礼数而专注理想,不困于挫折而豁达淡然,但也有“事不师古、言不称师、专以立异为高”的故弄玄虚、制造神话的性格。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用了四个字概括王阳明性格:“豪迈不羁”。这是王阳明在其曲折境遇中历练而成,也是明朝士风熏染而成。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社会具有多元化特征的时代。”方志远讲到。公元1465-1521年(明朝开国约100至150年),明朝进入多重价值标准并存的多元化社会时期,其表现在于仕途、财富、文化三种价值并存,形成政治中心北京、经济中心苏松江浙及周边地区、文化中心南京—苏州的三大中心的社会格局。明朝社会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职业,社会思潮,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以及社会等级的被打破。

 

此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人是一个喜欢和士大夫争个是非曲直,一旦理亏,或欣然认错,或廷杖相加的皇帝。这一作风在其他明朝皇帝都有可见。因此,在明朝士大夫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敢说敢为、欲与人主论短长的风气。随着明朝发展到中后期形成多元化社会,封建专制制度的松动,市民意识抬头,传统礼教受到冲击,士大夫教学辩驳之风日盛,追求个性自由和敢于创新的思想在社会中萌芽。正是在如此风气之下,王阳明形成自身特点,敢于向程朱理学发起挑战,进而形成独树一帜的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兼容并蓄”成就千古圣人

 

“有人曾问,王阳明所代表的是个案还是群体现象?我认为从学问上讲,当时明朝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思想家,王阳明既是其中的一个。但把学问和事功达到统一成为三不朽圣人,王阳明则是千年一回。”方志远指出,明朝社会的多元化同时带来多种价值观交错,造成人的价值判断错位之弊。例如明朝官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商人奢侈浪费、贪图享受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王阳明正是看清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济世良方:人人皆有良知,只是被私欲所遮蔽。而恢复良知的方法既是知行合一。王阳明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启发后人在学问中践行事功,在事功中升华学问,不可割裂对待二者。

 

 

 

现场观众

 

同时,“王阳明的学问正如他豪迈不羁的性格,具有兼容并包的气魄。”王阳明曾言:“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方志远解释道,王阳明的大道是以良知为核心,包容和吸收多元社会产生的不同思想、不同声音,而不独尊某一家思想、某一派学问。“王阳明提出的“良知”学说,具有包容灵活的特点,契合当时的时代风气,这让王阳明从那个人才辈出的朝代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千古圣人。”

 

【相关链接】

 

讲座教授介绍:方志远,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江西省政府参事、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首批外审专家。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国史通鉴》,颇受好评。著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明清江右商帮》等。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